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羅恩.米勒:另類教育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by Ron Miller

本文授權轉載自Southern Cross Review

Photo credit @harlimarten

作者:Ron Miller(著有 《學校為何存在?》),翻譯:DeepL&栗子南瓜

為什麼會有「另類」學校?我們的公立學校教育系統最初是在1830年組織的,目的是為所有孩子提供共同的、文化上統一的教育經驗,然而從一開始,某些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自己就拒絕參加這個系統。他們的理由各式各樣,而他們選擇的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 的形式也同樣各式各樣。另類教育的歷史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故事,其中有社會改革家和個人主義者,有宗教信仰者和浪漫主義者;儘管他們之間存在差異,但他們對年輕人的社會、道德、情感和智力發展有特別強烈的興趣,而且,他們比大多數公立學校的項目更有意識地實踐著以培養這些品質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法。

公立教育的歷史學家描述了在1837年(霍勒斯.曼成為國家教育機構的第一位有權勢的領導人)到20世紀初(新的科學理論被應用於心理學、學習和組織管理)這段時間裡,一種特別狹隘的學校教育模式是如何被牢固地確立為公立教育的「一個最好的系統」。根據這種模式,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克服文化的多樣性和個人的獨特性,以便為不斷發展的工業體系塑造忠誠的公民和有效的勞動力。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政治和社會的統一以及新興企業經濟的成功而約束年輕人的發展能量。在20世紀初,這些目標用「社會效率(social efficiency)」一詞簡明扼要地表達了出來,教育領袖們經常使用這個詞。

編註:

1. 霍勒斯.曼(Horace Mann)為美國教育改革者,被譽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

2.社會效率(Social Efficiency)由社會效率學派所提出,認為學校應該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詳細資訊可見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辭典

許多人之所以對另類學校和家庭教育情有獨鍾,是因為他們覺得這種「社會效率」的議程不允許有個性、創造力、民主社區生活和精神發展等價值。事實上,霍勒斯.曼(Horace Mann)推動公立學校教育由中央集權控制的努力從一開始就遭受宗教領袖和其他批評者的反對,他們認為教育是一種社區、家庭和個人的努力,而非由國家強制推行的政治計劃。例如,十九世紀中期的許多超驗主義思想家——埃默森(Emerson)、梭羅(Thoreau)、阿爾科特(Alcott)、布朗森(Brownson)、里普利(Ripley) —— 反對公立學校教育的僵化,他們中的一些人創辦了自己的另類學校。 1834年至1838年,布朗森.阿爾科特( Bronson Alcott)在波士頓開辦的坦普爾學校(The Temple School,他的女兒路易莎.梅是學生之一),為另類教育的一個傑出歷史典範;阿爾科特拒絕當時的教學方法(死記硬背和背誦),鼓勵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強調深刻的道德和精神。

二十世紀許多另類學校運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三位歐洲哲學家/ 教育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約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和弗里德里希.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盧梭在其1762年出版的《愛彌爾(Emile)》一書中認為,教育應該遵循兒童的自然成長,而非社會的要求, 他聲稱社會的要求往往會阻礙所有有機的、自然的和精神的東西。這種對人性先天發展的強調,成為許多另類教育運動的主要哲學基礎。它影響了進步的教育家以及幾代自由主義思想家。 19世紀初,瑞士人道主義者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採用盧梭的原則,為孤兒開辦了學校。他的工作啟發了歐美的教育家(包括阿爾科特)。他的弟子之一約瑟夫.尼夫(Joseph Neef)移居美國,在1809年至1827年間在三個州建立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學校。福祿貝爾(Froebel)是裴斯泰洛齊學校的另一位教師,後來作為幼兒園概念的創辦人而聞名於世;鮮為人知的是,福祿貝爾把各級學校教育都設想為兒童自發發展的營養「花園」。

這種哲學傳統強烈地影響了弗朗西斯.帕克(Francis Parker),他與約翰.杜威(John Dewey)一起,在19世紀末發起了進步教育運動。帕克是一位公立學校的校長、師範教育項目的負責人,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演講家和作家,他認為教育應該服務於兒童的需求,並符合他們的思維和學習風格。儘管帕克本人(以及後來的許多進步教育家)試圖從內部改革「一個最好的系統」,但他的影響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間蔓延到許多另類學校,比如與瑪格麗特.納姆伯格(Margaret Naumberg)、海倫.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和卡羅琳.普拉特(Caroline Pratt)等進步教育家有關的學校。

與此同時,兩位歐洲教育先驅設計了另一種方法,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盧梭、裴斯泰洛齊和弗洛貝爾。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意大利的兒科醫生/心理學家,她以一絲不苟的科學眼光研究兒童的發展,同時對人的神性本質有著深刻的宗教信仰。她於1907年開設了第一家「兒童之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是一位奧地利哲學家/神秘主義者,他發展了一種名為「人類哲學」的精神科學,並將其應用於醫學、農業、建築、藝術以及教育領域。他在1919年創立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Waldorf)。這兩種方法都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教育變革運動。

在1960年,另類教育才發展成一場廣泛的社會運動。當然,在這十年間,一直被邊緣化和幾乎不為人知的反主流文化主題——種族正義、和平主義、女權主義和反對企業資本主義 —— 爆發在公眾視野中。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另類的生活方式和出版物,以及那一時期的城市騷亂和暗殺事件,導致了對現代社會和制度的深刻審視。教育家和其他作家 ——包括保羅.古德曼(Paul Goodman)、約翰.霍爾特(John Holt)、喬納森.科佐爾(Jonathan Kozol)、赫伯特.科爾(Herbert Kohl)、喬治.丹尼森(George Dennison)、詹姆斯.赫登(James Herndon)和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 —— 對「一個最好的制度」及其社會效率的議程發起了熱情的攻擊。特別是1967年至1972年期間,是公共教育的危機時期,學生示威、教師罷工、以及對傳統假設的深刻質疑,使這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僅在這幾年中,就有500多所「自由學校(Free School)」—— 基於反主流文化與革命思想的非公立學校成立。開放教室和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s,公立學校選擇政策)被引入。盧梭、裴斯泰洛齊和福祿貝爾的精神開始滲入學術界和專業界,到70年代末,形成了所謂的「人本主義(humanistic)」和「全人主義(holistic)」教育。

編註:美國磁鐵學校(magnet schools)的概念始於1960年代,此類學校或課程是在開放學校運動(Open School Movement)架構下,提供特色化的另類課程,以鼓勵優勢種族的家長將其孩子留在公立學校系統接受教育的動機,並促進弱勢種族的家長送其孩童進入融合學校。磁性學校即藉由提供開放地域式的招生,透過學校的特色與具吸引力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像磁鐵一樣,把人才吸引過來,以此達成自願性的種族融合理想。

延伸閱讀:美國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其理念、具體運作與發展爭議美國中小學學校選擇政策新趨勢:以聯邦法案與最高法院判決為例

反主流文化並沒有佔上風;在過去的20年裡,傳統的價值觀在政治和教育中得到了有力的重申。 1983年里根總統的卓越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國家危在旦夕(A Nation at Risk)》,是對美國公立學校傳統目標—— 社會效率和經濟增長的有力陳述,它導致了政治豪言壯語、立法授權和瘋狂「重組」的浪潮,主要目的是為競爭激烈的全球經濟培養更好的紀律性公民和工人。喬治布希的「美國2000年(America 2000)」議程變成了比爾.柯林頓的「目標兩千年美國教育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計劃 —— 現在已經成為法律—— 它繼續了這種自上而下的運動,以利用年輕一代的精力來滿足企業經濟的需要。那些在反主流文化鼎盛時期在體制內致力於進步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或人文主義教育的人,近年來發現他們的願景幾乎沒有得到支持,許多人轉向了其他環境。

延伸閱讀:「目標兩千年美國教育法案」之研究

在公共系統內,現在有許多針對「有輟學風險」的學生的另類項目,因為他們完全被傳統學校教育的非個人化常規所疏遠。此外,仍有大量的進步教育家和相關團體 — — 比如那些提倡全語言和合作學習的人—— 決心為公共教育注入更多的民主和人文目的。但是,儘管有這些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綠洲,但過去十年的教育環境還是受到了州和聯邦對學習的控制越來越嚴格的影響,導致了更多的考試、政治授權的「結果」和國家標準。在「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這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中,人們看到了一些希望,它允許家長和富有創新精神的教育者在較少官僚的干預下獲得公共資金,儘管國家針對特許學校的標準開始實施,這類學校將獲得多大的自由度還有待觀察。

隨著政府學校系統越來越多地與企業經濟的目的掛鉤,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轉向以另類學校和家庭教育為代表的更加民主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裡,另類學校一直是孤立的反主流文化飛地(enclaves),對主流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影響不大。但在當前似乎正在興起的「後工業」或 「後現代」時代,工業時代的「社會效率」模式可能開始過時了。

編註:飛地(enclaves)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

延伸閱讀:周賢:如何打開學習的黑箱?

也許,正如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在其1970年出版的《去學校化的社會》一書中所設想,詹姆斯.莫菲特(James Moffett)在其最近出版的《普世學堂(The Universal Schoolhouse)》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公立學校系統的理念可能已經過時了。根據這些作者和其他作者的觀點,在一個民主的、資訊豐富的社會中,學習應該在社區的任何地方進行,年輕人應該有機會接觸到培養他們不同個人興趣和學習風格的導師。在建立這種制度之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我們的社會確實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很可能是另類教育者指明了方向。

原文連結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東西和轉載好文跟大家分享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