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聯結、漣漪、湧現,群島社群背後的奧秘

當每個人都能在社群裡分享收穫和思考,會大大豐富和擴展社群中的維度和視角

--

本文授權轉載Aha社會創新學院,作者: 陳泉

Aha 小編的話:

雖然分散在各個城市,群島的教育創業者、也就是小島們,彼此間卻有著緊密的聯結,他們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碰撞,團隊互訪、聯合開發產品、組織小型研討會……。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群島的社群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又是怎麼構建起如此活躍的社群?

群島工作組的成員之一,Sherry (陳泉)在8月底受邀在中國資助者圓桌論壇(CDR)上跟基金會的同行們分享了群島社群中的一些片段和背後的設計思考,也乘此機會做了一次回顧梳理,在此形成文字稿,與大家分享。

社群Moment之台灣共學

去年十一的時候,群島發起了一次台灣創新教育遊學。跟傳統的遊學不同,這次台灣遊學群島工作組並不負責聯絡安排好所有在地的行程,只是定下了在台北集結的時間地點和結束的時間,而中間的行程則由所有參與的小島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分頭聯絡發起。

比如我對台灣的社區營造很感興趣,於是聯絡了北投社區大學,前去交流如何基於當地社區特色進行在地化學習設計,然後在小程序裡發起北投社大的參訪魔力塊,感興趣的人就一塊去,而有的夥伴對學校教育感興趣、有的對博物館教育感興趣、有的對在線教育感興趣、甚至對台北的二手書店有獨到研究,大家分頭聯絡發起,於是幾乎每一天都有三四條參訪行程並行。每一天晚上的時候大家再匯合,交流分享白天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受和思考。

這樣雖然我只參加了一部分的行程,卻借由夥伴們的分享和思考瞭解到了其他機構的做法和背後的設計思考,大大拓展了我的「物理局限性」。同時我們也發現,即使是去同一家機構參訪的人,也會因為有些關注課程設計、有些關注機構管理而看到更豐富立體的層次。當我們在最後一天復盤小結時,幾乎每一個共學夥伴都提到了這次遊學最大的收穫是感受到了「社群」的魅力,常常在聽別人分享時有一種「對哦,這個我怎麼沒想到」的驚喜。

(北投社大參訪小分隊)

對群島有瞭解的人可能會發現,這次台灣遊學,或者應該叫「台灣共學」,所遵循的學習方式就是群島一直在提倡的教育3.0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是學習的主動發起者,按照自己的興趣、節奏、方式去構建自己的參訪行程,並且當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收穫和思考分享在社群中時,會大大豐富和擴展了社群中的維度和視角,真正起到1+1大於2的效果。

(教育3.0圖示)

社群Moment之漣漪擴散

當台灣行程結束,這一次的共學就結束了嗎?

事實上,當所有人離開台灣的時候,這一場台灣教育創新共學的漣漪才剛剛開始。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五家小島自發地辦起了「台灣創新教育共學之旅線上微課堂」,主播們或者獨自發起議題,或者兩兩對談,圍繞「創新學校」、「遊戲化設計」、「科學思維培養」、「終身學習與社會化學習探討」、「博物館教育」等主題,從教育的不同角度探討分享了台灣的創新實踐和自己在其中的觀察思考,短短兩星期裡,線上微課堂獲得了800多人的關注,3000多次在線收聽。

除了線上分享,他們還在各自城市舉辦了線下交流會,西安、天津、福州、上海、南京,匯聚起當地關注教育創新的教育從業者和家長,和台灣小島遠程連線探討,還一起腦暴在自己的城市裡可以有怎樣的後續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自城市裡的教育微生態。

17級小島想哥提出一句群島名言叫「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我想這是群島社群文化的第二個魅力。每一個小島看起來都是小小的,不如獨角獸那麼耀眼,但每一個人都是各自社群里的發光體,在各自的城市裡、細分領域里點起「星星之火」,共同朝著「把好的教育做出來,也說出來」的目標共同努力著。

社群Moment之自由湧現

台灣教育創新共學的漣漪到此還沒有結束。

17級小島Tammy是一個桌游深度愛好者,在台灣的時候她發起了「貧型世界實景遊戲」的魔力塊,小夥伴們在台北車站玩了一把實景解密遊戲,還跟兩位遊戲設計師交流了背後的設計思考和用戶的真實體驗,覺得還不過癮的Tammy感慨道,「好希望上海也有這樣的實景遊戲啊。」

這句感慨很快得到了魔都小島們的積極響應,在台灣歸來兩個月後,8個小夥伴們正式形成了一個「魔都實景遊戲」設計小分隊,定下了本次遊戲設計想要回應的需求,做用戶訪談,鎖定目標用戶群體,在上海各地踩點並最終確定了基於武康路的實景遊戲設計方案,目前這款「實景武康路」的遊戲產品已完成了兩輪內測,仍在持續迭代中。這不再是幾個團隊間簡單的彼此分工合作,而是8個人在跨團隊的弱連接之下深度協作、共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品。

(實景武康路設計小分隊的線上討論會)

在群島裡,我們把這樣自發性發起的行動稱為「湧現」,它並不是一開始就設計規劃好的,而是在大家共同學習、討論的思維火花中自然而然出現的。像這樣因為一個臨時湧現出的主意而促成的行動非常多,一次社群內部討論而促成的線上學習模塊、兩家小島聯合出品的遊學夏令營、三四家共同發起的研學共同體……各式各樣的聯合共創在各地開花,小島們常說:「在群島幾個人聊high了,分分鐘就能擼袖子開乾」,而社群之間的聯結也在這樣的共創共學中不斷得到加深。

社群之下的「冰山模型」

讀到這裡,或許你已經發現了一些群島社群的secret receipt,「共學共創」是群島非常重要的設計原則。無論是線下工作坊、台灣遊學、聯合產品設計或是線上共學小組,沒有一個負責所有內容輸出的「權威」,所有的學習過程和體驗都由小島們共同來創造,在真實的實踐中去困惑、去思考、去迭代,在自我覺察、刻意練習之後,最終內化為習慣。

屏幕前的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內容是由小島們共同創造的,那群島項目工作組的工作職責具體是什麼呢?讓我們用一張圖片來說明。

(群島社群的「冰山模型」)

冰山之上,群島的每一個活動設計都以共學共創的方式來進行,而群島工作組提供的是讓共學共創發生的場域和框架設計。以台灣共學來說,群島工作組發起了台灣遊學,邀請跨界小島們共同參與,給校友們之間製造了互相認識和交流的機會;留出空間,鼓勵大家自由湧現,而不是提前把行程填滿;提供好用的線上協作工具,讓每一個魔力塊都能更容易地發起和報名;每一天晚上協作復盤,用好的問題引導思考和交流,讓參訪不止停留於表面的創新實踐,而是深度思考每一個創新實踐背後的系統設計和支持體系;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也在其中發起自己的魔力塊行程,積極參與到分享討論中。每一次活動背後都凝結著非常細緻的設計和思考。

冰山之下,要真正達成高效的協作,共同的方法論必不可少。當一群經驗不同、視角不同的人匯聚到一起,他們可能碰撞出跨界創新,但也可能製造出巨大的摩擦和張力,這時能遵循共同的做事方式、溝通方式、協作方式就能大大降低摩擦成本。精益創業、KATA、敏捷協同、設計思維、非暴力溝通、TOTS等等都是群島加速期間小島們會共同學習且不斷實踐的方法,並且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內化為自己的底層認知和做事習慣。

(對方法論的學習和交流)

雖然有了共同的方法,奠定了一起做事情的基礎,但如果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卻不敢表達,那麼組織依然無法激發起每一個人的潛力,慢慢地也就會喪失了擁有感和自主性。所以在共同方法論之下,好的社群氛圍也至關重要。安全、信任、自主、坦誠、積極擁抱變化等等,這些都是群島社群氛圍中的關鍵詞,群島的原則是:「不知道該不該說的時候,要說;不知道該不該做的時候,要做。」

要構建起這樣的社群氛圍,非常重要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深度的關係建立。太多時候當我們在互相介紹時,看見的都是「身份」 — — 我是xxx 基金會的項目人員,你是 xxx 公司的CEO。當我們帶著身份標籤時,很難看到這個標籤之下鮮活的個體,所以通常我們在群島的第一次互相介紹都不用機構身份,甚至不用名字。這一週新加入群島的2019小島們剛剛完成了第一次線下營,他們在第二天從下午到深夜透過即興演講,彼此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創業故事,在故事中認真傾聽,給與反饋,對彼此的生命建立了深度的認識,此時很多人可能還叫不出彼此的名字,但共情和關係已經建立了。

(即興演講現場)

人和人之間之所以投契,根本上還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群島每一年都會發佈招募,每一個加入群島的小島都會經歷至少六輪的篩選,但群島的篩選並不是「掐尖」式的篩選,我們在尋找的是有共同價值觀和教育願景,同時又彼此匹配的「合適」的人。只有當所有小島都向著共同的北極星努力時,「星星之火」才會自發地產生。

(共同的價值觀和教育願景)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不是一次兩次的實踐就能產生的。在九個月的加速期中,給與及時正向的反饋和鼓勵,會不斷強化整個社群的氛圍,形成自己獨特的DNA,而這也是每一個社群設計者特別重要而獨特的責任。

這些就是社群構建者背後需要做的系統設計,看起來無為之下,是更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很多時候要更克制自己「不做什麼」。

群島2019已經正式啓動,雖然每一個小島現在看起來都還小小的,但當75家小島彼此聯結,形成緊密社群,一片生機勃勃的教育創新生態就此形成,並正在逐步生長成為更有力量的教育新大陸。

Aha社會創新學院

Aha,創新催生公民 教育通向自由

我們的公號文章皆為原創,探討 「社會創新、教育創業、社會投資」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呈現Aha在這些領域內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對行業發展的前瞻。希望讀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實踐上的啟發,並享受閱讀和分享時帶來的快樂。

微博:新浪@Aha社會創新學院
微信:AhaSchool
聯繫郵箱:info@ahaschool.cn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東西和轉載好文跟大家分享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