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旨在探究自我認知、集體智慧和教育創新,為創變者 (Change maker)和組織提供解決問題與學習成長的支持生態系統,以推動社會系統性的進化與變革。透過文章分享目前最前沿的資訊及第一手經驗反思,帶給閱聽者實踐上的啟發。

Follow publication

Aha|顧遠:那個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為什麼一定要知道劉翔是誰?

Photo credit: @jwwhitt

本文授權轉載於Aha社會創新學院,繁中整理授權於翻滾海貍

在一次教育創業的路演(Roadshow,指在公共場所進行演說向他人推介產品)上,一個創業團隊是這樣開場的:「我們那裡的教育相當落後。我們去當地的小學裡跟五年級的學生交流,發現他們連毛澤東是誰、二戰是什麼都不知道,而城裡的同齡孩子早就知道這些了。」當時另一個教育創業團隊坐在我旁邊,他們對我說:「我們那裡也是這樣,資訊太閉塞了。而且更糟糕的是,我們那裡的孩子真的不肯動腦子,一點都不愛獨立思考。」

這讓我想起了2008年我看過的一部紀錄片。我已經忘記那部片子的主題是什麼,但是其中有一段鏡頭我卻記憶猶新:在一個雲南的村寨,一個當地的孩子蹲在山路邊低頭玩石子,一個志願者蹲在他旁邊問那個孩子:「你知道奧運會嗎?」 孩子搖搖頭,繼續低著頭玩石子。志願者又問:「那你知道劉翔嗎?」 孩子把身子扭到一邊,頭更低了,還是玩著石子。志願者仰頭面向攝影機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我記得當時自己身上湧起了好一陣尷尬,心裡只有一個問題:那個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為什麼一定要知道劉翔是誰?

(備註:劉翔,亞洲田徑史上第一個集奧運會冠軍、室內室外世錦賽冠軍、國際田聯大獎賽總決賽冠軍運動員。不用懷疑,這條資料也是小編搜尋才知道的)

Photo credit: @sbk202

有人可能會說,奧運會是舉國盛事,劉翔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應該知道。可是你覺得這樣的宏大敘事對孩子們會有吸引力嗎?接著有人可能會說,就算沒吸引力,但是這些內容考試肯定是要考的,知道了沒壞處。可是既然沒有吸引力,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指責孩子們不認真學習呢?或者更釜底抽薪地問一句:

如果一個內容對學習者既沒有用,又沒有興趣,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學呢?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發了學習者的興趣,他們就能更持久、更專注、更主動地學習,因而知識技能就會掌握地更好,應用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會更強,於是學習者就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因而對學習就會更加有興趣 ⋯⋯這是一個正向的迴圈過程。能夠引發學習者興趣的學習內容,一定是與他們的生活和未來有關的、有用的知識、技能、思想,有助於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2008年那年想必各地下鄉普及奧運知識的各類志願團隊特別多。我見過一支團隊是這麼做的:他們給孩子們播放了奧運宣傳片,然後展示了列印出來的一些中國優秀運動員的照片,並一一做了介紹。接下來,他們組織孩子們做起了遊戲。一組孩子模擬某一項運動,另一組的孩子大聲說出一個參加這項運動比賽的中國運動員的名字。答對最多的那個組還有獎品。現場很熱鬧,孩子們喊得很大聲,拿到獎品的時候也顯得很開心。

嗯~~這種方式看起來是不是很有趣?但是,問題還是那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孩子們一定要知道奧運會,一定要知道劉翔是誰呢?

從本質而言,這樣看似有趣的方式就像是一層糖衣,裡面包裹著的是對學習者毫無用處,甚至厭惡的學習內容。

Photo credit: @dead____artist

上課很無聊是嗎?老師們努力講段子,每15分鐘來一次小遊戲。思道修課(備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課」的簡稱)一直聽老師講大道理你不喜歡是吧,那就組織活潑熱烈的討論會,論「我們是怎樣,中國就會怎樣」。革命史背不下來是吧,那就配插圖配視頻,讓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現身說法,幫你梳理那段複雜坎坷的歷程。數學很難學是不是,那就在平板電腦上開發一款遊戲,讓你在闖關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記住了公式,答對了題目還有獎呢!

Photo credit: @erikasayssmile

哈佛大學的珀金斯教授在其著作《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中舉過一個更有意思,也更具反思價值的例子。作者講到他看到過一個老師組織學生用跳舞的方式來學習細胞的「有絲分裂」。學生從教材裡寫的有絲分裂的各個步驟中提取線索,自己來編舞,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枯燥的、教條式的生物知識。這看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實踐創新。但是作者指出,這種方式的確有助於學生記憶和理解有絲分裂這個知識點,但卻沒有回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學習有絲分裂和學生的生活和未來到底有什麼聯繫?我替作者再追問一句:假設有絲分裂的知識真的對學生有意義,那麼這個活動除了有助於學生記憶這個知識點,是怎樣幫助他們應用到真實的生活和可能的未來中去的呢?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都聽過、見過,甚至參與過類似的教學實踐,並為之叫好,僅僅是因為它在形式上更新穎,能引發學習者(和我們自己)的興趣 — — 甚至都不一定是興趣,而是一時的樂趣 — — 而忽略了它在教學目標上是否有所突破,是否為學習者帶去了實際的益處。

一些教育創業團隊出現的問題正在於此。他們希望借助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技術去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他們設計了精巧的教具、精美的課件、生動有趣的課程,在帶給孩子們歡樂和視野的同時,卻並沒有在深層次上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動機,提升他們將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這些團隊原本有機會去從事真正的教育,卻有意無意地做起了包裹糖衣的粉飾性教育。

2006年我和同事去藏區三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德格做教育調查。當地的輟學現象非常嚴重,以至於每年開學的時候為了應對上級檢查,全縣各級官員都有一個共同的工作任務:動員適齡兒童入學,俗稱「抓生」。在對縣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員進行訪談時,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當地的教育現狀,漢族教育官員認為原因是:「藏族人就是不愛學習,目光短淺狹隘,國家那麼好的政策,上學不要錢,人家內地還有那麼多好心人捐了這麼些個書啊本子啊,多大的支持,就是不好好學」。但是藏族教育官員給了我們完全不同的視角,一言以蔽之,「學出來了也沒用」。

Photo credit: @louishansel

當我們上山去實地走訪了幾所學校後,果然看到了大量的內地捐贈圖書堆放在屋子裡,很多連拆都沒拆過。我隨手翻開一本,立刻就明白了為什麼。所有的書都只有漢文,開篇第一課介紹的是天安門廣場,第二課講的是交通規則。何謂權力對教育的壟斷,何謂教育是對國民的一種規訓,何謂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霸權,都在這些「知識」和「愛心」裡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是不熱愛學習的?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他們一定要知道世界冠軍劉翔,而不是作為藏族文化中心的家鄉呢?

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沒有人是不愛學習,不愛思考,沒有好奇心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不斷反思和檢視:學習的內容和學習者的真實生活有什麼關係?和他們要應對的問題和未來有什麼聯結?在學習環境中我們可以提供怎樣的支援,去激發孩子們學習的內在動力,幫助他們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障礙,發現和發展他們的優勢與特長?

對於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確的問題不是 「孩子們為什麼不熱愛學習」,更不是 「他們這樣還能熱愛學習嗎?」

而是 「孩子們為什麼要學習?」

以及 「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們愛上學習?」

——彩蛋 — —

社會化學習的成果應該體現在:幫助學習者們理解和實踐

Aha社會創新學院

Aha,創新催生公民 教育通向自由

我們的公號文章皆為原創,探討 「社會創新、教育創業、社會投資」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呈現Aha在這些領域內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對行業發展的前瞻。希望讀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實踐上的啟發,並享受閱讀和分享時帶來的快樂。

微博:新浪@Aha社會創新學院
微信:AhaSchool
聯繫郵箱:info@ahaschool.cn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東西和轉載好文跟大家分享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Published in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旨在探究自我認知、集體智慧和教育創新,為創變者 (Change maker)和組織提供解決問題與學習成長的支持生態系統,以推動社會系統性的進化與變革。透過文章分享目前最前沿的資訊及第一手經驗反思,帶給閱聽者實踐上的啟發。

栗子南瓜
栗子南瓜

Written by 栗子南瓜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