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聽見蕭邦》

Kwen
音樂學音樂
Published in
3 min readApr 23, 2019

《聽見蕭邦》是由臺灣音樂學家焦元溥博士所著、並在2010年蕭邦誕生兩百週年紀年時出版的蕭邦專書。

目前臺灣市面上有關蕭邦的書籍可以大致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傳記,除了一些比較淺短、傾向給青少年的讀本之外,在臺灣可以找到的蕭邦傳記幾乎全都是國外作者的翻譯本,包含像是 Adam Zamoyski 所著的《為了藝術為了愛,蕭邦》以及 Tad Szulc 的《蕭邦在巴黎》;另一類則是以介紹蕭邦的音樂作品為主,像是全音音樂出版社推出的介紹一系列古典音樂作品的系列,還有像是以大眾讀者為取向的《蕭邦100首經典創作及其故事》。

《聽見蕭邦》比較偏向後者,但由於加入了許多在臺灣其他關於蕭邦的書籍中看不到的音樂學資訊,使內容豐富度大增,相較於其他書籍偏向介紹蕭邦的作品以及相關趣聞,《聽見蕭邦》則以音樂學的角度出發,著重在對於蕭邦音樂的藝術價值、美學內涵以及承上啟下的歷史脈絡的解說,這也成了本書最值得推薦的部分。

在本書的一開始,焦元溥很快地用十頁的篇幅帶過作曲家的生平介紹後(第一章),便進入了對蕭邦音樂創作美學的介紹,於第二到第四章分別從十九世紀初鋼琴的發展與特性、蕭邦的演奏技巧以及蕭邦的音樂美學三點來解析蕭邦作品的特質。

比方說在第四章關於蕭邦音樂美學的部分,便講述了巴洛克傳統、華麗風格以及義大利美聲唱法如何影響了蕭邦的創作,同時呼應上一章對鋼琴發展史的介紹,闡述華麗風格與維也納鋼琴以及抒情歌唱與倫敦學派之間的關聯,在解釋這些音樂元素對蕭邦非常具代表性的「裝飾性旋律」的寫作的影響,最後便以蕭邦最迷人、最神秘的音樂特質「彈性速度」作結尾。

雖然這些在蕭邦學界都是已經非常普遍的知識,然而在臺灣幾乎找不到有如此系統性地介紹的中文專書,且這三章的內容一氣呵成且解說地非常簡潔清楚,因此個人認為這是《聽見蕭邦》中最精彩、最值得一讀的部分。

在介紹完音樂美學後,第五到第九章作者將蕭邦的所有作品依序分成:早期作品、獨立小曲、大型曲目、舞曲、晚期作品五個部分,每一章都包含關於各個曲種的歷史脈絡與蕭邦所作的創新以及每首曲目的曲式分析,就連常常被遺忘(但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蕭邦十九首歌曲也有被收錄進去,而且還加上了歌詞翻譯,是很難能可貴的資料。

這五張最值得一提的部分,是焦元溥根據其多年作為樂評人的豐富經驗,在每個曲種段落的最後提供了許多不同版本——早至二十世紀初的歷史錄音到最近十幾年——的蕭邦作品錄音,並且簡單說明了每個錄音之間的不同以及優點,是非常詳細且實用的蕭邦聆賞指南,也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之一。

在最後一章〈蕭邦評價與演奏風貌〉中,作者探討了關於蕭邦作品的接收歷史的議題,其中包含了對於樂譜版本、演奏習慣史以及「歷史認知演奏」(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 等討論,也是非常重要、但在臺灣並不容易找到的資訊。
(延伸閱讀:音樂的「接收」(reception)

在書本的最後收錄了作者與鋼琴家傅聰的對談,也非常有意思。

就如同焦元溥在《聽見蕭邦》的前言中所寫的:「從蕭邦認識音樂;從音樂認識蕭邦」,作者在這本書直接從蕭邦的音樂本質切入,介紹了其作品包含美學、曲式、歷史背景、錄音、詮釋與接收等各個面向,是本不僅具有一定的音樂學研究價值、卻又同時適合各種程度的聽者的專書,強烈推薦給每一位想要認識蕭邦作品的愛樂者。

書名:聽見蕭邦
作者:焦元溥
出版資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語言:正體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