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之煉金術師》

須正宇
須in故事
Published in
6 min readAug 6, 2019

「看了真理以後,讓我以為鍊金術可以解決一切,但是那是個錯誤,只是傲慢。」

「你願意變成無法使用鍊金術的普通人類嗎?」

「沒什麼變不變成的,最初我就只是普通的人類,連一個被變成合成獸的女孩也救不了的,小小的人類。」

在這部作品中,算是「最終魔王」的瓶中小人以為把人類的七原罪從自身分離出去是讓自己更接近真理的方式,但到頭來接近真理的不是分離了情感的他,而是接受了情感的愛德。承認自己的傲慢,承認自己的渺小。

鋼鍊的世界觀中,真理和神的概念是一樣的。

我是被你們叫做世界的存在,或者說宇宙,或者說神,或者說是真理,或者說全,或者說一,然後,我就是你。

作者透過瓶中小人告訴我們,妄想把神拉下來的人,終究是會自毀的。他選擇了一個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論述方式,但這樣的論述同時批判的,就是那些以為掌握了比較多知識,就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的人們。

在最初的里奧爾事件中,愛德在闡述自己的無神論時,曾說出「或許鍊金術師是最接近神的存在」這麼一句話,鍊金術師,或是鍊金術本身,在整個故事中所映照的是「科學」。

作者甚至諷刺地用一個伊修瓦爾內戰告訴我們科學的力量能夠多麼驚人,在那場大戰中,仗著國家鍊金術師的龐大武力,對神再虔誠不過的伊修瓦爾人終究不堪一擊,而之中幾乎是唯一擁有復仇力量的斯卡,他的力量來源依然不是信仰,而是拋棄信仰後使用的煉金術。

初看鋼鍊時還沒上大學,當時只覺得他的世界觀設定很複雜很厲害,但一直到隔了好幾年重看時才發現,短短的一套作品中用鍊金術談了科學的意義、宗教的本質、存在的哲學;用軍國主義的國家背景談了轉型正義、服從的本質、國家的意義;用七原罪化身的人造人談了不同情緒的意義和每個「原罪」的本質與其所呈現的保護機制。

比方說當中問了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你所謂的人體煉成,煉成的真的是你媽媽嗎?

故事告訴你,即便看過了真理還是無法理解人體煉成,因為真理就是人死無法復活,人體煉成或許能夠煉出了「人體」,但人從來就不只是人體人類終究存在著非元素所組成的東西,比方說記憶,而艾德也用以說服阿爾去相信,他自己是真實存在的。

阿爾你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而溫莉也知道,代表那件事是真實的。

雖然在鋼鍊的設定中連靈魂也可以煉成,但靈魂不見得可以固定在想要固定的軀體上面,作者透過這樣的設定去呈現她心目中對於人,或是說人的存在的想法──即便肉體加上靈魂,也並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而也有像是這樣的對話:

「但即使大佐成為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這個國家是軍事國家的事實也無法改變⋯」

「是的,所以要把現在幾乎成為軍隊魁儡的議會變回原來的樣子,實行民主制。不把軍國時代的膿全部擠出來的話,這個國家就無法重生。」

「膿?」

「比方說,審判伊修瓦爾殲滅戰的戰爭罪犯。亂世的英雄對和平世界來說只不過是個殺人魔。」

「大佐理解這一點還要爬上去嗎!?那不是自滅之路嗎!?那個內亂的背後牽線的是人造人啊!」

「即使原因是人造人,實行的是我們。不能對死亡視而不見,不能忘記殺死的人們。要說為什麼的話,他們絕不會忘記是我們殺了他們。」

或是這段:

「我是軍人,只能遵從長官的命令。但是說實話,我們已經不知道要相信誰了⋯」

「到了這個份上還能猶豫⋯即使跟從不能信任的長官,那也不能是忠誠,只是自我欺騙!」

「相信自己吧,選擇不回讓自己的靈魂蒙羞的活法就行了。」

塞了這麼多的代價是到故事的後端其實整個格局已經大到不易收拾而有點混亂,但作者終究收得恰到好處。

我所謂的恰到好處,是他在美好結局和反烏托邦式的結局中取得了一個微妙平衡,所有的美好是屬於個人的,阿爾找回了自己的身體、愛德與溫莉終於在一起、大佐的視力得以恢復。

但真實的世界其實並無太大的推近,大佐並未真的一躍成為大總統,伊修瓦爾殲滅戰的檢討才正要開始,麟當上了皇帝但成了皇帝的他其實也很難再當麟。在盡可能處理好每個角色的後續發展後還能顧及這些平衡,真的得說是所有看到現在的大格局故事中收得極為優秀的一個。

而在整個故事架構中,以「七原罪」為原形的人造人一直是我在鋼鍊中最喜歡的一個成分,除了暴食跟懶惰這兩個角色比較扁平外(可能是這兩個罪太生理層面而難以深入刻劃),這些人造人身上真的可以感覺到作者在設定時投入的心血,比起「某某情緒的化身」,他們更像是「被某種情緒所主導的人」,而這世上從來就不缺被傲慢、嫉妒、憤怒、貪婪或色慾所主導的人。

雖稱七原「罪」,但這些情感真的都是那麼負面嗎?可以看看這段愛德與貪婪的對話是這樣的。

「太強的慾望沒有一個是好事,看吧,想要復活死去的人就變成這個樣子。」

「是嗎?想要見死去的人也好,想要錢也好,想要女人也好,想要保護世界也好,全部都是慾望,也就是願望。讓我說的話,慾望沒有好壞之分,自以為了不起地給慾望套上尊卑之分,人類才會那麼麻煩。」

最後最後想談談賢者之石,這部份是我自己的詮釋,但作者對賢者之石的設定從一開始「可以無視等價交換」,到後來告訴我們「製作賢者之石要以大量人命作為代價」的補充,不禁讓人覺得是否背後有一些隱喻。

有沒有可能,就算使用了賢者之石也並未違反等價交換呢?

賢者之石的「萬能」和作為「痛苦靈魂集合體」的屬性,某種程度頗像是現代社會,乍看之下好似無視等價交換,但其實只是把交換時所需付出的成本,透過某種精巧而難以對抗的方式轉嫁到了別人身上。

這看起來就像是那些站在知識或權力尖端的人,將自己的慾望建立在他人靈魂的痛苦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全都只成了生產工具,然後肆無忌憚地被揮霍。

我不曉得有沒有這一層,或只是藍色窗簾。但話說回來,鋼鍊本來就是暗黑童話,而童話本就是包裝精緻的隱喻。在這個故事中,使用賢者之石的角色沒一個有好下場,最終全部都業力引爆付出了代價,可童話歸童話,現實歸現實,若真有這層隱喻,我想作者終就是仁慈的。

鋼鍊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作,漫畫看了不知道幾次,但能夠談的東西實在太龐雜了,總是寫不出一篇好好談這部作品的文章,恰好去年在看2009版動畫時只要有感的地方就做了些簡單的紀錄,剛好就趁著搬家的機會把當時那些碎念整理成篇。

--

--

須正宇
須in故事

文字控,育有二貓胡椒與大蒜,從農化叛逃到心理的過敏厭世生物,信仰誠實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