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畢業後,我才發現我不厲害,我只是更擅長做這件事…
— 給總是硬撐,卻不確定方向的你
很多人以為,我是一個從一開始就很厲害的人。
帶著北一女、台大畢業的光環……
很多人認為是人生勝利組,但其實,好學生面臨更大的壓力,因為,社會的期待是「你不能失敗」,所以,我一直沒敢停下來過。
26 歲獨自到中國當主管,從零打造團隊,和業績破億的新產品; 28 歲成為事業部副總,管理一群年紀比我大的當地同仁;30 歲那年,我放棄高薪穩定的職位,選擇在疫情時開始創業。
「妳怎麼這麼自律啊?」
「妳是不是從小就很有目標的人?」
「我覺得妳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要什麼。」
如果你曾經在我的社群看過我的分享,也許你會這樣以為。
但我要坦白說一句實話: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那種天生就會成功的人。
我只是,在每一個想放棄的時候,選擇了再試一次。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會走到哪?當然,也不是每次都順利。
我有很多次想放棄的時候,也有無數個在凌晨兩點懷疑自己的夜晚。
我跟大多數人一樣,會焦慮、會比較、會走神,也會在進度落後時責怪自己。
唯一的差別也許是,我選擇了繼續往前走 — — 哪怕只是一小步。
今天這篇文章,想寫給那些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來不及」、「還不夠強」的人。
我想告訴你,你不孤單。你也不需要是「最厲害」的那一個,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我曾經是那個一直懷疑自己的人
還記得我剛踏入職場時,看到別人表現得比我穩、講話比我有自信、看起來總是有條有理,我就會陷入一種「我是不是不夠格」的自我否定。
每當主管在會議上提出高標準,我總是第一個質疑自己能不能做到。
有時候明明做得不差,心裡還是覺得:「下次我可能就露餡了。」
那種「努力了還是不安心」的心情,我懂 — — 因為我也曾經困在那裡。
不是突然開竅,也不是一夕之間變強。
而是在每個不想做的時刻、每個想放棄的瞬間,選擇了「不停止」。
我學會的第一件事:穩定,是靠「練」出來的
很多人問我:「妳怎麼這麼穩?」
我想說,其實穩定不代表沒有情緒,而是我學會怎麼「與情緒共處」。
當我焦慮時,我不再急著壓下它,而是學會停下來問:「我現在在怕什麼?這個擔心真的有依據嗎?」
當我感覺卡住了,我不再責怪自己沒效率,而是問:「是不是該換一種方式?」
穩定,不是你從不出錯,而是你出錯後知道怎麼回到正軌。
這是我這幾年最深的體會之一。
而這份穩定感,不是天生的,是「反覆選擇練習」的結果。
第二件事:成長是一種選擇,不是天賦
我一直相信一件事:所謂變強,不是等你準備好才開始,而是開始了,才會慢慢變強。
很多人卡在原地,是因為心裡覺得「我還不夠資格」、「等我學會了再說」、「我還沒準備好」。
但事實是,沒有人真的準備好。
我認識很多厲害的創業者、講師、領導者,他們的共同點從來不是「一開始就很行」,而是「願意在不確定中,邊走邊調整」。
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從第一次辦講座只有十幾人,到後來每次活動百人報名;
從第一次創業跌跌撞撞,到慢慢建立自己的體系;
我一路都不是「很厲害」,只是「不願意停下來」。
第三件事:真正的改變,來自每一次「沒退縮」
我有一個習慣,每當我陷入低潮、懷疑、甚至想放棄某件事時,我會翻開筆記,看看自己過去這段時間的紀錄。
那些曾經覺得「走不過去」的日子,現在看起來,也都過來了。
我發現,其實所謂的突破、蛻變、進步,不一定是一場大勝利,而是無數個「沒放棄」的累積。
有時候,只是一封沒刪的信、一個按下去的送出鍵、一個繼續準備的早晨。
當你累積很多這種「微小的堅持」,你會發現:
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了很遠。
如果你也正在懷疑自己
我想對你說:你不用馬上變得很強,你也不需要比別人快。
你只需要每天問自己:「今天我可以做一點什麼?」
哪怕只是十分鐘的學習、一篇短文的筆記、一通關心自己的電話。
你不需要變成別人,你只要練習成為下一個版本更好的自己。
寫在最後
我們都在往前走的路上。
有些人看起來走得快,是因為他們提早開始;
有些人走得穩,是因為他們願意慢慢來。
你不是沒天份,你只是還沒堅持夠久。
你不是不夠好,你只是還沒開始欣賞自己的累積。
我不是很厲害。
我只是從來沒有停下來。
也許你也可以,試著走出屬於自己舒服的步調,只要別停下來就好。
如果你也正在找自己的節奏、想知道我是怎麼建立自己的副業與創業收入系統的,歡迎IG私訊我,我會慢慢分享我的故事,也許能給你一點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