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關係五百年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Sep 24, 2020

香港和澳門是常常被一起討論的兩座城市。香港人和澳門人語言相通,也同樣擁有對被西方國家管治的記憶。儘管兩城歷史發展的脈絡不同,香港和澳門由各自開埠以來便有豐富的互動,直至今天。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和澳門不論在經濟、文化以及各社會領域來往頻繁,探討過去港澳關係的變化,想必對未來兩城的何去何從有所啟示。

澳門區華利像,維基百科圖片

故事從公元1514年說起。這一年,葡萄牙探險家區華利(Jorge Álvares)率艦來到珠江三角洲,向明朝政府提出貿易要求。被拒諸門外後,區華利登陸香港屯門,建立了葡屬香港(文獻中「屯門」的確切位置仍不確定,有說是大嶼山、內伶仃島、大鏟島甚至是位於深圳。當然,也可以是指今天的屯門)。你一定會問,葡萄牙不是應該佔領澳門的嗎?沒錯,葡屬香港只維持了七年。十六世紀中西軍事差距其實沒有那麼大,葡軍很快就被強大的明帝國軍擊敗。1522年,葡萄牙正式放棄香港,將目光轉移到澳門。約三十年後,葡萄牙獲准在澳門居住和貿易。1521–1522年的中葡戰爭,成為了港澳關係的開端。

1794年畫家筆下的大嶼山,維基百科圖片

香港要到三百年後才開埠,並不代表在這段期間跟澳門沒有互動。越來越猖獗的海盜一直威脅著廣東沿岸的安全。這些海盜,有以臺灣為根據地的林道乾等,而香港人最耳熟能詳的,非「本土派」張保仔莫屬。張保仔是東亞最強大的海盜集團首領,在其麾下有約三百艘戰船、一千五百門火砲及數萬部眾(確切人數眾說紛紜,從兩萬到七萬不等),並以東涌和鯉魚門等為根據地。當年的清政府無力獨自對抗張保仔,便向澳門求援。於是,葡清聯合艦隊在1810年,與張保仔艦隊大戰於赤臘角(沒錯,就是今天的香港機場附近海域)。香港海盜決戰澳門海軍,張保仔全身而退,但其後形勢不利而投降,接受清政府的招安。相傳張保之子張玉麟最終亦死於澳門。

十九世紀亦是大英帝國來到中國的年代。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洲虎門銷煙,並驅逐英國商人。當時的英國商人,便是退居至澳門。接著,清政府得寸進尺地要求澳門驅逐英國人。澳葡政府拒絕合作,中國軍隊便向澳門發動攻擊,在今天的望廈山附近與英、葡軍作戰。隨著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中潰敗,香港在1841年開埠。然而,由於香港擁有天然地理優勢,轉口貿易幾乎全被香港壟斷,澳門的貿易地位亦被香港取代,包括鴉片的貿易。

澳門總督亞馬留遇刺,維基百科圖片

亦因如此,港澳間的交流急增。隨著澳門的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上總督亞馬留(Comandante 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在中國被殺造成的恐慌,以及1874年的颱風造成嚴重破壞,大量葡萄牙人移居新成立的英屬香港,成為香港最大的外國族群(英國人在香港的人數要到十九世紀末才追上)。這些葡萄牙人在香港創業從商(A de O Sales & Co.)、興辦學校(聖約瑟書院)、建立教堂(聖母無原罪教堂)等,也有很多葡人在港英政府任職,以至官拜署理警務處長(亞歷山大.格蘭.皮里)。香港有一些葡文或葡文姓名的街名和地名,如何文田豔馬道(Emma Avenue)便是紀念這些葡萄牙人。

當然,也有一些英國人跑到澳門創業,如屈臣氏的前身便是英人皮爾森和李文斯特所創澳門藥房。 在政治方面,香港也給予澳門許多支持。為免法國取得澳門,英國支持當時的澳門總督亞馬留爭取脫離清朝控制。在亞馬留發給里斯本的一份報告中,便提到時任駐中國英軍司令向其建議葡國政府要求英國在澳門被入侵時提供保護。

二十世紀初中環屈臣氏大藥房,《南華早報》圖片

踏入二十世紀,一場大罷工幾乎癱瘓香港的經濟。在中國政府支持下,香港工會發動省港大罷工,意圖針對港英政府。廣州政府響應,封鎖香港陸路邊境,禁止華人進入香港。在香港瀕臨斷糧之際,不少澳門華商將糧食和物資運往香港,解燃眉之急。當澳門內部亦醞釀罷工之際,香港亦派出二百名士兵前往協助維持社會穩定,大罷工因此沒有散播到澳門。

1941年十二月,日本侵略香港。很多早年由澳門移居香港的葡萄牙人加入了保衛香港的行列,其中22人犧牲性命。香港淪陷後,許多人都逃往中立的澳門(有說是因為考慮到巴西大量日僑的安全,日本不敢輕易對葡萄牙宣戰,不過也有學者反對此說法),包括日後成為「賭王」的何鴻燊、粵劇名伶馬師曾等。同時,澳門也是很多情報機關以及遊擊隊的據點之一。

戰時澳門,澳門政府文化局圖片

戰後,中國的政治局勢每況越下。先有國共內戰,然後中共掌權後的各種政治災難包括土改、鎮反、三年饑荒、反右運動以至文革等。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和澳門。當中不少人以八百至一千澳幣的價格,由蛇頭經澳門帶往香港。文革除了帶來難民外,也帶來社會動蕩。1966年,中共在澳門鼓動 「一二・三」事件,造成至少8人死亡。「一二・三」事件助長親共勢力,也間接促成翌年香港「六七暴動」。港澳動亂使兩城走入不同的軌跡:葡萄牙喪失對澳門的控制,而英國則在香港積極推動改革。然而,兩者最終分別在1999和1997年失去對兩城的主權。

港澳之間的往來非常多,而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述及。不過,聰明的讀者相信已經發現,雖然香港和澳門各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脈絡,但在此過程中,經常互相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所以,香港人和澳門人之間,更應去除歧見,和睦共處,也更應珍惜本土的歷史。

(原文刊於2017年《港澳人》及輔仁媒體,2017年5月13日)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Garrett, Richard J, The Defences of Macau: Forts, Ships and Weapons over 450 Year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0
丁新豹、盧淑櫻,《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三聯書店,2014
何偉傑,《澳門:賭城以外的文化內涵》,城大出版社,2011
陳煥強,〈近代港澳雙城記:葡人移居史的視角 — — 《渡海重生:19世紀澳門葡萄牙人移居香港研究》評介〉,《文化雜誌》第98期,2016
鄧開頌、陸曉敏,《粵港關係史1840-1984》,麒麟書業,1997
謝淏嵐,〈獨在異鄉為異客:訪談黃觀友先生離鄉別井的故事〉,研究報告(未發表),2016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