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前的台灣商業導向,只要聞到有利可圖的模式,不管有沒有公平正義或危害社會,能賺到錢的能撈就撈、能做就做。
1990年過後漸漸有一些重視社區內涵、土地情感、文化歷史保存的社區營造者以地方認同驅動進行社區總體營造。
2019年為了因應人口衰退問題,政府正式提出地方創生元年的概念,這個概念以日本的作法來說,很明確界定地方創生者是介於商業盈利與在地認同的中間,也就是說這群人做的事情既可以創建地方認同,也能商業盈利。
依據文獻全世界70%的遊客這一生當中只會拜訪10個國家,這也就代表旅遊目的地的營銷是多麽的激烈!但長期來說台灣各地的DMO長期缺乏競爭力,會員交流情感為重心,辦理參訪、餐會,但卻消磨預算,對地方來說無實際顯著效益可言。
我第一次接觸到導覽解說實務是在2005年,當時剛經營民宿大約兩年,桃米里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號召下成立了解說班,如果我沒記錯,我是第二班的成員,當時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完成了蝴蝶、蜻蜓、鳥類、植物與螢火蟲的觀察與考試,也透過當年的幾位老師帶領,帶我進入導覽解說的領域,而能受用這些知識在民宿經營當…
幫地方解決問題,把地方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你的計畫社會擾動性有多少?能否改變地方?這些年幾個案子委員都會這樣問…..
作者:浪子炎男
學術入世可以為社會帶來什麼改變?
事情可以做得很簡單,也可以做得很複雜。
人生也可以輕輕走過,當然也能盡情探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