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上的美相遇(五)藝術張力,哪裡在用力?

YI-CHING HUNAG 黃意晴
食肉患者
Published in
Oct 22, 2020
取自網路

常常在聽到我的設計課老師說,同學的作品好有「戲劇張力」,你的就是差那一點,所以張力是什麼?為什麼身體會感受到那股隱形的力?我們在感受物理性張力跟心理張力的身體狀態會是一樣的嗎?延續上章節,科學家透過短時間的音樂感受,來理解張力在身體的流動。

(原始文章的中這章節涉及非常多樂理,對只有國小吹過直笛的我來說十分痛苦,所以本文轉譯的能力可能不是這麼好,本章節內容也是史無前例地多,會講解一些音樂基礎後再談張力,大家可以利用標題找尋喜歡重點查閱。)

音樂特性

音樂是什麼?有組織性的聲音,但是我們不會把除草機的聲音當作音樂,所以音樂還可能需要旋律,我們把音樂特性主要分為三種。

  1. 段落(pharses)
  2. 音層 (grouping),如分層結構系統(Tonal Pitch Space Theory,TPS)
  3. 調性(tonality),可以看每個音跟其他音的適配程度,像是調性音樂(GTTM)利用主因音樂在演奏或演唱的時候需要換氣的部分來作為分段的依據,分段點都是音長較長

音樂理論不僅提供了音樂結構的規律性,更是提供方法讓我們去了解、組織、記憶音樂,例如:和弦、音階。

音樂奇才-蕭邦

科學家這時候就很好奇那些我們世人所歌頌的音樂天才,創作的時候是不是在上面段落、音層、調性三方面特別厲害?研究後發現蕭邦在音樂語言表達的漸進感非常優越,作曲脫離古典音樂的結構方式, 比較像是現代流行樂的結構組成。

音樂與語言的相似性

在上一章提到音樂跟語言其實非常相似,除了都有語法與節奏外,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在音樂語法處理有關包含語音相關,在失語症、音癡、旋律辨識患者(amusia)的研究來說,都有某種互補協助恢復功效的生活。以失語症為例,有兩種不同的表徵:

1.可以快速講非常多句子,但是講的句子沒有意義(Fluent Aphasia)

2.無法清楚講出完整句子(Non-Fluent Aphasia)

因此失語症的患者治療也會配合音樂進行,讓患者練習斷句跟以及串連。

為什麼音樂會有強烈的情感?

  1. 音樂和聲音是固有的,產生音樂配樂與空白都是讓人舒適。
  2. 音樂是有情感效果的(符合個人的情感事件)

有趣的是,後續科學家針對此議題研究,發現眼淚流的多寡跟音樂的延伸(拉長音)有高度關係。

為什麼需要製造張力?(tension-resolution)

緊張度的增加與眶額皮質與杏仁核處里有關,產生緊張感和懸念去吸引聽眾的注意,比較會激發情感反應,以音樂來說作曲家會用兩種方式去製造張力。

1.連續不間斷的諧音與不諧音、穩定與不穩定

2.換調的會造成音樂的不規律性,產生緊張感

實證研究也調查了不同音樂特徵如何影響張力表現,如動力學、音調、音色、音符密度、音高、響度、開始頻率與節奏。

怎麼研究這麼虛無的張力?

大多數研究音樂張力都採用連續的自我報告方式來衡量主觀感受,並且會使用彈簧鉗,讓受測者根據經歷的緊張程度將他們壓在一起,並且配合功能核磁照影(fMRI)探討大腦認知與情感過程。

獲取主觀緊張等即時會區分主觀感受的張力(感覺),跟參與認為音樂表達的張力(感知)。

影響張力的關鍵要素

((不確定性))

抽象的視覺藝術作品,很常通過將觀眾置於無法理解的狀態而產生張力,那要如何消除張力?通過有意義的解釋後即可消除。

藝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沒有解決張力(張力解決模式),反而會刺激人們反覆觀看的狀態,這個很常運用在電影結尾,想要在演續集就會留伏筆。在音樂中也是同個道理,不確定某件事情何時發生通常比會發生什麼更重要

((一些期待))

  1. 期望(expectancy) ex:我覺得我會中獎,所以我要買彩券

真實期望:熟悉的音樂事件有關,比如演奏錯了的音符違反真實期望。

示意期望:由音樂系統規則所驅動,如第七和弦後跟著非調和弦。

  1. 預測(prediction) ex:因為今天發現四葉幸運草,所以我覺得我會中獎
  2. 預料(anticipation) ex:我確定我會中獎,所以我要買彩券

產生期望的事件和滿足期望的事件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距離,最有效的解除緊張模式通常是跨越大型結構,很常利用在交響樂。科學家針對音樂弦律期望發現民眾會有兩種期待:音高接近度、音高反轉。

對於藝術創作實現與失落是缺一不可,就因為期望不一定實現,但超出期望可以使藝術產生更多趣味。

大腦內的張力

藝術利用人類認知的基本特徵來激發情緒,這些“審美”情緒在本質上與日常生活中的情緒體驗是沒有本質上的差別,那我們的身體也這樣認同嗎?大腦在得到情緒高峰的「寒顫反應」,那跟實際上把你丟到北極變冰棒的差別的反應本身是由不同腦區處理,藝術張力是與大腦多巴胺獎勵系統有關。

通常緊張階段不適感越大,解決時的問題的愉悅感越高,澳洲生物藝術家Stelarc的作品,很大的程度利用此心態做法。

張力的等級也與情緒的離散(幸福、悲傷、恐懼)有關,大部分都會透過心理生理性測量得知,如手指脈跳、呼吸頻率、膚電訊號、體溫、血壓等。

已經看過的東西還能夠感受到張力?

在上章節有提到曝光效果(like and exposure),人們一開始不喜歡的東西透過一直觀看就會慢慢愛上,那我們重複看到還能產生張力嗎?研究出來居然是可以的,研究推測可能是由於儲存不完善,所以還是可以產生緊張情緒,而且有些藝術品與心理狀態上的不適感,可以抵抗曝光效果。

張力的解除

張力解除與美感經驗像是隨時間變化,分為三種階段,也與最前面提到的音樂特性有關,是有分級別的。

初始階段:熟悉、認可或穩定

第二階段:驚訝、模凌兩可或緊張

第三階段:整合、合成、解析

結論

藝術張力的組成非常複雜,不單純只是「緊張」,它包含不確定性、期待等多項大腦認知與情感過程,張力的解除被認為扮有藝術審美體驗中重要作用,它們與「美學軌跡」有高度密切關係。藝術家進行創作的時候需要階段性的讓觀眾感到不平衡,進而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產生藝術張力。

如果妳有從中獲得一點什麼,歡迎拍手、追蹤,在下方留言與我交流,每週二更新內容

--

--

YI-CHING HUNAG 黃意晴
食肉患者

永續設計者,一路走來,發現心態已經走很遠的一段路程,從我寫的文章或許可以發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