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018群島大會前的自我反思

本文文長約 5,000 字,閱讀時間約 10min。

前言

2017年5月,我申請上群島教育加速器,一個為期九個月的培育計畫,提供實踐「社會化學習〔註1〕」的教育創新團隊成長上所需要的專業輔導與支持。

2018年1月,培育接近尾聲,我們也迎接了最後一項任務:燈塔三號(群島大會籌備)。由於過程實在太過精彩,我想把這段時間的感受和思考做個紀錄和整理。

燈塔三號全體合照

當我回顧過去後發現,我從2011年底休學至今,參與了大大小小的專案/計畫/團隊,加起來相當五年多的時間。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我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現在就死了我會後悔嗎?」

開始問「為什麼」的原因

為了尋找答案,我開始嘗試很多計畫,把自己的時間塞滿,望能找到些什麼(不然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很顯然,我在過程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卻也產生更多疑問:

— — 假使人生有意義,那什麼是「意義」?

— — 假使人生沒意義,那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

— — 生命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生存嗎?是愛嗎?是快樂嗎?是享受嗎?

有段時間,我覺得人生「必須」耗費在「讓世界更好的事物上」,所以我很努力的想改變世界,為了實現目標,我必須讓自己變得很厲害才有可能達成。但過程中又發現,假使有天真的「世界和平」了,是不是意味著「世界不和平」的開始?綜觀歷史,人類總是在鐘擺兩端來回擺盪,既然如此,我到底在為什麼而努力?反正最後還是那樣……

困惑到一個極致時,我開始問那些在我心目中如神般的人怎麼想?他們為何活著?為何努力?為何堅持?

「反正做了又不會死,那就去試試看吧!」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其實到頭來說世界應當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幸福感如此真實,假使一切最終都是荒蕪的,那我要在那之前過爽一點。你好好活著,能讓很多信念得以被實現。」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是我的世界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我面對任何社會事件和理想的態度。不論過程,只論我躺進棺材時盡力了沒有。」
「我想終究是沒有正確/錯誤答案的,我的經驗也不等同是最好的選擇。『在追求重要事物的過程中,我們也變得重要了。』」

聽完後我很感動,雖沒有找到最終答案,但得出了暫時性結論:「人生似乎沒有標準答案,會根據當下狀態不斷變化/進化,所以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答案。」既然如此,我想繼續尋找我的答案。

面對理想跟現實的差距

於是我踏入教育創新,開始面對許多「現實」問題:

「你想做的事情很棒,但怎麼賺錢?你最終想走去哪裡?如果成名,你想得到什麼?如果不有名,你要怎麼得到資源?有錢做更多事後,然後呢?」

做事中,總會面對許多的身不由己,因為沒錢沒人沒時間等等,這時很多「不得不」就出現了。我曾做過領導者也做過被領導者,雖然角色不同、但我覺得心境和處境是類似的:我很容易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甚至毫無自覺。

我從剛開始困惑為何如此到最後無法接受,但不知道不接受的同時還能做什麼。主流價值告訴我「這就是現實,長大必經之痛,久了就會習慣、就會成長了,你還需要多磨練。」可我不甘願,這種「我無法理解原因」的磨練真的是必要之惡?這是我要的成長嗎?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嗎?

我相信ㄧ定有,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註2〕。

幸運的,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群島(撒花~~~

「最开始我们都是小岛,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群島將教育創新創業者比喻為小島,當我們聚在一起就會變成群島。

一趟知行合一的旅程

在群島的過程中,梳理了我長久以來的困惑和矛盾:

「教育創新是什麼?創新的本質是什麼?用不同的方式就叫創新嗎?」

「很多學習社群/非營利機構在組織上看似去中心化,但學習/工作上仍舊是高度權威中心式,僅僅聚在一起各自學習/工作」

「很多教育創新提倡引學習動機,用好玩有趣的方式啟發孩子學習,卻沒回答根本性問題:孩子到底為什麼要學習這個?」

「沒有錢,就不能辦出好的教育?如果可以,怎麼做?又窮又忙,難道就是創業者的宿命?」

「有沒有可能堅守做事原則,同時達到效能?全體共治(Holacracy)只是一種理想嗎?」

「為什麼教育創新、實驗教育看似繁榮了,教育改變卻很少真的發生?」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我們應該學習什麼?為了因應未來世代所以才要培養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考等能力?」

「教育公平是什麼?為偏鄉/弱勢注入教育資源就是公平嗎?」

「教育創新如此困難(據說這世上有兩件事最難,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腦袋裡,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口袋裡。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創業者可謂同時在做這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難道毫無前例可循?只能自己瞎子摸象?」

「提倡創業的時代總說做就對了,但真的對了嗎?其帶來的改變真的是好的嗎?」

過去幾年,隨著做的事情變多,我的厭世值和疑惑簡直是指數增長。看著身旁的教育創新創業/工作者,就是做功德人的代表:低薪、工時長(而且心酸到靈魂都要吐了),難道就是唯一結果嗎?沒有其他選擇嗎?有的人會說那就不要做好啦!但直面的問題這麼多,不能不解決啊!那到底該怎麼辦?有勇氣做就對了嗎?我覺得不對誒……每當我開始想這些問題,無力和迷茫再次無限增長。

一段曾經的日記寫道:

我仍舊愛教育創新,但無法單純的天真幻想,而是馬上思考背後真偽。沒辦法再天真爛漫的雀躍悸動,殘存的無力成天繚繞,剩餘的希望微弱的點亮著。

不想用力愛著誰,可我還有辦法愛這個世界嗎?更準確的說,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真相,我還能如從前般單純而真摯嗎?

或許正因走到最低谷,遇見群島才會如此激動。面對我的無力和困惑,群島並沒有告訴我正確答案,但是提供我更多元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說我原本的思考是單一、線性、平面的,群島就是多元、非平面、立體的。(想了解更多,極力推薦閱讀 Aha社會創新學院的「好的教育不僅要說出來,更要做出來」。)

究竟群島有什麼神奇的魔力?帶給我如此大的悸動?以下是我整理隨筆後的一些想法。

歡迎來到「燈塔三號」

1、燈塔是一段三個月的旅程,會有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和真實實踐。

2、燈塔是一個起點,並不是終點;這是動態的思考和湧現行動,而不是某一種標準答案。

3、把社會化學習貫徹到我們自己的學習過程之中 — — 沒有「刻意練習」,就沒有真正的深入思考與提高。

讀書會書單選擇

群島搭建的學習框架並不難,譬如一開始的線上讀書會,自由選擇一本書並分組閱讀,每晚會有小組作出廣播劇(歡迎收聽我們的成果:來自燈塔的那道光)。

當我在閱讀「賦能:打造應對不確定性的敏捷團隊」時,被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深深電擊,因為我知道現代公立教育起於源普魯士、工業革命,為了培養順從聽話的工人,但我沒有意識到、忽略了組織型態也與教育息息相關。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意識地被種下泰勒的信念種子,為了追求效率不擇手段,人只是完成事情的手段或工具。也因此,當教育組織在提倡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育者本身有自主學習嗎?教育者說要相信學生,但我們有相信我們身旁的夥伴嗎?可能有可能沒有,但想跟做是有距離的,我雖然心裡相信或認同,卻不見得做得到、甚至在無意識中做出自己不認同的事,因為我們太習慣而難以意識,總是關注別人卻缺乏對自身的認識和成長,這對我的衝擊很大,而在讀書之餘,每晚群裡的討論更是精彩,其中最另我最印象最深刻的是:

「作為人類 — — 萬物之靈,我們的終極目標只是生存而已嗎?」
「螞蟻的生活是高度分工高度受基因控制一成不變的,而蟻群也是生存最久的物種,所以“自由”真的是所有物種所有組織最應該追求的嗎?」
「“個體在自己的空間裡如何自由”,和 “一群人在一起該如何自由”,和“一群人在一起為了達成某個共同目標時該如何自由” 是一樣的嗎?」

我對這類問題超感興趣,可惜我很少和教育工作者討論這類問題,我們更多在討論商業模式、組織營運狀況等等,總讓我感覺一直在處理what和how層面的問題,很少深入到why。所以我內心總有os,不探討核心,問題真的能夠被有效解決嗎?我個人覺得沒辦法,因為我一直有不斷在兜圈子輪迴的感覺。

讀書會結束後,線下面基 — 太湖營就開始了。

太湖營牆面上的大象,分割成A-Z,各代表一個問題。

一到現場我便被大象吸引,看著上面的問題心想「天啊這些問題我都回答不出來,提出問題的人也太厲害了吧」,在圓桌討論前才知道這都是我們在讀書討論時丟出來的疑問。

讀萬卷書後,便要行萬里路。

「經過讀書會後,我們的腦中都有對賦能、自由的輪廓,可能清晰可能模糊,但沒關係,做出來就會更深刻理解了!所以接下來,我們要真實體驗書中說的是什麼意思。」群島導師說完,我立馬雞皮疙瘩,既興奮又害怕。現場有33位創業家,彼此不見得熟悉或認識(因為這次還有前幾期被培育的小島),經歷了一個簡單的團康,我們就被告知:這就是你接下來3個月的工作小組。(我當時的內心os:What?我誰也不認識誒?這是要怎麼做?唉算了,換到其他組我好像也不認識。)

這次的實踐是要辦一個群島大會,其限制只有三條:

  1. 用戶:未來的群島人,群島希望影響的人(造成漣漪)
  2. 時間:四月中旬,不超過兩天時間。沒有地點限制,會議可以發生在郵輪上
  3. 預算:不超過20萬人民幣

大會如何設計、具體目標是什麼,全由我們大家共同產出。於是,我們開始討論用戶畫像、用戶地圖、設計之河(北極星、設計原則、限制條件)等等。每輪討論10–15分鐘,一輪結束後花5–10分鐘的時間交換去理解其他組的想法,最後彙整。

現場有5組,每組6人左右。

這是一個腦爆的過程,我好幾次有瀕臨極限之感,但內心非常「爽」,原因是我們集中聚焦在「我們究竟是為誰,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什麼價值?」上,可視化了整個流程,並將所有理念貫穿在每一個行動上。這說起來很容易,但背後運作相當不容易:

每個組(Circle)都有自己的PO、SM和信使
  • 產品經理(Product Owner):對產品負責,守護產品願景,決定該做什麼、待辦清單、優先順序,回答團隊成員關於產品/ 需求的一切問題
  • Scrum Mater:秩序守護者,障礙推土機
  • 信使:與其他組交換資訊

以決定場地為例,各組在戰略會議上提出要辦在哪,由PO、信使做為代表進入治理會議討論。治理會議只討論原則性問題(可以想像美國在制定憲法時的情景),不做具體的項目決策,決策權在執行的人身上。

恩……是不是看似理解但還是不太懂?我們也是。當時在決定場地時,原預計20分鐘左右解決,卻花了超過3、4倍的時間才拍板定案,因為我們在學習「開會」。

我那時旁聽開會,覺得開會真是門藝術,好難。

傳統的開會,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事情,時常超時又沒結論。因此我們參照「羅伯特議事規則」,靠適當的機制來平衡和協調群體與個人之間的權責(當時我並不知道羅伯特議事規則,只知道我們好像有一個開會方法&準則),討論時,群島導師會適時跳出來timeout給予會議流程建議,並不給決策建議。最後場地定案時,我HIGH到一個不行,33人竟然能達成共識決!不僅是結果一致,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有參與到,原來理念和行動可以保持一致,且極賦效能(不只是效率)。

「重新理解會議、決策、組織、協作,正是群島的設計初衷。『社會化』學習,必然意味著這些習以為常的行為的重新定義和實踐訓練。」群島導師說。

從那時起,我逢人便安利合弄制(全體共治,Holacracy)和敏捷(Scrum),雖然我還不完全理解,可感覺實在是太棒了!直到有天群組傳來了張圖。

「什麼!原來我們不只是holacracy,也難怪看了holacracy的架構圖還是有點不懂。」我們其實是在實踐team of team / teal-oriented team,一套新的、融合holacracy與自由企業等等的方法。

這讓我開始回想過去的組織經驗,我們嘗試過有機、遇到問題主動承接,但整體來說非常沒有系統,極度仰賴當下有誰,一但遇到問題、換了角色便隨時面臨崩解危機。回來看群島大會,它的風險更是高,一群不熟悉的人、用不熟悉的方法、在短時間內辦一個不熟悉的大會,真的「極有可能不成功」,為何群島願意冒如此風險去做這麼如此可怕的事?我很喜歡我和夥伴閒聊時的詮釋:

毛磊:「青色组织实践把我搞蒙了」
我:「哈哈 感同身受,真的是錯綜複雜」
毛磊:「其实这个事情我觉得可以不用这么错综复杂的,哈哈哈!我想大会的目标更多的是让大家学会混序协同而不是会议本身吧」

過程中的實踐與反思,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因為這種混序的組織學習,真的會自帶焦慮感給參與者,使他勢必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背後的邏輯與脈絡。當他通透了,便能將其精神和方法帶入自組織深耕、發芽。

「當我們不斷的提倡:創新催生公民,教育通往自由時,真正要掌握能夠抵達自由之路的能力,卻是需要不斷練習,不斷實踐的。無論是對於學習者,還是對於身為教育者的我們自己,這個過程,都極其不容易。

“創造” 群島大會,或是 “參與” 群島大會,本身就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混序中推動進化,如何在不確定中創新,如何在與更多的人共事和協作。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新的學習空間,把由此而得到的體會和反思遷移到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

“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正在我們這些教育創業者身上發生,也將被所有的參會者所體驗,所感受,所參與。 」

上面這段話,在我實踐前和實踐後有全然不同的感受。實踐前只是個概念,實踐時,這些DNA彷彿漸進滲透至我的骨髓,讓我在說話、提問時,有新的感受和思考,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時,也有新的角度和觀點,甚至會不斷回扣到群島所說的每個層面。譬如有次導師在講全流程服務,當時我手機壞了要維修或換新,跑了兩間店的處理方法完全不同,一個說妳可以提前換約換手機,考慮看看,一個幫我想好最省錢、把舊手機賣掉同時買新手機的方式,當下立即意識到做得好的全流程服務是什麼,不是全然與眾不同的創新,而是深度理解客戶的痛點並全盤解決。

當我回過頭看群島的「燈塔之光照向何方 教育創業如何創造模式做到“升維」時,更加深醍醐灌頂之感:

  • 我們提倡和推動的是社會化學習,因為我們相信這能夠釋放每個學習者的能量
  • 我們也希望創業者能夠打造的,是基於社會化的商業模式,因為我們相信,這才有創能指數增長的可能性
  • 我們期待每一個創業團隊,都能夠像德魯克所說的那樣,成為自由而功能齊備的高效工作組織。

這三者:“ 教育理念、事業模式、組織方式” 的內在核心、方法論、呈現的氣質 …. 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們無論是產品、社群、團隊還是模式,都是盡量趨向 “自主管理、身心完整、不斷進化” 的;也就是真正從內到外,我們都是知行合一的。

在群島身上,我找到答案的蛛絲馬跡,它或許不是最終答案,但我相信很接近了,持續努力,我一定會再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最後,這段時間的反思我想能用這段話總結「真正的進步不是焦慮地自我懷疑,而是平靜地自我接納;接納自我的本質是捨棄,而不是追求。我們需要“接納自我”並不是因為它有什麼樣的好處,而是因為缺陷就是我們生存的事實。」追尋的過程中我也常常迷失,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組織,但正因迷失才使我不斷反思,反思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辯證自己是否走在自己要的路上。

未完的群島大會發展史,明明還不到100天卻發生這麼多事!

To Be Continued…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下去

註解

〔1〕群島教育加速器對「社會化學習」的解釋為

1)学习在窗外: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之中(打破場域的侷限)
2)他人即老师: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师生之间(打破角色的侷限)
3)世界是教材: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科书之内(打破內容的侷限)

〔2〕為此我也想過很多方案,到丹麥的KAOSPILOTS(培育社會企業家的學校)學習、到日本的體制外大學Shure University做研究、申請國外individualized study program,邊研究邊實踐,同時借鏡國外是怎麼做的。

延伸閱讀

  • 群島大會是什麼?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