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顧遠:AI時代,我們還需要人文教育嗎?

人文學科不是幫你成功,而是讓你反思何謂成功,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

本文授權轉載於群島大學

來自主編Sherry的話:

從《流浪地球2》、《三體》到ChatGPT,今年似乎是科技/ 科幻大爆發的一年。很多人恐怕都覺得,我們要趕緊大力發展科技,只要科技足夠發達,無論是在全球競爭還是星際爭霸中,都一定能獲得光明的未來。

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發展科技就好了呢?人文教育還有必要學嗎?甚至,音樂、藝術、哲學……這些「沒什麼用」的學科還有必要存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正如顧遠在這篇寫於2021年的文章裡所說,「沒有藝術滋養的心靈如何被激勵;沒有批判性思考的頭腦如何創新;沒有哲學修養的對話如何促進智識的提高;乃至,沒有人性的人類還有何存在的意義?」

或許只有當我們成為真正的「全人」時,才能更好地回應AI時代的挑戰,應對更錯綜複雜的未來。

全文6000字,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Enjoy reading~

關於「人文教育」的散步漫談

每天的晚飯後,我會在小區裡散會兒步。傍晚時分,風輕雲淡,心情放鬆,頭腦裡往往會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念頭,或者想到了某個問題就任思緒一點點發散下去,倒也增加了散步的樂趣。下面的文字是今晚散步時思考的內容,用了對話體,對話的雙方都是我自己,希望這樣的表述方式能更好地呈現思考的過程,也能增加閱讀的樂趣。

G:真的入秋了。天黑的早了,也更涼爽了。

Y:是啊,秋天可是我最愛的季節。特別是初秋,白天溫熱,夜晚微涼,身體的感覺很舒適,心情也會變得更內斂沈穩。

G:我也有同感,這個狀態很適合聊一些深刻的話題。上次散步的時候,我們聊的是教育的「內卷」。你說今天我們聊點什麼呢?

Y:不是說要聊聊我想到的那個場景嗎?就是地球上各個國家都不搞軍備競賽了,把軍費全部用來改善國民生活福祉,結果有一天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卻連個像樣的武器都沒有。

G:對啊,這可是一個很不錯的科幻小說的設定,說不定以後我們可以合作寫一個短篇出來呢。我們不妨把這個設定抽象一下,它的本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人類應該如何發展,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重大危機?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

Y: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個人的回答,而且這個人還是中國的一位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看你的表情,你應該已經猜到是誰了,劉慈欣。他在一次訪談裡裡過這麼一段話:

「我堅信,只要科學和技術在不斷發展,人類一定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記住我這個話,這句話很極端,表面聽起來很平淡無奇,其實這句話是很離經叛道的,只要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人類就有光明的未來。就這一個條件,不需要別的條件,不需要什麼民主、人的道德提升、人有精神寄託,都不需要,只需要這一個條件,就夠了。」

你怎麼看這個觀點?

G:這種「科技沙文主義」的觀點其實並不新鮮,也不是現在才有的。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對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理解地越來越透徹,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人類整體變得空前自信。所以在不少人看來,人文學科對人類的發展沒什麼用處,科技發展必然能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帶給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Y:很多人不見得關心的是人類的未來,可能更關心的是自己的未來。以前有句老話叫「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明顯就是重理輕文的。而且我上學那會兒,都是理科學不下去的學生才去學文科。現在的情況應該還是這樣。當然,我們的教育裡的 「文科」也很難說是人文教育。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G:在全球範圍內,人文學科的式微也是一個普遍現象。我記得《大西洋月刊》上讀到過一個數據:二戰後在美國,選擇人文學科的大學生比例是11%,到了60年代上升到17%,而到了最近十年,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了6%。而且,以前人文學科的學位主要集中在頂級的文理學院和精英的研究型大學裡,現在這兩類機構裡選擇人文學科的學生也在大幅下降。

Y:都不用知道這些數據,你就看看身邊的人對待人文學科的態度。我們就拿詩歌來說。很多人對待學習詩歌的態度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覺得詩歌是美的,能夠陶冶情操,而且從實用性上來說,也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和考試成績;另一方面呢,恐怕也多多少少地覺得背再多的詩歌也不能當飯吃,解決不了什麼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充其量只能是文學青年們的個人愛好而已。

G:嗯,很多人確實就是這麼認為的。但你知道嗎,事實上,詩歌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洞察世界運轉規律的真知灼見。豈止是詩歌,所有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會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性,理解人類社會,以及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並幫助我們回應生活中那些真正深刻的問題。

Y:這讓我想起了英國管理思想家查爾斯漢迪,他是除了彼得德魯克以外,我最喜愛的管理思想家。他本人在大學里學的是古典文學和哲學 — — 這些可都是標準的人文學科,看起來和商業管理八竿子打不著,但是這種古典精神的培養和思辨能力的訓練,卻讓他對管理的本質和組織的本質形成了深刻的洞見,也因此他被公認為歐洲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家。他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學院倫敦商學院的創始人。

漢迪在回憶錄中提到過,倫敦商學院成立第一年開的第一門課上,每位學生 — — 他們都是企業高管 — — 都會同時收到兩本書,一本是《會計學》,另一本則是古希臘著名悲劇《安提戈涅》。後面這本書是漢迪親自定下來的,因為他認為組織的管理者通過閱讀這樣的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與命運。

G:你提到了德魯克。德魯克說過,他翻遍了美國大學的管理學課程,發現只有兩門課對培養管理者最有幫助:《短篇小說寫作》和《詩歌鑒賞》。真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

Y:除了詩歌、文學,其他的人文學科你能說說對個體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有什麼用處嗎?

G:當然。比如歷史,如果只是死記硬背課本裡的那些人名地名歷史事件,確實沒什麼意義;而學習歷史在我看來 — — 我可是一個歷史愛好者 — — 是為了理解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那些決策、變化所發生的情境,進而反思,並成為未來發展的參照。

再比如倫理、哲學,這些不僅是訓練思維方式,也一定會涉及到道德問題、價值判斷,涉及到共情他人,理解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人文的內容還包括藝術、語言、宗教,我就不一個個展開說了。人文學科歸根結底,如蘇格拉底所說,研究的是「人該如何生活」的問題。這裡的「人」既是指個體的人,也指全人類。

Y:在「應然」上,人文學科是如此的重要;而在「實然」上,人文學科受重視的程度卻在大幅下降。你覺得原因是什麼哪?

G: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隨著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在生活中應對的挑戰和要回應的需求日益增多,人們在做價值判斷和決策時,越來越傾向於「現實的實用性」,而忽略「超越現實的實用性」,或者把後者的優先級降低。

Y: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兩個概念?

G:從學習的角度,「現實的實用性」,就是學的東西立刻就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某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建造一個房屋、生產一個產品、研究癌症的治療方法。理工科的內容往往更容易體現出這種類型的實用性。

「超越現實的實用性」,就是學的東西可能並不能立刻應用在某個具體的問題上,人文學科的情況大多如此。但是歸根結底,對個體而言,恰恰是這些內容對我們的人生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更加關乎我們生活的質量。人文學科不是幫你成功,而是讓你反思何謂成功,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

Y:那從全人類發展的角度呢?

G:也是如此。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對公平正義的渴求與實現、權力分配的依據和過程、人類共同體的建立、人類的意識進化……這些都和人文學科密不可分。事實上,人類近現代出現的很多重大危機正是因為人文學科的式微、人文素養的匱乏而發生的。

Y:我立刻就想到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二戰時期的德國。科技不可謂不發達,國力不可謂不強盛,但是國民普遍缺乏批判性精神,盲從權威,把這個國家和世界都帶向了災難。我記得當年在萬湖會議上,高層們謀劃了「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也就是對歐洲猶太人的大屠殺。當時超過一半的參會者可都是有博士學位的。

G:是啊。如果世界上每一個商學院都像漢迪那樣給自己的學員發一本《安提戈涅》,根源於人性貪婪的全球金融危機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Y:既然提到了重大危機,那麼如果現在危機已經發生了,人文學科能有什麼用處嗎?我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又想到劉慈欣了。前年春節,有一部電影特別火,《流浪地球》,是根據他的原著小說改編的。

G:小說和電影我都看過,槽點很多啊。

Y:我也都看過。在小說里有這麼一段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是這麼寫的:「學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藝術和哲學之類的教育已壓縮到最少,人類沒有這份閒心了。這是人類最忙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地球上所有的宗教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們前面討論了人文學科對人類發展的意義。那麼如果現在人類正面臨著迫在眉睫的重大危機,會不會出現劉慈欣所描述的這種情況呢?

G:坦率地說,從劉慈欣的這段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對人文學科的理解是非常粗淺的。恰恰是在全球性災難發生的時候,很多人文學科探討的主題不再是抽象的、想象的,而會是非常具象。

比如:現代的人是否有權決定下一代人的生活、在分配有限的資源時如何實現公平、在應對危機時我們願意放棄多少權利…… 也正是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更加認識到人的有限性、人性的複雜性,在對人性的試煉中展現和欣賞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Y:也就是說應對重大危機並不簡單的只是一個工程技術上的問題。其實我在讀原著小說的時候就想過,如果能夠多一些人文學科的熏陶,小說裡的「地球派」和「流浪派」也不至於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搞暗殺,搞戰爭,兩敗俱傷。價值觀可以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對話中尋求共識;解決方案可能是衝突的,但是我們可以相互add on,形成更好的解決方案。

G:是的。否認人文科學的作用,就是系統性的忽略所要解決的危機中的「人的因素」,也必然會造成解決方案中對「人的因素」的簡單化處理,而「人的因素」是不可能被完全抹殺的。只要人還是人,就一定有天然的人文屬性。人類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都是天然的。人也一定會有情緒、有對外在環境的感受。你前面不就提到過初秋的天氣對自己的影響嘛。哪怕身處太空,人這種感性的一面也不會消失,甚至會變得更敏銳,更強烈。要知道,《星際穿越》裡,馬修默念的是「不要溫柔地走入那良夜」,而不是一組方程式啊。

Y:用我們今天的一個流行詞來表達,在劉的設定裡,除了領導以外的絕大多數人都只是一個「工具人」,沒有七情六慾,沒有個人訴求,都像機器一樣地執行著上級的指令,完成自己的任務。

這個讓我想起來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說過的一句著名的話:「我只需要一雙手,卻不得不雇傭一個人。」放在小說的設定里,領導可能會說:「我只需要一個像計算機一樣的大腦,卻不得不關注一顆心。」

G:哈哈,是的。你有沒有意識到,在什麼樣的社會裡,會只需要純技術性的人才,而不需要他們表現出人文素養?

Y:真的要說嗎?極quan政府。他們認為自己真理在握、認為世界有且只有一種活著的標準和意義。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工具人,不要反思,不要反抗,彼此也不要有任何聯結。

G: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很容易在歷史上找出太多這樣的例子。蒙古征服亞歐大陸每每屠城,但工匠是要留下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有的書都要燒,但是「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有「現實的實用性」的書和人,還是可以留下的。

Y:我突然想起來「博雅教育」裡很多的內容就是人文屬性的。Liberal arts本意就指的是一個自由人理應掌握的知識和素養。

G:是的,所以德魯克把「博雅教育」稱為「自由的技藝」。剝奪了教育中人文的部分,就是在剝奪一個人獲得自由的權利。

Y:如此說來,在劉的設定裡,即便人類社會真的從重大危機中幸存下來了,那麼這個社會也是僵化的、封閉的、極權的,必然會走向崩潰。假「保存人類文明」之名而進行的一切,到頭來只是讓人類的文明一點點喪失。

G:沒錯。其實在劉的設定裡,人類社會能不能真的幸存下來都很難說。你記得前面我們說過「現實的實用性」和「超越現實的實用性」的區別。那個區別還是表面上的。

更深層次的區別在於,所謂「現實的實用性」指的是能夠解決純粹技術層面的問題,這類問題屬於簡單的問題(一個simple problem),可以用簡單的、標準化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更換輪胎,不管是誰來換輪胎,不管是在哪個地方換,動作都不會有本質的差異。

哪怕是一些看起來很複雜的問題(complicated problem),其實也可以被拆解成一個一個的簡單問題去解決,這些問題只不過是簡單問題的組合,比如修理鐘錶,甚至是發射火箭上天。

與此相對應的是,「超越現實的實用性」指的是去解決那些錯綜複雜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涉及到社會、文化、倫理、價值判斷、人類情感等因素,並且這些因素還彼此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系統。

對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一個complex question),解決方案不可能是簡單的、標準化的,而是會因為不同人的經歷、不同的底層價值觀、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思維模式,而有不同的回應方式。應對人類重大危機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而只有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才能真正回應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

Y:我再補充一個。能夠參與解決錯綜複雜問題的人一定都是知識工作者。從組織和管理的角度,用金字塔式的科層制和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方式,是不可能把一群知識工作者有效地組織起來共同解決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的。新的組織協同的方式,一定與人文素養有關係。

G:太對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想象朝鮮這樣的國家能出現什麼顛覆性創新。歸根結底,我們難以想像,沒有藝術滋養的心靈如何被激勵;沒有批判性思考的頭腦如何創新;沒有哲學修養的對話如何促進智識的提高;乃至,沒有人性的人類還有何存在的意義?

Y:回到我們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人類應該如何發展,來應對未來不確定的重大危機?」現在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人類應該在教育中同時重視科學和人文,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的發展,才有可能應對未來不確定的重大危機。

G:科學和人文原本就是人類感知和理解世界所必需方式,不應該被割裂。英國哲學家喬納森·沃爾夫說過一句通俗而精辟的話:「醫藥使我們活得更久;科學進步節省我們的時間;而人文和藝術讓這個世界值得我們去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活得更久。」

Y:你提到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我也聽過一句精辟的表述,是一位美國的女宇航員在TED演講里說的:「Science is the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while art is the individual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al experience.」原文語言非常對稱,我就不翻譯了。

G:哈哈,我們的對話現在進入名人名言環節了嗎?

Y:哈哈,因為人家確實說得精辟嘛。

G:好啦,不早了,天都黑了,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吧。

Y:好的。下次我們聊些什麼呢?

G:你前面提到了「知識工作者」,這是德魯克最早提出的一個概念,也是他的整個思想體系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要不我們下次聊聊這個話題?

Y:好嘞!明兒見~

G:明兒見~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