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腦發育與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有關,但並非意味著一成不變

新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帶來了認識孩子發展的新視角,擁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我們不妨思考一下,能從不同角度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些什麼?

--

本文授權轉載自蜂窩兒童大學

蜂窩導讀

孩子的大腦發育雖然與家庭的經濟收入有關聯,但後期的認知能力訓練、社會政策的干預也能改善貧富家庭之間帶給孩子的差異。

新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帶來了認識孩子發展的新視角,除此之外,擁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我們,也不妨思考一下,從不同角度,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些什麼?

在該領域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九所不同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家庭收入與孩子大腦結構之間的相關聯繫。在低收入家庭中,大腦結構差異與家庭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最為顯著。

這項研究的樣本包括1000多名年齡在3歲到20歲之間的正常發育的兒童和青少年。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孩子大腦的諸多區域(包括負責語言和執行功能的區域)的表面積就越大。家庭收入水平與大腦表面積的相關性顯著高於父母教育程度與大腦表面積的相關性。

在一個採訪中,文章的第一作者諾布爾博士說:「具體來說,在那些來自最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中,哪怕是家庭收入上的微小差異都會給大腦中與學業成功相關的技能區域表面積帶來相對較大的差異。」

而另一方面,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以及高收入家庭之間也在不斷增加的經濟差異與大腦表面積的相關性要小得多。

研究人員認為,收入越高,在某些認知技能上的表現就越好,而認知能力的差異又可以部分地歸因於大腦表面積的增加。

研究人員強調,這些發現表明,針對貧困兒童的干預政策可能對個人大腦發育和社會產生最積極的影響。

同時,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兒童未來的認知或大腦發育是由社會經濟環境預先決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因為大腦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plastic)而且可以一直重塑自身。

發展認知神經影像實驗室(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imaging Laboratory)的主任伊麗莎白 · 索厄爾(Elizabeth Sowell)在一份新聞稿中強調說:「雖然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孩子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會導致大腦發育或認知方面的不可逆的改變,但我們的數據表明,相對富裕的家庭給孩子提供的資源之間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孩子大腦結構的差異。」

注:

這是2015年3月的研究《家庭收入、父母教育與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結構》(Family Income, Parental Education and Brain Struct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的線上版。

這項新研究由洛杉磯薩班兒童醫院研究所(The Sab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ldren’s Hospital Los Angeles)的伊麗莎白 · R · 索厄爾(Elizabeth R. Sowell)博士領導,文章和師範學院(Teachers College)教員,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成員金伯利 · G · 諾布爾(Kimberly G. Noble)博士共同撰寫。

01

40% 的美國兒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國家貧困兒童中心(NCCP)的最新研究,每10個美國兒童中就有4個生活在低收入家庭。

該中心2015年版《低收入兒童基本情況》的調查結果說明瞭美國家庭經濟不安全和兒童貧困問題的嚴重性。統計數據令人震驚:

  • 來自經濟不穩定家庭的兒童數量仍然遠遠高於大蕭條之前。儘管自2007年以來,美國18歲以下兒童的數量只增長了不到1% ,但貧困家庭兒童的數量增長了23% (近300萬) ,低收入家庭兒童的數量增長了13% (360萬)。
  • 因為種族和族裔歧視造成的家庭經濟保障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超過60% 的非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和美國印第安人兒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而白人和亞洲兒童的這一比例約為30% 。
  • 許多貧困兒童的父母受過大學教育。41% 的貧困兒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受過大學教育。
  • 許多貧困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與有工作的父母住在一起。半數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和29% 的貧困兒童至少有一個父母全年從事全職工作。
  • 低齡兒童比高齡兒童更有可能生活在低收入家庭。所有3歲以下兒童中有47% 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而12至17歲的兒童中有41% 生活在低收入家庭。
  • 各地區低收入家庭兒童的比例差別很大。在美國南部,48% 的兒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而在東北部,這一比例為37% 。

02

認知能力訓練提高貧困生的大腦表現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大腦健康中心(Center for BrainHealth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2014年12月的一項研究發現,通過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貧困對中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可以得到緩解。

這篇名為《增強青春期的推理能力: 貧困學生的新希望》(Enhancing Inferential Abilities in Adolescence: New Hope for Students in Poverty)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上。

在這項開創性的研究中,大腦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究了認知訓練在一群不同類型的公立中學生中的效果,並將研究結果與沒有接受特定訓練的普通學生進行了比較。

大腦健康中心青少年推理項目(Adolescent Reasoning Initiative)的負責人傑奎琳 · 加米諾(Jacquelyn Gamino)博士在一份新聞稿中說,「以前的研究表明,在貧困環境中長大會改造幼兒大腦的神經線路,甚至是大腦的結構,對語言、學習和注意力產生負面影響。而這項研究則表明,貧困學生有希望趕上非貧困學生。」

有556名學生接受了大腦健康中心開發的一個叫做 SMART (戰略記憶高級推理訓練,Strategic Memory Advanced Reasoning Training)的認知訓練,他們會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完成10個45分鐘的課程。

項目由臨床研究醫生提供,由分層認知過程組成,通過小組互動練習和使用學生教學手冊的紙筆活動進行解釋和實踐。

加米諾博士說:「人們非常關注兒童早期的學習和大腦發育,這當然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更廣泛的額葉發育和修剪發生在青春期,所以中學階段是干預並建立認知性大腦健康的一個絕佳機會。

加米諾博士總結道:「現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時都沒有發展推理性辯證思維。本研究通過短期的強化訓練提升了參與研究的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表明青春期是一個合適且有益的時間來教學生策略性的辯證思維,以提高他們從表面的事實性信息推斷出全局性意義的理解能力。」

03

積極的社會改變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作為父母、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兒童貧困、大腦發育和認知功能方面,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減少「富人」和「窮人」之間的不平等?

諾布爾總結道: 「我們不能確定我們觀察到的大腦和認知差異是否與收入差距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如果是這樣,針對最貧困家庭的政策將對大腦發育產生最大的影響。」

雖然這些研究結果看似不會給來自相對富裕家庭的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家庭收入與許多健康因素有關,例如營養、醫療保健、學校質量、進入安全遊樂區的機會、空氣污染等等。

孩子在家裡和鄰里環境中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都有可能影響他們正在發育的大腦。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改變現在貧富之間越來越大的差距,那麼受到影響的將是所有人。

這類型的研究將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形成減少家庭貧困和促進所有兒童健康的大腦發展的社會政策。

政策的改變可以大大改善來自社會經濟各階層的兒童的大腦發育軌跡,特別是對生活在低收入家庭或貧困中的最弱勢群體而言。

而這樣積極的社會改變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因為它與來自不同收入階層的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原文標題:Socioeconomic Factors Impact a Child’s Brain Structure

原文作者:Christopher Bergland

原文鏈接: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athletes-way/201503/socioeconomic-factors-impact-childs-brain-structure

翻譯 | 李豐,編輯 | 阿維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