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日遊#4】鹿頸二戰建築群:鎮壓游擊隊還是對抗盟軍?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Mar 15, 2021

香港古事記Publication現已啟用,有勞各位讀者移駕Follow:

【此山徑難度高,適合經驗較豐富人士。準備不足,忘記帶腦者切勿上山】

近日,位於沙頭角鹿頸的二戰建築群掀起一些討論。事緣港大建築學院研究團隊發現,此建築群的規模原來遠超古蹟辦和古諮會的描述,認為是政府的嚴重疏漏。該建築群係於二戰期間由日軍所建,目前為二級古蹟。

鹿頸陣地其中一座建築,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

現存最具規模日軍戰時遺跡

陣地建築群位於鹿頸一座海拔121米小山上,毗鄰有鹿頸、南涌和雞谷樹下等村。查鹿頸陣地並非這位港大建築學院學者發現,香港軍事史研究者高添強先生早在2001年出版的《野外戰地遺跡》一書已有討論,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現該處陣地,並認為有一座指揮所及十二座機槍堡。不過據該位港大學者所講,陣地是由十四座水泥結構建築組成,包括一座指揮所、七座大型主要機槍堡和六座單人衛星機槍堡所組成,並以戰壕互相連接。

筆者未及親往考察,暫無法斷定何者正確。不過,鹿頸建築群既是一個完整的陣地系統,似乎不應只有指揮所和機槍堡。以醉酒灣防線上的城門陣地為例,除了機槍堡外還有砲兵觀測所、廚房、電話機房等設施。此外,這位港大學者在鹿頸陣地亦找到一口小水井,並認為是廁所,恕筆者也未被此論說服。如果該井實為廁所,清理排泄物的難度似乎頗高,雖說戰地環境艱難,但在設計軍事建築時,也不會完全沒有基本衛生考慮的。

該港大教授所指的「廁所」,蘋果日報圖片

固定碉堡對付神出鬼沒的游擊隊:真的嗎?

目前關於這個陣地的資料不算十分容易查找,因此對其功能和建築目的也就有了爭議。據該港大學者的說法,鹿頸陣地是日軍為防範當地的東江縱隊活動而興建。在戰爭末期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如強弩之末的日軍仍然撥出大量資源建造這個建築群,足見這支中共游擊隊確實對日軍構成嚴重威脅。而有中國背景的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更指明堡壘所針對的是山下的南涌村。

不過,亦有香港軍事史權威學者反駁指,建立固定陣地來抵禦游擊隊根本不合常理。首先,固定陣地以混凝土築成,通常是用作抵禦進攻者的猛烈火力。然而,游擊隊本來就不是以強大火力見稱的部隊,而是進行小規模(但很重要)的敵後作戰。其次,游擊隊並不是見日軍就打的。游擊隊會攻擊對日軍有價值的目標,例如鹿頸以西北四公里外的蓮麻坑鉛礦,本是日軍重要的礦產資源,就在1943和1944年中共游擊隊兩次進攻後被炸毀。相較之下,鹿頸的121山崗以至附近一帶都沒有其他日軍設施,特地在此建造陣地抵禦游擊隊攻擊的可能性就很低了。當年沙頭角海兩岸皆有東江縱隊游擊隊活動,鹿頸當然也不例外,不過香港軍事史研究者高添強亦明言,「如此大規模的防禦系統,對游擊隊來說作用有限」

從鹿頸陣地上,可俯瞰沙頭角海,香港01圖片

日軍最後頑抗的決心

那麼,日軍大費周章興建如此龐大的陣地,目的為何?學者們指出,鹿頸陣地那很有可能是為了抵禦盟軍登陸而建。當時已是太平洋戰爭的末期,自從美軍摧毀台灣的日軍機場和在菲律賓附近擊潰帝國海軍後,香港的日軍已經直接暴露在盟軍的威脅下。因此,日軍認為盟軍即將在華南沿岸登陸,攻擊廣州、香港等地,於是制定了「光一號作戰」計劃,抵抗即將到來的盟軍登陸。

在日軍的計劃中,美軍可能會在沙頭角海或大亞灣一帶登陸,然後往東推進,攻擊香港和其他廣東城市。這樣的話,鹿頸121山崗就不再是沒有戰略價值的地點了,此山居高臨下,正好適合興建陣地,壓制沙頭角海的登陸行動。除了九十年代發現的鹿頸外,2012年禁區開放後,沙頭角海對岸村落的後山上,有人發現山嘴村附近亦有日軍陣地,同樣俯視著沙頭角海的動靜。鹿頸和山嘴的陣地很可能屬同一系統,兩者分處沙頭角海兩岸,可以形成交叉火網,作為抵禦盟軍登陸的第一道防線。當時日軍「香港防衛隊」兵力不足,此二處陣地很可能是由負責沙頭角至大鵬灣一線的第129師團把守。

最終,日軍設想中的盟軍沙頭角登陸並沒有發生。美軍原先打算訓練和裝備中國的新一軍反攻華南和香港,但該軍打到雷州半島和廣州灣,距離香港尚遠時,日本就已戰敗投降了。因此,鹿頸和山嘴的日軍陣地,都未曾投入實戰。

山嘴陣地上的戰壕,山水小組圖片

信政府?超怕

不論鹿頸陣地是為何而建,相信兩派人馬也會同意一點,就是這個建築群急需保育,但政府所做的遠遠不足(如果真的有做過什麼事的話)。2009年時,香港古諮會將鹿頸建築群共十二座構築物評為二級古蹟,但不少學者和專家亦已指出,該陣地是絕無僅有的大規模日軍陣地,即使是對岸的山嘴陣地也未及鹿頸規模龐大和完整,絕對應該屬於一級古蹟之列。在加固維修,以及修整山徑後,其實鹿頸陣地的保育大有可為。介紹展板、導覽遊團等等,都是基本可以做到的。當然,與其等政府動手,其實民間也可以組織起來做很多事,畢竟政府保育計劃的往績,大家都心知肚明。

香港在二戰中對盟軍和日軍都是重要的戰略據點,因此不論英、日軍皆有大量軍事建築遺留。除了此前介紹過的摩星嶺陣地,也有魔鬼山砲台、西高山砲台、鶴嘴陣地等等,以及著名的城門稜堡。另外,還有一批古蹟,在討論「軍事遺跡」時很少有人想起的,就是清朝的砲台了。像是東涌所城、分流砲台、東龍洲砲台等,都曾經鎮守過位處東亞重要水道上的香港。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擇日前往參觀,感受香港曾經的風雲變幻。

東涌所城正門,維基百科圖片

前往方法:
從粉嶺火車站搭乘專線小巴56K,可抵鹿頸村。從鹿頸村即有路上山,但此山徑並非修葺齊整的郊遊徑,且陣地建築隱蔽難找,如非經驗、裝備皆充足者,切勿勉強挑戰,免生危險。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Kwong Chi Man, Tsoi Yiu Lun, Eastern Fortress: A Mili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0–1970. HKU: 2014
高添強,《野外戰地遺跡》天地:2001
鄺智文,《重光之路:日據香港與太平洋戰爭》天地:2015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