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子斌老師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切入,透過《How I build a Toaster》的TED演講作為開頭,邀請大家共同思考,在這個「全球分工」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代社會,如果我們要推翻這一切重新回到古早的生產方式,那麼一個人費時九個月來完成一台手工的烤麵包機,究竟要面對哪些困境。
這個角度是有趣的,不是直接和你談全球化到底帶來什麼好處,而是反其道而行,讓大家去體會一下如果沒有全球化,那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日常將會變得多麼的不方便甚至於荒謬。
我滿喜歡老師的一個提問是「請問你覺得他在這整個手作烤麵包機的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能力?」,大家的答案無非是「溝通能力」、「資料蒐集能力」及「手作能力」,我不確定這是一個美好的巧合或是老師的刻意安排,但在大家的答案當中,好像突然浮出了一個所謂「真正重要的能力」的輪廓,或者俗濫一點的說,「素養」。
恰好前陣子才剛看完《Dr. STONE》這部動畫,在全人類被石化3500年後的世界,全球化的榮景還真的消失了,而在這樣的狀況要能夠重建文明絕非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就能做到,真正需要的還是那些所謂「素養」,知識只對於具備素養的人有用,而這些素養是無論世界轉變成什麼樣貌都永遠能夠讓人類之所以作為人類活下去的基石。
從MDGs到SDGs
談到全球化,似乎總是不免俗地要談到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也就是聯合國所訂出的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老師並不直接要我們看這17條目標,而是請我們一起先看完在2000年所提出的MDGs(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千禧年發展目標後,試著提出兩者的差異和這段時間的趨勢。
找出差異並不是一個太難的任務,例如我們可以看見在這15年間
關於貧窮與飢餓,從僅消除「極端」到「完全消除」
關於教育,從先求有(基礎、普及)到開始求好(有品質的)
關於性別,從刻版的「兩性」到「性別」
關於健康,顯然醫療進步了許多,所以三個議題合併為一個
關於環境,卻突然之間分出了好幾個議題
對,世界在進步,但世界當然一直在進步,因此對於這些趨勢我是頗為無感的,唯一比較欣慰(?)的大概是整個聯合國在「設定目標」的角度上終於從「讓我們已開發國家來教你們開發中國家怎麼做人」過渡到「我們一起來好好做人」。
但我內心一直難以抑制的想法其實是到底為什麼要分那麼細?
常見的說法是「各個議題本來就會互相連結」,但如果真的有那麼多連結,那有必要分那麼細嗎?把這些議題拿去跑個因素分析,會不會結果其實根本就不用分成17條,甚至連MDGs的8條都不到,那麼分這麼多的條目、指標,到底是真的有其必要,還是其實是資源分配下的產物,我們小組其實是抱有懷疑的。
但,就當補充新知吧,我這麼說服自己完成這階段的任務。
世界想要這麼走,那台灣呢?
課堂的最後一個部分,子斌老師以他的專業帶領大家針對政府所提出的《國際教育白皮書》及《雙語國家政策藍圖》進行討論,讓大家對於台灣在世界潮流的趨勢下,究竟在教育方面希望透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因應。
有點尷尬的是,除了一些漂亮的口號之外,不知為何又繞回了我以前所討厭的那個「全球化是必然的,所以我們來學英文吧」的跳躍式思考,但在同學們當下很快的資料蒐集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所謂的「英文好才有競爭力」這件事情是很值得打一個大問號的。
世界上使用英文的國家本來就不是真的那麼的多,而台灣在沒有歷史背景殖民的因素,加上當今產業主要所接觸的對象國家其實許多是東南亞和中、日、韓,英文固然有幫助,但絕不是萬靈丹,而英文好不好更是與有沒有世界觀或是全球素養沒什麼太直接的關係,頂多就是能夠多看懂一些不同的視角,但其實那也是使用英文的國家的視角。
在這種怎麼樣其實都有點格格不入的狀況下,我們其實沒必要,也不可能像新加坡或香港一樣,他們在推行英文的方式固然有我們可取之處,而他們因為國民英文好而得到的經濟紅利也確實令人稱羨,然而這都不代表「所以台灣要像香港和新加坡」一樣,我們其實需要對這塊土地的當下有更多的認識,並一起思考英文的教育在台灣應該長什麼樣子,及所謂的「雙語」教育究竟該如何定位。
國際議題,在地脈絡
課堂的最後老師稍微提到了整堂課我一直卡著的最大疑問,也就是所謂的「在地脈絡」,我其實從第一次接觸到SDGs的時候就一直在問,到底我們為什麼需要用SDGs來設計課程?
我一直在想,所謂的SDGs裡面,有哪些是台灣社會不會遭遇的問題嗎?如果有,那我們真的有必要帶學生認識這些嗎?還是其實應該從台灣本土的議題開始認識?又如果沒有,那到底「國際」議題和「本土」議題的邊界在哪裡?我們真的有必要像是在追求潮牌一樣,好像掛了個「國際」,這件事情教起來才名正言順,才值得榮耀,然後大家像是在對發票一樣一一細數自己的課到底對上了哪幾條指標。
越在地,才越國際。
和國際社會關心共同的議題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在我們關心澳洲森林大火可憐的無尾熊時,台灣其實也有可憐的石虎需要被關心;在我們諷刺白人歧視黑人時,台灣其實也有歧視原住民和東南亞移民的人。你以為的國際議題,完全是發生在你我身邊實際存在的社會問題。
這才是我們需要關心國際議題的理由吧?我們先是個人,再是台灣人,然後才是世界的公民,SDGs說穿了只是一種議題的分類方法,重點並不在「國際」,即使它聽起來比較響噹噹,但SDGs和MDGs最大的差別在於S,Sustainable,永續,那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注,需要讓學生有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