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記 #18】白牛石仁壽橋碑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Aug 30, 2023

位置:林村白牛石村口仁壽橋
年份:1923/2014年

【完整碑文請按此
【如果你認同記錄石碑史料的工作,請考慮按此訂閱香港古事記的Patreon,支持我們的研究經費,感激不盡】

本週上載的這塊石碑有兩個年份,是因為村民曾經重建過。原碑早在1923年就已經建立,可惜近年在建造新橋時,意外被工程車撞斷,於是村民在2014年重造新碑,就是我們如今在白牛石村可以看到的石碑。至於毀爛的原碑,在2020年時由香港歷史研究社尋獲,在徵得村民同意之後運走保存。

這塊碑文上面有不少值得討論的地方,包括白牛石的早期村名「百鰲石」、政府的參與、碑上出現的鄉紳名人等等。不過,香港歷史研究社在接受舊碑時已經在Facebook上發表連續四篇詳盡的分析文章〈仁壽橋碑記載的二三事〉,我就不重複了,大家請移玉步。

不過,有一點我仍然想補充。在資料庫上,我們分別上載了新、舊兩個版本的碑文,前者在我們實地考察時記錄所得,後者則據香港歷史研究社在網上發佈的拓本繕打。上載完成後,我們很快就發現兩個版本的內容有不少出入。

最主要的差異來自序文的用詞部分,例如舊碑提到「此剪荊修路,刻不容遲」,新碑卻寫「此剪荊、鑿石、造橋,勢所難緩也」;而序文末「人民出入長樂昇平之福矣,是為引」,也變成「人民出入長樂昇平」,缺少後面幾字;而原碑「芳名列左」也在新碑消失了。

但更嚴重的是,新碑似乎有不少錯字,例如原碑的「南北通衢」,新碑寫成「南北通衡」;舊碑形容村路「小如鳥道崎嶇」,新碑則變成「小如島道崎嶇」。而捐款清單上的名字也有差異,例如「梁恭頤」變成「梁恭頣」;「梁桐茂」變成「梁相茂」;甚至「梁恭俊祖捐五大元」變成「梁恭俊捐銀五大元」,祖堂變成了個人。

在未有辦法向當事村民證實的情況下,確實難以斷定這些差異的來源,可能是造新碑的過程較為粗疏,也可能是原碑本來有誤,新碑修正之。不過,這樣的差異正好告訴我們,一旦文物遭受破壞,我們的歷史就已經立即受到損害,即使重新立碑,也難以保證內容完全一樣,或文物價值能完全重現,史料的可靠程度就已經降低不少了。

【完整碑文請按此
【如果你認同記錄石碑史料的工作,請考慮按此訂閱香港古事記的Patreon,支持我們的研究經費,感激不盡】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