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舊日誌 #47】水災:三百年前的應對方式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Sep 10, 2023

【請按此訂閱Patreon以閱讀全文】

近日香港罕有地發生大規模的水災,在十九世紀末有記錄以來最大降雨量之下,處處皆成澤國,有官員說是百年一遇的天災,後來又修正為五百年一遇。姑勿論這樣的數字是否有任何根據,當看到當今香港政府的應對表現,總令人不禁思索:如果五百年前真的有水災發生,當時的政府會如何處理?翻查史籍,距今剛好三百多年前原來也有過兩場特大水災,可供我們參考。

海潮大溢,死傷慘重

《新安縣志・防省志・災異》在1686年有這樣的記載:「四月二十二日,大水。時淫雨連日,傾注治城高處山麓,而泛濫洶湧,渠不能泄」,當年農曆四月廿二就是西曆五月十四,正值香港的雨季。因此「淫雨連日」,連續下了很多天的暴雨之後,雨水都積聚在新安縣城附近的山上。新安縣城位於今日的深圳南頭,這座「高處山麓」指的想必就是東北面的陽台山(羊台山),今天也是深圳西瀝水庫的所在,可見水流在此匯聚。但在未有水庫的十七世紀,水流匯聚就會對山下的縣城構成危險,於是「泛濫洶湧,渠不能泄」洪水傾瀉湧入城內,造成嚴重水浸,原有的水渠都無法排走。

縣城之外,「城西西鄉村沖決民房百餘間,皆漂流入海」,西鄉村位於海邊,洪水暴至,自然就不是水浸這麼簡單。古時的民房都是磚木結構,難以抵擋龐大的水壓,因此被沖毀百餘間。不論是人還是禽畜,一一沖入大海後,恐怕都凶多吉少。縣志的記載亦有提到當時「居民皆升屋上」,人們必須爬到屋頂躲避(但如果村屋被沖毀的話……),另一些人則選擇「縛竹木為筏,浮水而渡」,也就是我們近日看到的畫面,只是當時的人多不識水性,「往往溺死」。西鄉村亦不是唯一受災的村莊,「西北路燕村、水貝、涌頭、黃松崗等處,沖決土寨、民房,不可勝計」;「城北新圍村土寨,水環丈餘,居民皆以木筏渡水而走」;「北路竹村一帶,沖決亦如之」。雖然縣志記載的都只是縣城附近鄉村的情況,但以當時的暴雨成災,恐怕香港各處的鄉村也會面臨同樣的困境。

餘下章節:
官府的應急措施
災後還能重建嗎?
古代香港的歷年水患

【欲知後事如何,請按此訂閱Patreon以閱讀全文】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舒懋官《新安縣志・防省志・災異》
舒懋官《新安縣志・建置略・城池》
李可成〈祭風文〉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