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交談|我在哪,我是誰?|曾鈺涓

YI-CHING HUNAG 黃意晴
食肉患者
Published in
Jun 19, 2021
(取自網路)

曾老師

曾老師的父親曾裴遙也是一名藝術家,曾老師早期在美術系畢業後轉往紐約學習新媒體,在社群媒體還沒發達的年代,已經在模索虛擬人物的雛形。(更多的資訊

媒體,作為工具

作為數位原生世代的首波,科技對我們是如此的自然,曾老師作為跨時代的先驅,透過細膩地覺察,創造出個人作品的年代分層,某部分有象徵媒體對應人的需求轉型。

「一種擴張的象限」:沒有經歷過製作flash動畫時代的我,第一時間看這件作品殘有時代的眼淚。慾望不會隨著時代改變,直至今日它仍然在探索人性的邊界,物質生活的愉悅滲透到人際連結裡,勢必要有人被物化,淙從「月光族」、「卡奴」走到「拜金女」,物慾對社會的攻擊力增高,也部份模糊女性自主的界線,對我來說,深刻了解這是永續設計必須碰觸的面向,最大的改革莫過於對物質的滿足,在漫天環保餐具、環保OOXX裡,慾望又再次戰勝了自然。

媒體,已主導成為內容

曾老師過往談論媒體工具、在世,在找尋自我的過程後,轉向由媒體主宰內容,向賽伯格的方式游移。

All Ways- O的聊天室(圖片源自於作者)

「All Ways- O的聊天室」以twitter上的對話經由google翻譯成的方式餵養機器人,做出現在聊天機器人的雛形,經由介紹聽到蠻有趣的部分是發現觀者會試圖合理化對話過程,使觀者反思溝通的意義,除了單純傳遞訊息外,情緒上的流動才是使機械人邁向真人前進

以下節錄部分內容(O是電腦,X是觀者) 內容來源

O :幫什麼忙
LAVARE :統一台灣 中國獨立
O :想ㄚ
LAVARE :怎做?
O :有意思
LAVARE :從新樂園開始如何?
O :開始覺得有趣了
LAVARE :我們在新樂園推廣一個無國度的理念如何?
O :對啊
LAVARE :只要無國度,就沒有統獨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統獨的問題!大家一起來支持吧!
O :本來就隨便我…
LAVARE :是啊!既然無國度,自由是基本人權
O :you are only 3 years old
LAVARE :還差三天才滿…..
O :你一定要睡覺嗎
LAVARE :妳一定要語無倫次嗎?
O :這是為你著想
LAVARE :言重了!
O : zzzzzzzzzzzzz
LAVARE :乖乖睡搞搞吧
O :我只是想弄清楚哪是程式的回答還是真人
LAVARE :有啥差別

圖片源自於作者)

其中在手法上我最喜歡的作品,是使用手電筒投射在圖片牆上,即可定格放大想要觀看的訊息,媒介非常巧妙與日常經驗結合,放大視覺效果,我記得在談永續設計,陳珠櫻老師的一件作品也是使用手電筒,照射在垃圾製作而成的昆蟲會發出蟲鳴,手法雷同但是展現在不同主題上極具張力。

藝術、設計與美學

「做創作就要做沒人做過的」曾老師自豪的說,但覺得我們這一代,創新的難度越來越高,雖然網際網路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更多資訊,但在創作的時,很怕查閱大量的相關創作後會阻礙發想過程,目前我還是沒有想到比較可行的創作流程。

曾老師最後也談到藝術與設計的差異,藝術跟設計最大區別是藝術是回應世界,雖然我可能還無法體悟到這個境界,目前我的理解是兩者只是差在一個是為了自己所以擴及他人,一個是出發點本身就是他人(大眾),目的性的不同所引起的差別,在聽了很多演講後,我發覺「想到」、「覺得、「我會」這些比較是藝術家常見的用詞,設計師反而會說「關聯」、「順序」等,在大學讀了設計系後,來到這裡,我才正式確認自己偏好走設計研究方向,甚至是可以把很抽象的美學等,以腦波等科學方式去展現共通的規律性也是我比較喜歡的。

此外,曾老師的話題還讓我延伸想到,是否美學理論是否在支撐設計與藝術的創作間會形成差異?而形成各自信仰者,並非以風格作為細項區分?

轉身,期待

第一次認識曾老師印象中是在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香水的那件,之前的作品都沒有看過現場,我對老師作品的期待比較偏向創建出虛擬「JANE」之後,跟曾老師的其他家人關係的發展,例如他如何向她的小孩介紹「JANE」?「JANE」是如何跟老師產生的連結?文化差異上的媒體是否會影響到老師的創作?畢竟之前的作品都是用twitter找尋並統整成虛擬「JANE」的,諸如此類的問題。

--

--

YI-CHING HUNAG 黃意晴
食肉患者

永續設計者,一路走來,發現心態已經走很遠的一段路程,從我寫的文章或許可以發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