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的鷹架

須正宇
須in故事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ug 4, 2019
大概念也可稱為跨領域概念或跨科概念,是跨領域共同的概念,是學生需要終生理解的概念,其具有可遷移性。各領域或學科具有核心概念,從各學科核心概念中提取共同意義的部分,找出上位概念,即是「大概念」。

在國高中念書時我時常會突然開腦洞,覺得今天生物課上到的某個概念好像似曾相似,而這個熟悉感可能來自於某個在歷史或公民課所學到的概念。當時若與同學分享,有的人會覺得是有趣的發現,但多數得到的回應是「你在講什麼,這兩個東西完全不一樣吧!」

當時總隱隱約約地覺得有些東西不斷地在不同的學科中以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樣貌出現,而只要抓到那個關鍵的東西來套用,很多概念的理解便簡單很多,可總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因此,第一次接觸到「大概念」這個想法的時候是很激動的,像是有人幫助我把那些過去指認不出,卻又在學習上時常仰賴它們的這些東西找了出來並給了他們名字,「次序」、「模式」、「互動與關聯」、「改變與穩定」,原來它們真的一直都在。

例如化學的化學平衡、物理的靜力平衡、公民的供需平衡、社會變遷、生態系、語文流變等。這些概念中共同的上位概念是「系統隨著時間改變而產生某些因子的變化,而當系統內各項因子不變化時,便會達到穩定」的狀況,因此這個大概念就定名為「改變與穩定」。

在跟著老師們入校陪伴以及自己整理陪伴紀錄的過程中,發現即便提供了像上面這樣的文字敘述,大家對於「大概念」一詞的理解還是有困難的,不太能夠在短時間內消化。

我開始思考這中間的困難在哪,是否這些難以理解的人,和當初那些會對我說「你在講什麼,這兩個東西完全不一樣吧!」類似,習慣在學科框架中學習,而不曾有「開腦洞」的經驗。

既然要成為陪伴者,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去設計一個讓大家實際經歷一次「開腦洞」的體驗,嘗試在手上現有的材料中,再去搭建一個鷹架,幫助更多人可以在更短的時間掌握大概念是什麼。

於是那天靈光一閃,我想起了當年在北醫面試時其中一關的題目,考官給了我下面兩張圖,要我選一張,然後用我選的那張圖去說明一個現象。

當時我選了左邊的圖,在很短的時間內我直覺地想到了「人口老化」這個答案,考官要我再說明對於人口老化的理解後,笑笑地送我離開了那關。

在接觸了大概念之後,我突然想起,左邊的圖有沒有可能可以代表「關係」這個大概念?像是老年人口隨時間增加的關係、速度隨時間上升的關係、課堂無聊程度與睡著學生數量的關係;而右邊的圖可不可以代表「改變與穩定」的大概念?在有限資源下某種生物的個體數量成長趨勢、糖在水中能夠溶解的量、或是一杯水從冰箱拿出來之後的溫度變化。

思考之後,我覺得後者可能會是比較好的例子,左邊的圖其實僅能表達某種「正比」的關係,可能不是那麼合適作為代表,但右邊的圖確實滿有效地把「改變與穩定」這個概念給圖像化。

但只有一個好的例子不夠,我開始繼續尋找下一個適合圖像化的大概念,於是我看上了「模式」(暫時以下面第一張圖代表)和「差異與多元」(暫時以下面第二張圖代表)。

圖片來源:Create a Retro Triangular Pattern Design in Illustrator
圖片來源:Difference through diversity, ISCA

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在進到大概念的介紹之前,先從這之中挑一張圖,要求各科的老師去思考在自己科目中,有沒有什麼樣的概念或是知識是與這張圖有關的,以「模式」的圖來說,也許國文老師會想到格律、數學老師會想到排列組合、生物老師則可能想到表皮組織的排列。

「文字和語言過於接近,容易限制人的思考,有的時候用圖像的方式讓人思考、表達,更有機會讓他們突破既有的框架。」

在別的地方學習到的方式,總覺得或許可以在這邊作為刺激思考和想像的作法,讓老師們實際體驗,一個圖像背後代表的概念,可以怎麼樣在各科都投射出不同的樣貌。而我想不需要幫所有的大概念都找到對應的圖片,主要是希望透過「聯想自己領域與圖片相關的概念」的練習,讓不同領域的老師在對話過後可以體會真的有所謂「跨領域共通概念」的存在。

有的人或許會問,課程設計一定要大概念嗎?

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既有的單領域課程已經有缺乏結構地堆砌零碎知識的狀況出現,而跨領域之後涵蓋的知識量更龐大,任何的課程在規劃時若缺乏大概念作為組織零碎知識的魔鬼氈,對於課程內容「要上什麼」的答案,很有可能就淪為「想上什麼就上什麼」或是「能上多少上多少」的可怕狀況。

我不確定這篇文章說明的脈絡和希望能夠嘗試的方法會不會是一個好的鷹架,但現階段的觀察是既有的文字說明和示例顯然還不足以讓老師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大概念為何,如果要成為專家,努力設法去創造情境和體驗,讓學習者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掌握複雜概念,應該是重要而值得的練習。

先前只有與少數幾位老師簡單討論過,但這次作為拋磚引玉,希望可以得到大家關於這個方法的回饋,也許是有找到更合適的圖,也許是想到其他也適合圖像化的大概念,或是覺得這個方法可能會有哪些缺陷,都還可以再繼續討論。

--

--

須正宇
須in故事

文字控,育有二貓胡椒與大蒜,從農化叛逃到心理的過敏厭世生物,信仰誠實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