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顧遠:當無力感重重襲來,你的「生命之錨」會是什麼?

信念本身也需要力量去支撐,而這種力量只能來自於行動和榜樣

本文授權轉載自群島大學

又是「無力感」這個話題。

最近一段時間,已經很多次地有不同領域的夥伴和我聊起這個話題。不,準確地說,是最近半年,這個話題已經無數次地在我的生活裡出現,在很多人的生活裡出現。

還需要再一個一個數過來嗎?F縣事件、上海封城、四月之聲、唐山事件…… 這些籠而統之的短語之下更包含著說不清的小事件,那是一個個普通人的命運,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憤怒、焦慮、恐懼、無力。

今晚,一位群島的夥伴給我發來訊息,告訴我一個人跳樓了,然後他的妻子也跳樓了,「加上唐山的事,我覺得好沒意思啊」。

我回覆了一句:「從這些我們並不願意發生但已經發生了的事情中,努力地尋找意義,這是我們仍保有自由的體現。」這是我在之前的一篇「顧遠及近」專欄文章裡寫到的內容。

這位夥伴回覆了一聲嘆息。

我突然意識到,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由各種社會事件帶來的無力感重重襲來,已經大大超越了人們正常地承受力。過去靠著信念就能抵御這種無力感;現在,信念本身也需要力量去支撐,而這種力量只能來自於行動和榜樣。

我於是分享了兩個朋友的經歷。

我有一個特別要好的哥們兒,北京封控期間,經常一個人騎著單車溜達,看看這「別樣」的京城,和街邊受到「疫情」影響的小店主們攀談,體察社會民情,世間百態。

他還有一個我特別喜歡的活動:北京使領館自由行,騎車挨個兒去各個使領館打卡。很多使館都公開打出了支持烏克蘭的標語,他就拍照留念,還給我們做直播。每天他都精氣神兒十足,努力讓自己不被外界環境左右。

我還有一個朋友是一姐們兒。北京現在交通卡升級,各種個人資訊一股腦地都給你蒐集了,說是為了你的出行更方便。這姐們兒才不理這茬兒,直到現在也堅決不升級,大不了卡裡預存的錢不要了,以後都是花錢買票。

這樣的行動肯定會給個人生活帶來麻煩,但就看你怎麼定義這個「麻煩」。我這個朋友每次過閘機,都給工作人員普及一次公民教育,就當是行為藝術,也是信念堅守。

我還分享了一個截圖,就不解釋了。看到這麼多人都還記著呢,我覺得特別踏實。

隨後,我也反思了一下,面對重重襲來的無力感,我是如何應對的?

封控期間,我居家56天,總共只出過兩次小區。這樣的經歷在我的一生中絕無僅有。要知道,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我一直保持著頻繁的差旅,流動和穩定交織的狀態是我的生活常態,也是一種自我的生命選擇。這麼長時間被動居家,再加上層出不窮的壞消息和日漸惡劣的大環境,讓我經常心浮氣躁,情緒郁結難平。

這段時間,經歷了一次微信號被禁用兩週,一次炸群。原本給自己定了每週飲酒不超過兩次的規矩,完全沒做到,作為一個精釀愛好者居然連工業水啤都喝上了(也只能買到這個)。想要早睡早起的目標定了很久了,但是經常因為刷訊息而耽誤,因為刷到的訊息而難以入眠。

好在有三件事情,我一直在做,它們成了我這段時期裡堅定的「生活之錨」,一次次地抵擋住了重重襲來的無力感,讓我不至於被環境裹挾,隨波逐流。

第一件事情:運動。

最近這些年裡,我一直保持著每天健身的習慣。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上廁所洗漱,而是先做一組卷腹一組俯臥撐。這段時間,這種健身的習慣變成了每天傍晚固定的行動,從六點半開始,一群人隔著屏幕相望,伴隨著熱烈奔放的音樂,共同健身一小時:熱身、健身、拉伸。

這個「雲健身房」活動緣起自「群島客」社群裡自發湧現的「魔力塊」,起初是為了陪伴因為「疫情」不能外出的夥伴們。因為主理人的認真負責,也因為這種陪伴確實是大家的「剛需」,於是很快便成為了每天的日常活動。

我發現因為有了這個活動的「錨定」,我每天白天的安排開始變得越來越有規律,心態也非常穩定,我會用六點半為截止點來反推一天的工作生活安排。也因為這個確定無疑的活動,每天不管發生了怎樣讓我身心俱疲的事情,我都知道到了那個時間,會有一些夥伴們和我一起做我們都願意投入去做的事情。這帶給了我一種強烈的確定感,和期待。

我也發現,隨著持續的每日高強度健身,我的身體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體力更好,精力更充沛,頭腦更清醒,對身體機能的掌控感會遷移到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自信。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如何充滿不確定,至少我還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

(說起來可能有些傻氣,群裡有夥伴推薦了一本《囚徒健身》的書,我居然因此想像著哪怕有一天自己被囚禁在斗室,也一定要充分利用環境保持身體的機能……)

第二件事情:閱讀。

今天下午順豐剛剛上門把我賣給多抓魚的書都收走,整整兩箱,都是我在這大半年裡讀完的(這麼多書只賣了五百多塊錢……)

很多年前,我就曾經想像過如果萬一因為什麼事情被封閉了,只要隨身有書有片,我就不怕。沒想到,這個場景居然真的發生了。

這些被動穩定的日子裡,我每天都會留出時間專注閱讀。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什麼自我要求,而是一種享受。閱讀的主題不限於專業書,事實上,專業書經常看不進去,也沒有太多值得看的。反而是各種滿足興趣愛好的書:歷史地理、科幻偵探、旅行筆記、文學評論……

閱讀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生活之錨」,在於它讓我得以跳脫當下,從大範圍、長尺度,從更為複雜的維度,去理解人性、人生和世界。

當下再敗壞又如何?放在歷史長河中總會過去;即便當下的苦難是由我們具體的每個人來承擔,來感受,但僅僅是相信苦難會被書寫、被記憶,這樣的信念都會讓我們擺脫孤獨與無力。

當下再敗壞又如何?放在地球(如果不是宇宙)的尺度,光明總會戰勝黑暗,文明總會戰勝野蠻。無論在哪裡,我們至少還有全人類可寄予期望。

第三件事情:社群。

這段日子裡,在群島的社群裡,關於時局的探討時常發生,關於個體如何在當下自處的探索更是從未停止。

我們一起經歷過炸群,轉而集體跳水,向舊群做一聲道別,便重新登船,把一個「沈船日」變成了共同經歷過的獨特記憶。我們一起月光下讀詩,讀成年人的詩,也讀孩子們的詩。我們組織過音樂會,因為這個,我從書櫃上取下了積滿灰塵的吉他……

和對的人做對的事,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哪怕很微小,但是有力量。我們是彼此的支持群體,可以放心地傾訴,可以自在地傾聽,可以坦蕩地表達異議,可以勇敢地執著前行。

我很感激這麼長一段日子裡,這些可愛的人們的陪伴。群裡偶爾也會靜悄悄的,然而只是想到仍有一些人們在保守著一些對於良善的信念,都會讓我感覺心安。

就在我寫下上面這些文字的時候,這些人們正在群裡接龍。他們將要在下週參與一個魔力塊,討論「在唐山事件中是否有必要強調性別視角?」這只是社群里日常湧現的魔力塊中的一個,普通,似乎又不普通。

這是另一個故事,我們下次再講。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