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成長的經歷
「想像這裡有五個半的我吧。」張曉風老師逗趣地說,彷彿心裡永遠是位少女。
主題並非偏重在她個人的成長故事,而是以任何人都會經歷的成長為主幹,說明成長不是年歲的馬齒徒增,而是學會「給予」,論及自由與選擇。「我們這輩子不能選擇的太多了,包括自己的家庭、時代、地點、人種、宗教環境……等等」她帶點感慨地說。
「甚至學校也不一定是我們所選擇的,婚姻也是,現在全球約莫有七十四億人口,假設男女比例有一半,你也不一定選擇到自己想要的配偶,可能只是湊合著就結婚了。」她幽默地說,全場哄堂大笑。另外,她的文字多半給人溫和的感覺,而本人則有些許的幽默感。
「但是我們能有不同的方法得以學習,不只是在課堂上。」她以張大千的故事為例,張大千年幼時曾經被土匪綁架,結果意外地被土匪要求寫字,這樣特殊的際遇使得他在學習上更加精進。她又說明自己有位朋友是猶太裔的科學家,戰亂中經歷無數次的顛沛流離,輾轉之下,該名科學家自幼與狼生活在一起,意外地與狼成為好朋友,即便多年未見再重逢也能認出彼此,這細微地道出了人與獸的情感,它無法被科學量化與解釋,因為這是大自然的天賦之一。
講座結尾時,與談的講者郭漢辰老師準備了一份蛋糕,為張曉風老師慶祝母親節,並分送給前來參與的聽眾們。讓我們看見不只是屏東在地作家、也是母親,展現少女容顏的張曉風老師的另一面。
進入時光隧道的綠林間
正準備入住永勝巷五號的郭漢辰老師帶聽眾導覽張曉風老師的故居。永勝巷五號家門前有一棵高聳、樹皮稍微滲著樹組織液的杉樹,曉風老師指著它說:「這長了好幾年了,本該是適合在南洋生長的。」舊居的院子中,朱槿早已開花,凋謝了一些散落在綠地上;緬梔花開出花辦四展。某個小房間內,擺放著張曉風老師的出版書籍,第一部作品《地毯的那一端》置在其中一層架子上,一旁播放著兩、三年前專訪她的紀錄片,宛若彼此呼應著她的文學生涯。
永勝巷五號的門牌掉了,「文化處人員用雙面膠把它黏上去,又掉了。」郭漢辰老師笑著告訴張曉風老師。這不只是作家們的永勝巷五號,也是屬於屏東人的。聽著導覽的人們各自談起自己的屏東記憶,感嘆地說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呀,抑或談論如何活化眷村,如同張曉風老師在講座中說的「現代人缺乏以前的純樸感了」。導覽故居時,站在曾經熟悉的後院裡靜靜地凝視緬梔樹,眼神緩慢地掃過一花、一草、一木,仿似回憶著自己過往的人生以及屏東記憶。
那個心靈少女的張曉風,在時間的流逝下,從少女、成人、再到年邁,以文字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屏東人,刻劃屏東的時間流變、事物變遷,寫了過去的屏東、走過現在的屏東,而未來的屏東篇章,得交由群眾一起去書寫了。
文字:張玉伶/攝影:南國青鳥
南國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