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日遊#5】不只屯門有牛:薄扶林牛奶公司牧場遺址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May 3, 2021

【薄扶林村範圍內請勿喧嘩及打擾村民日常生活】

【遺跡未有加固,更無欄杆之類,身手不敏捷者切忌爬入廢墟,以免獲頒達爾文獎】

黎素婷《平行時空的屯門》作品中,騎牛上學的屯門學生,香港01圖片

住在屯門的讀者肯定對此標題不感陌生。以港島、九龍「市區」為中心生活的人們(奇怪,屯門明明也高樓大廈林立,難道就不是市區了嗎?),不少都對新界(他們心目中認為的「鄉郊」)生活感到十分好奇,每遇新界北部的朋友,總要加一句「你們那邊是不是有很多牛?」而新界的朋友也定必帶著苦笑自嘲:「當然,我們每天都騎牛上學和上班。」

但港島人萬萬想不到,不過是四十年前,要在港島找到牛,竟是完全不困難的事。今人所知的香港牛奶公司,乃是(由地產商擁有的)一家零售企業,專營超市、便利店等,亦有經營餐廳。有些朋友被告知原來牛奶公司曾經確實販售牛奶,竟露出震驚而又尷尬的神情。沒錯,牛奶公司曾經也是一個牛奶品牌,旗下的薄扶林牧場,經營至1983年方才結束。

1954年仍然是牧場的薄扶林山頭,陸博棋圖片

應該說,其實牧場本身才是牛奶公司的本業,經營了將近一百年。當初1886年,有蘇格蘭人白文信醫生(又稱萬巴德、孟生,Dr Partrick Manson)從台灣打狗(高雄)來到香港,受不了香港的衛生環境,也看到香港居民的健康狀況,便想到要在這裡推廣喝牛奶的習慣。

白文信醫生於是找來香港五位富商投資,像是香港置地的創辦人保羅.遮打爵士等等,買下薄扶林山頭上三百公頃的土地建成了牧場,又從英國進口八十頭乳牛,成立了香港牛奶公司,為香港人供應鮮奶和牛油。雖然華人還是不喝牛奶(本來就不喜歡,加上牛奶不便宜),但牛奶公司的產品廣受香港白人社群歡迎,僅在一年後就達到了收支平衡。

白文信醫生,《灼見名家》圖片

白文信醫生本人在1889年就離開了香港,回到英國,然後成為了一個熱帶傳染病學的權威,但牛奶公司仍然繼續擴張業務。例如在1892年,牛奶公司在中環建立了倉庫,也就是今天的藝穗會和外國記者協會。又例如在1904年,牛奶公司也收購了位於中環雪廠街的香港製冰公司(你覺得雪廠街的名字從何而來?),製造用於保存其產品的冰塊。牛奶公司的零售業務,可能也比各位想像的發展得早。早在二十世紀初,牛奶公司就已經兼營從澳洲等地入口的凍肉,而除了牛外,也開始飼養豬和雞等各種食用禽畜。

上方寫有建造年份的中環藝穗會現址,Time Out 圖片

不過,養牛在此時也仍然是牛奶公司的業務。在戰前的全盛時期,薄扶林的牧場有1500到1900隻乳牛,整個山頭都可以看到正在吃草的牛,以及聞到夾雜青草香的牛糞味。這麼大的牧場,自然也需要僱用大量的工人。薄扶林這選址的好處,是旁邊就有一條不小的村莊。薄扶林村原是開埠前就存在於香港島上的三大古村之一(另外兩條分別是赤柱和香港仔),也是香港島上現在仍有舞火龍習俗的地方之一(另一個是大坑)。在戰後的年代,薄扶林村不少青壯年人口皆是牧場的員工,甚至還有不少人為了在牧場工作而遷入薄扶林村。

現今的薄扶林村,《晴報》圖片

所以,今天走進薄扶林村,仍然能找到不同的牧場遺跡。穿過村中圍仔大街旁邊的小路,就可以到達村後的牧場宿舍。宿舍分A、B兩座,前者建於1965年,後者則是1961年,樓高皆七層,當年是不少非村民牧場員工的家。沿著宿舍旁的村路再往山中走,可見一「草廬」。這「草廬」非彼草廬,諸葛孔明並不居於此,卻是儲藏牧草的地方。草廬以石砌,呈圓柱形,底部有窄長形的孔,方便以工具取出牧草。

薄扶林村後的牧場員工宿舍,香港01 圖片

離開薄扶林村,過對面馬路便是伯大尼演藝學校。在美輪美奐的校園內,原來也有牧場留下的遺跡。就在馬路邊的,是牧場的辦公室,建於1920年代。這個辦公室樓高兩層,是典型的戰前建築,在牧場關閉後又曾成為倉庫和汽車維修工場等。進入伯大尼校園,尚有兩座牧場建築,即是正在保育中的高級職員宿舍,以及兩座八角形的牛棚。前者別稱「寶馬」,與辦公大樓一樣,是殖民地風格建築,但比辦公大樓歷史更悠久。建於1887年,那是牧場最早的建築物之一。至於牛棚,相信亦是同期建造,八角形的設計有利通風,保持牛隻舒服健康。如今兩個牛棚復修打通,改建為伯大尼學校的「惠康劇院」。

八角形牛棚內的工作環境,《大學線》圖片

原路走出校園,沿薄扶林道向南行,經過職訓局和中華廚藝學院,可見垃圾站旁邊有一小徑。但在進入小徑之前,其實垃圾站旁邊的石柱亦是牧場的遺跡!那根花崗石柱立於1890年代,原應有一對,但如今只餘一根,是現存唯一的牧場入口石柱。進入小徑後,很快便可見六米高的牧場大型露天儲水缸,有三面石牆,在60年代依山而建。如今仍存樓梯可走下缸底(有一定危險性,無經驗者於樓頂觀賞即可),亦有當年水管遺跡留下。爬上水缸頂,再往山上走,是建於40、50年代的廁所。紅磚建築,加以水泥批盪,是常見的風格。

六米深的大水缸,香港01圖片

再往上走一點,可以見到兩大座半埋在地裡的建築,原是村民稱為「牛屎湖」的糞缸。昔日工人收集牛糞後,便會儲存在此,待其發酵,即成肥料,用喉管噴灑於草場,滋養草地。除了用作肥料外,牛糞曬乾後亦是上佳的燃料,因此也曾有村民憶述偶有村中頑童在糞缸放火的軼事。糞缸如今已無牛糞,亦有樓梯可通缸底,但同樣地,不建議無經驗者自行爬入,免生危險。

大糞缸,香港01圖片

離開糞缸,很快會走到一個寬闊的空地,旁邊有水槽的遺跡。如上文所述,牧場在二十世紀初開始除了養牛外,也會飼養豬隻供應本地肉類需求。這些水槽,正是餵豬所用的。沿水槽後的小路繼續走,到達另一片空地,空地的盡頭是另一座露天的建築。這座建築內部有二十個左右以半身矮牆分隔的空間,乍看可能會以為是另一座廁所,卻道是另一座牛棚(也有說是豬,不是牛)。每個隔間都在牆身有一小孔,似乎就是餵飼之用。

山上的牛棚,《明報》圖片

牛棚下方可接上一政府工程用樓梯,沿樓梯直下,就可以回到域多利道。除了上述的區域外,其實昔日牧場的範圍非常大,在置富花園後方的山上也有很多相關遺跡,例如更多的豬棚、水缸等等,不過該處較隱蔽,未有明顯的山路,經驗尚淺者不宜擅闖探險,而心光學校附近亦有一些殘跡,但不明顯。

1950年代的薄扶林牧場,陸博棋圖片

無奈牛奶公司最終在1983年將牧場關閉,無他,來到二十一世紀,在這薄扶林山頭上經營牧場注定無法致富,但建成置富花園就可以。是的,置富花園的位置當年也曾經是一大群牛生活的地方。而如今要再喝香港製造的牛奶,已極困難,其他主要品牌只有消毒、包裝的廠房在香港,但牧場也早已北遷中國。

1970年代的牧場及山後的華富(二)邨,圖中現址為置富花園一部分,陸博棋圖片

看到這裡,或這也有讀者覺得被我標題「不只屯門有牛」騙了進來:既然牛奶公司的牧場已經關閉,其他品牌亦已北遷,那還哪裡有牛呢?這時候,我們可以反諸求己 — —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朝九晚六的牛和馬,不是嗎?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Dan Waters, “Hong Kong Hongs with Long Histories and British Connections”, Journal of RASHKB, Vol. 30. 1990
Nigel Cameron, The Milky Way: The History of Dairy Farm. The Dairy Farm, 1986
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允晨:2012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