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學習-1

須正宇
須in故事
Published in
5 min readFeb 28, 2020

這段時間,你做了些什麼覺得算是學習的事呢?

這問題對我來說並不算太難回答,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是需要認真的事情,在過程中必定會發生學習,因此我很快地寫下了兩件事:

辦工作坊+開檢討會以及看遊戲攻略+實際操作練習

算是有點刻意地選了一件嚴肅一點的和一件輕鬆一點的。

為什麼會認為這些是學習?

對於「辦工作坊+開檢討會」的部份,雖然已經是常態性的工作,但每次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新的問題或突發狀況,接收到別人的建議或自己發現優化流程的可能,透過檢討我會重新思考下次在做同一件事情時能夠如何改進,甚至是用新的方法做事。

而「看遊戲攻略+實際操作練習」的部份,常常看別人的通關影片常常好像很簡單,但實際自己嘗試後才會發現有許多地方的細微操作手可能是跟不上腦的,或是真實的戰鬥其實有部分的隨機性,若沒有在搭配隊伍或操作時納入考量,很有可能就會在意料之外的翻車。

有得到新的技術、知識、視野、想法,有進步,有思考,算是我們小組內在分享後得到的幾個之所以會認為學習有發生的理由,而也和其他組的共識相去不遠。然而就在大家的想法慢慢被收斂出來的同時,偉瑩老師赫然拋出了新的問題:

學習是在你腦袋中憑空發生的嗎?

大家談的都是一個人內在的變化過程,從學習的啟動到過程到最後的產出,然而為何學習會啟動?過程中是否有哪些與他人的互動出現?最終的產出以哪種樣貌呈現?這些更細緻的思考,將帶領我們更能夠去解構所謂的學習究竟是為何發生及如何發生。

Piaget & Vygotsky

這兩位學者的理論和比較,大概是學教育或心理出身的人必然接觸過的,因為恰好是比較熟悉的領域,我在一邊聽組員們討論和協助釐清彼此想法的過程中,畫下了這兩張(不怎麼樣但應該還算清楚的)圖。

在古典的理論中,學習是單向的,人就是單純地從外吸收知識;然而Piaget並不認同,他認為學習是在人與外界的互動中發生,透過對於新刺激的同化與適應,建構出自己的知識體系;Vygotsky在這方面的想法與Piaget相近,只是在他的理論中更強調社會脈絡所扮演的角色。

另外,Piaget最經典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大家熟知的三山實驗和倒水實驗,反映的是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有階段的,當你發展尚未達到下一個階段時,是難以進行更高階的學習的;然而Vygotsky並沒有劃出這樣的階段差異,相對地他提出了近側發展區的概念,認為最理想的學習應當發生在其中。

換言之,對Piaget來說只有「能學/不能學」的差異,而Vygotsky在兩者之間抹出了一區「透過他人的協助能學」的區塊,兩者對於這部份的想法其實也反映了其他面向的差異。像是Piaget相對著重在個人的發展,而既然只有能學與不能學的差異,包含同儕或是師長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是相對薄弱的;然而Vygotsky非常強調他人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個人的發展是完全不可能獨立於其外的。

語言之於學習

順著前面的脈絡,不難發現對這兩人來講「語言」在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自然大為不同。對Piaget來說,語言充其量就是扮演著標記與定義的功能,姑且算是能夠幫助學習的一項工具;然而Vygotsky就完全不這麼認為了,對他來說語言完全就是學習的最核心要素。

在《社會中的心智》中Vygotsky提到,人類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在於我們能夠使用語言來幫助自己的學習。縱使許多高智商的動物也能夠使用工具和做出某些行為,然而透過語言的輔助,小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重新組織自己的行為,不斷調整其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對Vygotsky來說,私語是有許多意義的,它並不只是在標記動作,更是在組織,甚至是指揮自己來做出某些超出原先能力的任務的過程。換言之,語言不只作為記號,它本身就是一種工具。

這邊的工具與作為記號的工具性不同,Vygotsky特別強調了兩者的差異,並將「記號」與「工具」分開來,雖然兩者都具有仲介性的功能,作用的方向卻是不一樣的,白話一點說,記號是我們認識世界用的,而工具是我們影響世界用的。

Vygotsky認為,人類之所以具有高層次的心理功能,便在於我們能夠將語言作為仲介,使得這個複雜世界能夠在語言的幫助下變得更容易理解與記憶,也變得更容易去操弄與改變。

這些過程我們在現今不易察覺,其實是因為以語言作為仲介的學習在我成長至今早已自動化,但下一次當我們要進行一件複雜的工作時,稍微注意一下,或許又會意識到語言在作業中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我們其實還是像小孩一樣會用一句又一句的私語來指揮自己動作,那其實就是學習正在發生,那其實就是我們正用語言來讓組織當下的情境與對應方式,並且用語言指揮自己動作。

回到前面的問題,很顯然,無論是Piaget還是Vygotsky,大概都不太會接受「學習是在腦袋中憑空發生的」這種說法,學習固然是在腦袋中運作的,但它的啟動必然是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是因刺激所產生的動機,比方說我覺得工作坊辦得不夠好,或者是我很想通過某個遊戲關卡。

為了提出能夠改善工作流程的方式或者是通關,也許是透過檢討會,也許是透過看他人所撰寫的攻略,我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運用我所熟知的語言來認識問題並定義問題。接著,我可能會在思考後提出新的方法,列出未來辦理工作坊時的注意事項及SOP,或是在攻略新關卡的過程中一邊複誦接下來的BOSS動作,來幫助自己可以更即時地做出反應迴避傷害。

這篇文章到這邊,其實我們也都完成了一次學習,對我來說透過文字,我重新組織了這堂課的所學以及對於《社會中的心智》這本書前半的理解;而閱讀完了的你,理解了我的理解,也就是我正透過語言影響了同屬這世界一部分的你,而我和我的所學也作為這世界的一部分,透過語言被你所認識。

--

--

須正宇
須in故事

文字控,育有二貓胡椒與大蒜,從農化叛逃到心理的過敏厭世生物,信仰誠實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