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重要就要藏越深

須正宇
須in故事
Published in
8 min readFeb 29, 2020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要感謝PBL課拯救了SDGs對於我的意義。

我在上次談到SDGs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到底為什麼要一窩蜂地用SDGs來設計課程

所謂的SDGs裡面,有哪些是台灣社會不會遭遇的問題嗎?如果有,那我們真的有必要帶學生認識這些嗎?還是其實應該從台灣本土的議題開始認識?又如果沒有,那到底「國際」議題和「本土」議題的邊界在哪裡?

PBL的課並沒有直接給我們解答,但透過課堂的討論與老師的引導,我比較能夠看見SDGs若透過良好的課程設計能夠有怎麼樣的發揮。換言之必須直白一點的說,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課程設計,沒有好的課程設計,就算結合了SDGs,真的就只是跟風用潮牌而已。

PBL x SDGs

在透過大家對於議題關注程度的調查分組過後,這堂課與以往較為不同的是每一個小組幾乎可以說是同溫到極點,但我想這樣的分組是有意義的,這堂課的重點畢竟在於課程設計,組員實在沒有必要再為了議題關注程度不同而糾結,而是每一組都可以在大家共同最關注的議題之下,一起去思考要怎麼讓學生也理解這些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事情。

我們這組主要關心議題的最大共識大概是消弭不平等(10)、永續城鄉(11)以及公平、正義與和平(16),綜整起來的目標就希望在社會當中不論背景,每個人都可以享有基本的權利與保障

因為大家都不是生手了,偉瑩老師便直接請大家開始針對三個重點討論:

  1. 課程主要目的
  2. 課程大致的單元或進行流程
  3. 學生最終要呈現的成果

我們都同意,之所以希望讓學生認識這個議題,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未來社會中每個人都能夠同理他人的處境進而表現出自己的關懷,不要輕易地把他人的困境簡單歸因到「因為他不夠努力」,而是可以意識到這個社會有太多人是在一個自己根本無法改變的結構困境下辛苦的活著。

然而同理已經很難,要關懷更是困難,但我們並不希望這樣的目標只是說說,於是我們試著找出一個學生能夠比較有感的情境切入,讓學生至少先能夠有意識地去了解到自己生活的日常與他人有什麼不同,進而在看見其他更多案例後能夠分析組成這些生活條件的要素,最後則是開使慢慢能夠看見造成這些要素的差異究竟來自何方。

這是一個初步的構想,但偉瑩老師很快地點出了一個我們其實自己也隱約有注意到的問題,就是這一個階段與一個階段之間似乎還缺乏流暢的連結,我們所做的課程規劃還並不足以說成一個連貫的故事。

換言之,學生從認識議題,到意識到議題與自身的關連、在認識議題的過程中有感,進而去思考對於這個議題自己能夠提出什麼樣的建議或行動,這當中的每一個階段轉換都必須要是足夠平滑的,當學生沒有辦法帶著前一階段的學習就進到下一個階段,我們就不可能讓他們有感,而那些針對建議或行動的討論也就很可能淪為紙上談兵。

2030 SDGs game的啟示

如果要一直卡在這個部分的思考,大家應該會崩潰到上不下去,然而在下午的課程中,偉瑩老師邀請到了曾士民老師帶領大家一起體驗了2030 SDGs game(遊戲的過程我就不贅述了,請參照強者同學的詳盡記錄),切換了課程的步調,也讓大家在體驗的過程中重新思考課程設計的其他可能性。

簡單來說,這個遊戲就像是個模擬的世界趨勢發展,每一組都代表了一個組織,各自被賦予了當前最重要的目標,分別是

財富追求者(要錢)

悠閒追求者(要時間+社福好)

貧窮消除者(要藍色原則a.k.a.拼經濟成果)

環保鬥士(要綠色原則a.k.a.環保名聲)

社福鬥士(要黃色原則a.k.a.社福名聲)

每個人有初始的資源(錢&時間)和可以執行的專案,每個專案都得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會帶來一定的成果。這些代價和成果都不僅作用在執行專案的人身上,它同時會對整個大環境造成影響,而大環境的狀態同時也影響了大家能夠做的事情。

而這當中最有趣的事情是,除了透過執行專案對自己和世界造成改變外,遊戲內允許小組間任何形式的互動,交易、借貸、贈送都是可以的,也因此整個遊戲的生態是極為有機而富有彈性的,也與真實世界的狀況更貼近了一些。

整個遊戲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我們和另外一組同樣作為環保鬥士,卻選擇了完全截然不同的路數來追求目標這部份。

我和組員很早就達成共識,「做得下去」放在第一,分析了一下手上的兩個能執行的專案,一張是環保的,一張是發展經濟的,做環保那張花時間又花錢,但直接丟水裡,唯一的回饋是可以得到一個綠色原則(a.k.a.環保名聲)。

我們的目標是要搜集6個綠色原則,但是如果馬上就做那個環保的專案,我們的下場就是手上資源馬上耗盡而只換到一個綠色原則,絕對不可能撐到最後。但要發展經濟嗎?也很怪,那是一個可以花400賺800的專案,但會造成全球的環保狀況後退,與我們的目標相背。

最後我做出的決定是,我們先不要做那個代價高昂的環保專案,但也不做發展經濟的專案,我找到了一組目標是賺錢的組,和他們交易,拿這個可以賺400的專案跟他們交易一個小成本的環保專案,然後請他們付我們200。

我的分析很簡單,做環保專案對他們就是把錢丟到水裡(即便只是丟100),但花200跟我們買一個可以賺400的專案,有利而無害,於是我們賺了200,再馬上用200中的100去做了一個低成本的環保專案,我們的資產多了100,還贏得了一個綠色原則。

另外一組不一樣,後來聽他們的分享是,由於手上的經濟專案會讓全球的環保退步,他們直接把手上的經濟專案藏起來,然後硬著頭皮做了超花錢的環保專案後只能吃土,只好開始到處請別人捐助。

在後來的反思中我開玩笑說我一開始為了所謂的永續做了魔鬼的交易,他們才是真正的鬥士,而為表尊重,我們也在遊戲的後期直接把我們因為資源豐厚而多做的專案所拿到的綠色原則直接送給他們。

他們坦承,堅持貫徹理念(一直不顧代價的做昂貴的環保專案)的後果真的就是要一直厚著臉皮去要錢,但我們不用,我隨時都在算手上的資源有沒有辦法達到最終目標,也觀察任何可以多賺進資源的可能,環保專案的順序也是從低成本的做起,等資源多了才來做高成本的。

這遊戲超真實的一點是,做成本100的環保專案跟成本800的環保專案,拿到的環保代幣都只有一個,頂多對全世界的影響力稍微差了一點點。最後我們兩組都順利達成目標了,他們搜集了8個,我們搜集了6個,扣掉我們送的代表兩組都做了7個,我們就像是目標一致,但手段完全不同的NPO。

我很慶幸他們也過關了,即便沒有我們捐的那個徽章也過關,似乎代表著某種「死守理念也能成功」的理想;當然,這可能要歸因於這個班級的人都是善良的,在自己的目標達成後都願意一起幫助其他人共同成就目標。但我情願相信是前者,只要在這個世界上善良的人越來越多。

回饋到早上的課程設計

我一直在想到底我是那一種,遊戲中的我做了選擇,但真實工作中的我到底有比較像哪一邊?如果全球永續發展是要在人類福祉經濟發展地球環境中取得平衡,那麽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大概就是在理念、尊嚴和存續中取得平衡,為了貫徹理念,勢必得割捨部分的尊嚴和存續。

我們在遊戲中所實際經歷的種種選擇,不就恰好是很真實的故事嗎?

回到原先早上所設計的課程,規劃的脈絡確實因此得以被疏理,若改以「人生選擇」作為主軸出發,我們或許不需要高談什麼公平正義還是社會結構,只要提供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實際經歷做選擇的過程,互相分享彼此在過程中的心境與考量,他們應該能夠對於個體能夠對系統造成的影響以及系統對個體造成的影響。

在這之後我們再引入其他的素材,讓他們看看每個人的不同人生,從出生背景到遭遇,到他們人生各階段所作出的選擇,到他們最後得到的結果,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比較深刻地體會,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人生不過就像是RPG遊戲點點幾個選項然後承受後果,但其實每個人從一開始被分配到的選項根本就不一樣,而真實世界中的隨機性和因隨機可能導致的後果也遠比大家所想的更為複雜。

討論到這邊確實比較有「跳出來」的感覺,想想其實有點弔詭,我們越要談某個議題,就越需要把那個議題藏起來,或者說包裝起來。議題總是聽起來沈重,而「生活中處處都是議題」的想法也不是一般學生內建的,我們能做的不是逼他吞下這些東西,而是要設法進入他們的生活,將原先作為議題的東西,無痕地嵌在他們每天思考必經之處。

--

--

須正宇
須in故事

文字控,育有二貓胡椒與大蒜,從農化叛逃到心理的過敏厭世生物,信仰誠實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