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走走|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高雄美術館)

YI-CHING HUNAG 黃意晴
食肉患者
Published in
Jun 21, 2021
(攝于展覽現場)

這是今年為止我看到我最愛的展覽排行第一(雖然下半年展覽很多,可能會改變排名),也是我目前認為空間運用最充分的展場,細節延伸至場外,這次高美館給我們安排的導覽人員,資管背景退休的老教授利用專業知識跟他個人的想法,更為展場增添張力。

Tony的人生

Tony的阿公(Fulton Oursler)是知名的作家與魔術家,因此成長背景多幾分奇幻的色彩,進而讓tony發展出有關媒體心理學、科學偽科學、神秘主義等創作主題。

通靈現場(攝于展覽現場)

回顧tony跟他阿公的蒐藏,很多都是當時風俗信仰的痕跡,在那個科學偽科學交織的年代,也因為那時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人們對於在世的恐懼以及情緒抒壓,所以對靈媒信仰不已,如上圖,外加上當時死亡人數眾多,因此靈在死後的去向就令眾人好奇,興起「思想攝影」的風潮,當時是有個醫生拍攝人死後的腦,發現在死後依舊有不同變化,而開啟思想風潮,展場就收藏著睡午覺中拍X光的反應,如下圖,其實在流感大流行前就有滿多對現在來說會感到驚訝的攝影,例如死者擺拍等的發明,因此當對逝者的執念到一定程度,發展出來這個脈絡也似乎相當合理。

睡午覺的X光(攝于展覽現場)

展場之外

(來源出自網路

一進入場展中就發現三張現代生活用演算法展示的臉,被挖空的部分被,人臉素材在開展前就有對台灣民眾募集,因此是相當接地氣的展品,在進入展場前右邊的監視器掛著一條碎花布引起我高度的關注,這可能是想要與主視覺做風格的呼應,抱著這樣的想法進入了。

展場外的東東,照片被壓扁到了QQ(攝于展覽現場)

在展場中段,tony的「JUDY」作品具象化多重人格障礙者的世界,以日常生活作為混亂的切入點,無論是懸在洋裝半空的,又或是躲在沙發下的,觀者雖然可能並沒有遭受這種疾病的困擾,卻能夠輕易的將自己某部分的脆弱投射在展品的一角,是這件作品我認為最成功的理由。

JUDY(攝于展覽現場)

tony很多作品並沒有拉觀賞線,觀者能夠很輕易遊走在整件作品的氛圍間,或許在移動中觀者們,也是「JUDY」這個作品中的其中一個人格。往前進看在沙發處,擺放一台電視,近看是我們進來展場的監視錄影,如下面兩張圖,超級玩味的安排,讓困惑一次被解開,掛在監視器下的碎花布是茱蒂衣角的延伸,多重人格障礙用上帝視角或是其他視角面對外界干擾,會產生抽離的狀態,好像就有所解惑。

JUDY(攝于展覽現場)
JUDY(攝于展覽現場)
(攝于展覽現場)

除了「JUDY」以外,Tony也有為多人格障礙做其他表現形式的作品,如上圖,兩者之間的差異是「JUDY」比較著重在剖析患者內心世界的樣貌,而多個臉著重在多重人格中交流。拉開單就以心理疾病轉換成藝術的表現手法上,極為細膩的程度,並適時加入與外界的互動作為擾動,我翻了一下醫學上對疾病的描述,我認為超級貼切,特別是讓平常人能有有感同身受的部分,以下摘錄維基百科對多重人格的解釋。

「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特徵是解離性失憶和身份認同轉變,患者出現兩個或以上明顯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份,有如在同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有時他們甚至可以進行內部溝通,或進行外部會議,進行的過程在旁人看來會像是個自言自語的瘋子。」

人都需要解盲

LOCK246(攝于展覽現場)

「Lock2,4,6」這件作品以多頻道投影,除了內容的疊加外,空間上的層次性非常足夠,在國外的展場是垂直展出,但國內受限於高美館的展館狀態,將高度轉為水平距離表現。

本件作品是tony剛接觸到認識論的起點,我認為偏向黑格爾的自我反思概念,意思是在我們相信自己獲取新知前,我們需要清楚了解自己認識的條件,知識的獲取會因為年齡背景的增長而強化自己的意識壁壘,避免長年以來的信仰崩毀。

本作品解釋心理學的其中一個概念:確認的偏差(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差是在搜集資料的時候,由於自己強烈的情緒與主觀意識會影響到我們對於訊息的吸收,舉個例子,像是我半年前在補習班弄丟錢包,我懷疑是同學所為,因此觀察他的行為舉止,很肯定是某個同學偷的,直到我在另外一個包包發現我的錢包,在看大家的行為後又覺得很正常,這就是行為偏差,作品在某個事件觸發後,此起各種碎片式的片段,觀者依照自我的條件去理解「Lock2,4,6」。

「墨跡測驗」,左圖取自網路,右圖攝於現場。

Tony還有一個作品是跟蘇軾「題西林壁」的概念雷同,利用變形的墨跡測驗操作觀者的認知,「墨跡測驗」是1921年Hermann Rorschach編製一套心理測驗系統,藉由受測者用怎麼樣的方式去判斷對圖形的定義來衡量受測者的個性與情緒波動,後續諸如此類的實驗盛行,也造成很多誤會,所以目前心理學家並不會以單一測驗就隨意斷定人的精神疾病,但是這樣使病人判定的概念依舊被保留著,我記得我在北護修藝術治療課程中,就有談到類似的運用,舉例來說我們會讓大面積燒燙傷的個案去看一些藍色的照片,講講對照片的感受,涼涼的、輕輕的,藉由此過程慢慢來撫平個案。

手法之最

溺水的人(攝于展覽現場)

好像沒什麼可以講的,利用水的投影,強化溺水的人,這招真的是太厲害了,這有顛覆我對投影使用的新境界。

作品作品作品

還有很多很讚的作品,但懶得打字了,某年的某月會更新補全XD

(攝于展覽現場)

--

--

YI-CHING HUNAG 黃意晴
食肉患者

永續設計者,一路走來,發現心態已經走很遠的一段路程,從我寫的文章或許可以發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