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保險套?」倫敦講臺工作坊内容整理:其它史觀?中國和英國以外的可能性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Published in
Mar 29, 2021

香港古事記Publication現已啟用,有勞各位讀者移駕Follow:

前情提要:
在倫敦就學期間,蒙在英國的台灣朋友不嫌棄,以「倫敦講臺」的名義辦了一場題為「香港:國際保險套」的工作坊,分享一些學習香港史的心得,介紹不同史觀的差異。這個講座已經算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這段時間筆者繼續學習香港史,當然也有新的體會,而一些原有的想法已經改變。不過以此文來說,寫下當時的思路,算是留個紀錄也不錯。

講題:香港 — — 國際保險套?談什麼是香港本位歷史

講座活動宣傳海報,倫敦講臺圖片

那麼,除了中華天朝主義史觀和英國殖民帝國史觀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香港歷史呢?如果我們把所有中國和英國的觀點都去掉,會得到甚麼?甚至一些人還只把中國的部分去掉,這樣就是香港史觀了嗎?或許我們就可以先來處理一下哪些我覺得不屬於香港史觀的主題跟論述。

「嶺南文化」:有些人在寫香港史的時候會直接把廣東的現象跟文化直接套在香港身上,例如有人直接說古百越人就是香港民族的祖先,因為百越人當時聚居在嶺南地區,而香港地理上也屬嶺南一部分。又或者是把廣東土客械鬥的模式套在香港,說香港發生的械鬥也是針對客家人,但事實並非如此,在香港發生的械鬥極少針對種族。

香港客家婦女,中國文化研究院圖片

菲律賓和越南革命:菲律賓國父黎剎曾經在香港停留過,一些革命領袖像是阿奎那多曾經在香港經營過革命基地。但顯然失敗了,最後美國殖民菲律賓。越南的話也是革命領袖曾經在香港活動過,像是潘佩珠等,後來胡志明也是在1930年在香港成立越南共產黨。這裡的問題基本上跟辛亥革命一樣:別人利用香港來革命,到底跟香港有什麼關聯。如果只是關注香港對他們的革命有什麼樣的作用,而不是關注他們的革命在香港有什麼影響的話,我覺得也不能算是以香港本位出發的書寫。

菲律賓國父黎剎醫生在港執業時的卡片,維基百科圖片

「外籍族群」:會這樣寫的人就是在處理各國移民到香港的族群,包括歐洲各國、印度、猶太等等非華人又非英國人的族群。問題是通常這種書寫會把他們排除在「香港人」之外,他們變成外來借住香港的人,仿彿又回到只有華人才是香港人的那種定義。

「XX國的XX在香港」:例如美國海軍在香港之類,跟上面提到的越南和菲律賓革命一樣,是要關注這些事情對香港的影響才會是香港史觀的一部分,否則的話又會變成是別人在利用香港。

在香港休假的美國水兵,子貓物語圖片

總結一下前述三種史觀,在英國史觀下,歷史書寫很自然地只專注在殖民地時期。1841年前的時段他們只會關注英國人在「中國」的活動,多於那個時候實際發生在香港的事情。在典型英國史觀下,殖民政府、英國人就是上帝,他們創造了大地,他們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絕對不會有任何問題。出了問題,肯定都是中國的問題。

當我們講到「英國史觀」的時候,其中必須注意的是,寫的人其實不一定是英國人或白人。「英國史觀」指的只是一種以英國立場書寫的方式,不代表這種歷史都是由英國人所寫。例如SOAS這裡有香港研究的專家Steve Tsang,他不完全是英國人,更不是白人,但他的研究有時也無可避免會有英國史觀的影子。同樣地,「中國史觀」也不一定由中國人或所謂的「華人」撰寫。

1899年英軍佔領大埔的圖畫,CUP圖片

對中國史觀來說呢,香港自古以來就是邊緣中的邊緣,一點都不重要,亦沒有什麼談論的價值(除了一些可以彰顯「中國統治」和「中國文化」的部分)。但自從割讓出去之後呢,香港就成為了「百年國恥」。然後,這片土地上就只有「炎黃子孫」,是的,不分膚色,就算很多人講的是英文也罷,總之香港人就全是「炎黃子孫」了。而且這些「炎黃子孫」還非常愛國,十分積極配合中國的一切政治動員,不論那個「中國」是清朝、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史觀裡,香港發生的一切都與中國扣在一起。所以不少人主張把香港的歷史與中國切割,也與英國切割。但他們在切割過後,所書寫的歷史有時候仍然無法跳脫「別人利用香港來完成某事」的述事方式,而不能突顯「香港自己創造的價值」。這樣用外來的眼光探視香港,其實效果與中國或英國史觀無異,只是主視角換成其他國家而已。

中國策動六七暴動期間的親共分子和總督府外的皇家警察,「歷史時空」圖片

再三強調,以上種種史觀,都並無好壞。這裡並不是要大家唾棄中國和英國史觀,很多史家在這些史觀的框架下,仍然寫成了出色的作品。不過,在這些觀點以外,還有沒有第三種、第四種閱讀香港的方法呢?世上還有很多解讀香港歷史的方法,如果用香港本位的角度,又應該如何寫?

--

--

香港古事記
香港古事記

嘗試書寫屬於香港人的故事,尤其是不被記憶的那些。這裡沒有集體回憶,不談懷舊掌故,只寫歷史和論述。歡迎閱讀答案,然後留下問題。IG: https://www.instagram.com/ancient_hk_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