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發掘哲學思考的痕跡:哲學與地方學的關聯

青鳥書店
青鳥書店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ul 1, 2019

講題: 屏東學系列講座04:「哲學與地方學的關聯:以屏東學為例」​
日期:2019/6/14
講者:賀瑞麟 教授

美感生活裡藏著透明哲學

照片/南國青鳥提供

「你一定在乎什麼東西是你認為的美,而那需要被看見。」如同《今天學美學了沒》所描寫的美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少了美,則少了幾分秩序。美是一種語言,為什麼我們對於美的事物有所感動呢?美的事物究竟具有什麼普世通則呢?講座裡教授不藏私地帶領聽眾理解美學態度,也讓聽眾深入了解藝術、美感的精神。

另外,從黑貓類比的詮釋中,描述哲學與科學差異就像在一間暗房裡找一隻黑貓;科學則拿著手電筒找黑貓。然而哲學家反對的不是科學,而是科學主義。賀瑞麟教授指出人世間某些真理並非有手電筒,而是讓你學會適應黑暗。真理不只有一種樣貌,有一種真理是改變自身狀態才能窺見的,寓意深遠又帶些反思與真實,鮮明地反映我們生活中需要面對抉擇的每個瞬間。

哲學是什麼?講座中提點到「哲學不會有標準答案」,但還是會有比較普遍接受的看法。再者,沒有標準看法便是哲學家繼續探討的未完待續。而哲學隱藏於生活中,論及風俗習慣為何有「既有性亅?為何人們說起「本來」該怎麼做,便怎麼做?當我們學習觀看既有事物且當既有事物為「自己」時,表示觀看者的內心成功建立了自身思想並同時反省了生活狀態,這便是透明感的哲學藏在生活中的證據。

在地人看自己人

照片/南國青鳥提供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透過這段汲古慧今的引言中,提醒聽眾認識自己最簡單的方式是,看以前的日記可以檢視思考的軌跡,甚至反省有時不只透過一面鏡子,每個看似普遍的東西都倚靠著時間不斷變化,或許那微乎其微的小細節都是支撐著生活不可或缺的信念。

看到《邁向屏東學》裡談到,屏東那些時代堆疊的痕跡是否還顯而易見?你或許會好奇從前的人們在這生活的樣貌,也許會對於日據時代曾在屏東的日本空軍聚落感到震驚 — — 正是設立在屏東人悉知的勝利新村,加上以琉璃橋出名的三地門或遷村前的老七佳部落,到了現今,是否依然如故?是否有人能夠親口向你訴說他們的美好?換言之,在地人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可能為一種看見哲學痕跡的方式,相當值得追尋。

地方和哲學的新火花

照片/南國青鳥提供

「沒有任何事物是本來如此的,既有是過去之創造而創造則是未來之既有。」哲學通常有去脈絡性,一旦論及地方議題則具有特殊性,使之得出一道問題:地方與哲學有所衝突嗎? 賀瑞麟教授談到,哲學的根本是和解,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安若家居呢?甚至如何將異鄉亦或者任何陌生的地方變成「家亅?藉由哲學家黑格爾的立場,得知地方與哲學之連結的居家感、地方感如何具體展現於現實世界裡。實際上一個族群的形成,便是許多特殊性的地方個體形成哲學所追求的普遍性,而真正的普遍性則必須透過個體性來體現,這就是所謂越在地越國際的意義。

文字:周佳諭/攝影:周佳諭
南國青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