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量性、質性與混合方法

我的研究方法學習筆記

--

前言

鑑於上次去五味屋和顧老師學習質性研究頗具收穫,我這幾天又讀了一下「教育研究:量性質性與混合方法(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Approaches)」,想把學習筆記打下來順便和大家分享。

基本研究類型

基礎研究:關注基礎知識的產生

應用研究:關注現實世界的問題與應用

評價研究:關注干預性項目的價值、優點和質量

行動研究:關注解決實踐者所面臨的具體問題

取向研究:關注減少不平等、聲援弱勢群體

現實生活中的研究:典範和視角

下面用一個古老的歌謠來開始。歌謠告訴我們每種視角都有價值,當我們把視角整合在一起時,就能更加全面的看待我們所研究的事物。希望用這首歌謠來說明教育研究中使用這三種主要研究典範的重要性。

istock/Percy9058

黑暗中的大象 Elephant in the Dark

一些印度人在展示一頭大象

這裡沒有人見過大象
晚上,他們把它帶到一間黑暗的房裡

一個接一個,我們走到黑暗中,又走了出來
說說我們感受到的那隻動物

我們其中一個人摸到了象鼻
「一種像水管的生物」

另一個摸到了耳朵
「一種非常強壯、總是前後擺動、像扇子的生物」

另一個摸到了腿
「我覺得他是靜止的,像寺廟裡的柱子」

另一個摸到了彎曲的後背
「一個皮製的寶座」

另一個,也是最聰明的一個,摸到了象牙
「用陶瓷做成的圓渾的劍」
他對他的描述感到驕傲

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摸到了一個局部
並用那種方式理解了整體

黑暗中,手掌和手指的感受即是感官探索大象真身的方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手握一支蠟燭
如果我們能一同進去
我們就能看見它了。

來源:Source: From Jelaluddin Rumi, The Essential Rumi, trans. & ed. by Coleman Barks, 1995, San Francisco, CA: Castle Books, 1995. p. 252. © Coleman Barks.

研究典範

研究典範(research paradigm)是研究群體所持有的視角,建立於一系列假設、概念、價值觀和實踐基礎之上,是一種是思考和開展研究的方法。

在1970、1980到1980早期,Egon G. Guba參與啟動了量性和質性研究這「新」研究典範的「典範對話」,他強調,研究典範有他們獨特的

1. 本體論:可知的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或者現實的本質是什麼?

2. 認識論:知者(探究者)與被知的事物(或可知的事物)的關係是什麼?或典範的知識論是什麼?

3. 方法論:探究者應該如何著手獲取知識?或更具體的說,研究應該是用什麼方法(Guba, 1990)

4. 價值論:探究過程中價值起到什麼作用?

5. 修辭:研究中應該使用哪種語言和交流方式?

補充: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目前三大主要研究方法可以看成落在一個研究連續體上(如下圖)。

三大研究典範的特徵

研究類型學

一個研究者在不同時間採用幾種不同的研究類型是很常見的。

研究者應該總是考慮所關心的研究問題、研究目標、時間和經費限制、參與的人群、操縱獨立變量的可能性以及數據可用性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時研究方法。

研究類型學(Research typology)

小結

教育研究中的三大主要研究傳統是量性、質性與混合研究,每種都有其價值。質性研究傾向用於探究性的科學方法來形成假設,加深對特定人、地、群體的理解。量性研究者希望找到思想和行為的普遍模式,並使其得到廣泛推廣。混合研究涉及在一項研究中混合並結合質性和量性研究,建立於實用主義哲學基礎上。

補充:關於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試圖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把科學當成幫助實踐者的工具。行動研究者總是採用混合研究典範,因為他們喜歡從質性和量性研究中選擇最適合研究的部分。

值得思考的問題

  1. 你喜歡採用哪種典範?為什麼?
  2. 你傾向採用哪種哲學和實踐假設?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東西和轉載好文跟大家分享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