從建築開始認識東京

青鳥書店
青鳥書店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30, 2019

講題:東京未來派新書座談會系列1
日期:2019/4/19
講者:李清志、謝宗哲

《東京未來派》的緣起去年的春季,當李清志進行巡迴演講時,他詢問總編 — 曾文娟小姐,下一本要寫什麼?他想出一個概念:從A到Z、地標、項目並以百科式的方式描寫東京。原本的計畫中僅有一本的構思,卻因資料過於「豐盛」且無法割捨,使得排版完成後竟有六百頁,最後便分成兩本。封面選用貓的原因來自東京漫遊,相當容易發現一株容易看上眼的植物或乾淨的街貓,因此選用了貓作為本次其中一本的封面。

那些在東京的日子

李清志先生與謝宗哲先生彼此分享了東京 — — 記憶中的閱讀方式。

照片/青鳥書店提供

謝宗哲先生在東京停留了約四年,由於對東京產生了深刻情感,意識遊走在臺灣與東京兩邊,去年在東京也短暫停留,正巧是櫻花紛開的季節,讓他深刻感受到在台灣的四季沒有東京如此分明,因此他對於東京的閱讀方式相較於一般讀者而言或許不大相同。東京大學裡所感受到的季節更迭、柯比意及其在日本的弟子們所構築的建築傑作、安藤忠雄與表參道、村上春樹與神宮球場以及那些咖啡與燒肉定番。

東京車站也從過去的紅磚轉變成現代的摩天大樓未來派,但東京不只是東京,反而劃分範圍後長得像鯨魚。他所閱讀到的東京大學中,最具代表的是赤門,最具歷史的是本鄉校區。

李清志老師說,如果將不同人對於東京的觀點彙集,就是屬於東京的城市學。第一本書封面是晴空塔,二戰的時候這裡可是一片廢墟,但東京從廢墟裡重生,像鐵塔成形後,日本的人民覺得自己再度立足,不再萎靡,因此東京鐵塔彷彿幸福的象徵,在五〇年代的日本是相關重要的指標性建築。

日本人民對於核彈又恐懼又嚮往,在許多領域都能見到反戰式的創作,這也影響了日本往後的文學及ACG領域,例如:跨越幾十年依然紅遍全球的哥吉拉,力量強大,人類卻無法控制它。李清志老師談到以前去戲院看哥吉拉時,裡頭幾乎都是小孩,僅他一個是成年人,日本人有趣的不只是如此,他們甚至為哥吉拉塑造了銅像,電影改編越來越激烈,後來劇中的日本遇到威脅之時便會召喚牠守護日本。

代謝派的特殊

像生物細胞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像珊瑚一樣,建造像太空艙的建築,一格一格放上去,所有的單元都是預鑄的。
— — 黑川紀章

講座中也提到了建築師丹下健三,當年他在早稻田附近,蓋了聖瑪麗大教堂(已被列為東京的文化財之一)。七〇年代,日本又進入了新時代,於大阪辦了世界博覽會,也是有史以來辦得最好的一屆,展館的建築皆是丹下健三帶領學生進行設計,同時也找了岡本太郎設計太陽塔。

丹下健三和學生們蓋了個非常巨大的建築,那個年代的建築師希望能找到突破口,日本人後來稱之為代謝派,也是唯一以東方建築被列在西方建築史裡的,但後來僅留下了太陽塔的裝置藝術。

代謝派認為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將往灣區發展,因此有一種科幻的想像 — — 建築變成可以無限增長的結構。七〇年代進入太空競備時代,美國人首先成為登月先鋒,導致全世界對宇宙科學的幻想蓬勃發展,日本也出現了大魔神等機器人系動畫,這是相較於少女動畫中的另一個路線,團結就是力量,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鋼彈與其餘的機器人都需要駕駛員的原因,只要是戰敗國,都希望能夠擁有強大的武器反敗為勝,因而誕生了陪伴許多人成長的鋼彈作品。

李清志先生說:「你看,日本人對機器人有種特別的情感,竟然對鋼彈鞠躬致敬的地步。我們知道,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秀,遊客到韓國會看亂打秀,東京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機器人秀。從某個角度而言,機器人也是種建築,它大到人可以住在裡面,渡邊城曾在青山建造鋼彈建築,在八〇年代,全世界都因『日本人蓋出機器手』的前衛想法而震驚。」

奇異、科技的蛻變

九〇年代渡邊誠在台場蓋了一棟奇異之屋(臨海副都心共同溝展示館),像不明飛行物降落在地球上,人類卻找不到它的入口。他是最早開始使用電腦製圖設計的人之一,以前的製圖者土方煉鋼以手繪製,但蓋這種無法目測的建築,必須用電腦計算材料、結構,如果能像模具一樣大量生產,城市景觀將因此變得不同。

我們都以為建築是永恆的,911或311地震發生之後,建築/人類才發現,原來我們都很脆弱,我們以為建築成形後就是永恆,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建築 — — 傳統木造、土造終有衰敗、死亡的一天。

歷史的再臨與必然性,鐵塔與奧運,大阪與萬博,所有的一切突然又重新上演,2024年以後,日本或許又回迎來另一個新的高峰,不管是誰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這就是東京最迷人的地方。

文字:華正函、李岱樺/攝影:華正函
青鳥書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