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周賢:教育者要設計出好的學習,需要掌握三個「3」

幫助學習者明瞭自己為何學習,並幫助他們學會學習,成為一個複雜而真實的人,能夠回應複雜而真實的世界

--

本文授權轉載自群島大學

轉眼,群島大學的「教育3.0教學設計.綠野營」即將在這個9月迎來第九期。

熟悉群島的學友們都知道,每一期的學習內容、方式、節奏等等都會有所不同 — — 因為每一期同學們的背景、特質、興趣、基礎……都不同。同時,四天四夜「綠野營」的核心學習議題從沒有變過, 「好的學習,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 ,或者進一步來說 — —

「我們作為教育者,該如何讓好的學習發生?」

先說說怎樣的一場學習,可以被稱為好的學習?

美國教育學家卡爾.羅傑斯在《自由學習》一書中給了簡明的答案:

一看捲入程度,是不是頭腦、身體、心理都願意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看主動投入,學習的主題、進度都由自己挑選,所以對學習的渴望也愈發濃厚;

三看滲透,學習是不是給人帶來了全方面(全人)的發展;

四看自我評價,孩子們有沒有自我評價的機會,而不是什麼都由大人說了算。

我的同事顧遠寫過這樣的一段話,也非常清晰明瞭:「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於怎樣的教育理念、採用怎樣的教學形式、使用怎樣的教育產品,都必須做到兩點:幫助學習者明瞭自己為什麼學習,並幫助他們學會學習。

那麼,「我們作為教育者,該如何讓這樣的好的學習發生呢?」 我想和大家談一談三個「3」。也是每次在群島綠野營裡各位學友們的探討主題和共學內容。

如何讓好的教育發生?先來談談三個「3」

先來談談第一個「3」,和教育範式有關:

從教育1.0到教育3.0的進化

數年來,群島大學的學友們一起推動著教育朝向3.0的方向進化。 在這個教育進化的過程中,屬於「教育1.0」的底層範式是必然也必須要打破的。

教育1.0的教育範式下,學習者就像被動的資訊接收器,而教師則是全知全能的輸出者。其中暗含的邏輯包括「教育等於學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傳遞學科知識」、「教育唯一正確的方式是作為知識權威的教師的灌輸,以及學生大量的反復訓練」、「教育唯一正確的評價方式是標準化的考試」。

教育2.0則是當下很多教學改革和教育創新採用的形態,比如PBL、探究式學習、STEAM教育模式等。這個時期鼓勵學習者之間進行溝通、聯結、合作、探究知識的結構,教師則像個交響樂團的指揮。

到了教育3.0,教師更像一個學習社群裡的導遊、導師或協作者,學習者自己就是學習網絡的連接者、學習內容的創造者、學習體系的建構者,整個學習社區呈現出網狀的結構。

在教育3.0的學習狀態下,每個學習者都有權利和能力在社群中創造自己獨特的學習體系和學習節拍;同時,又通過自己的智能和產出,豐富和擴展了社群本身。

這樣的教育圖景很美好,理解起來卻並不容易,去踐行就更難了。特別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原子化」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真義就會更有挑戰。

比如,什麼叫做創造自己的學習節拍?(我們所有的學習流程都是被規定好了的)

比如,要怎樣讓自己的智能豐富社群本身?(我們在傳統的學校里,都是在一起「各自學習」,從來沒有機會去創造一個共同的、缺你不可的學習體驗)

比如,什麼叫做學習者作為聯結者和構建者?(我們在傳統教育中,和誰學、學什麼可都是被老師安排好的啊)

我們身為教育者,在自己的學習生涯裡,恐怕都很少有機會,去接觸、感受、體驗、構建一個能夠支持自己持續學習的能力系統;更不用說為學習者去設計了。由此,無論我們在理念層面上多麼地認同教育3.0,但是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嘗試的時候,卻經常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再來談談第二個「3」,和學習理念有關:

社會化學習理念的3條基本宗旨

要抵達教育3.0圖景的核心理念就是 「社會化學習」 。無論一場學習設計的主題、形式、內容… 如何變換,有三條符合社會化學習理念的宗旨始終貫徹始終:

「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 ,這三句話很多教育創變者都耳熟能詳,它們看似一個平行結構,而又有著內在的邏輯關係。

「學習在窗外」 是一種權利:學習者理應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進行學習。如果學習者沒有這種權利,那麼後面兩句話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他人即老師」 是一種能力:學習者並不缺乏可以學習的對象,學習者缺乏的是從不同對象那裡學習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其他兩者就很難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潛力。

「 世界是教材」 是一種動力:學習者們有了「學習在窗外」 的權利,同時又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實踐和提高「他人即老師」 的能力,那麼他們就會自行拉取 (pull)大千世界里的每一個元素和材料,而不是被動的被推(push)著去完成學習的目標。

這三句話裡,對「他人即老師」 這一句很多人經常是有誤解的。教育者往往以為它指的是要從學校之外給學生們尋找導師,而它的實際意思卻是幫助學習者掌握從更多的「他人」那裡學習的能力。

掌握了這種能力,學習者才有可能成為一名自主學習者和終身學習者。在一個學習共同體里(無論是一個班級、一個學習社群,還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如果每個人都具備這種「他人即老師」都能力,並有機會不斷運用和發展這種能力,那麼這個學習共同體就會有持續的生命力,是具有智能的,是一個「智慧房間」。

然而,「他人即老師」 恰恰也是社會化學習中最難的部分。

由此,我們進一步談到第三個「3」,和教學設計方法有關:

群島敏捷設計法的3根設計支柱

敏捷設計,是群島正在研發和推動實踐的、回應教育3.0新範式、實現社會化學習的「設計方法論」。敏捷設計最核心的3根設計支柱是:

前面我們談到, 「他人即老師」 恰恰是社會化學習中最難的部分。為什麼?因為我們所指的「他人」 並不僅僅是指所謂的外部導師;而是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

什麼是 「他人」 ?

「他人」,並不僅僅是成人。其實,身邊的同學就是最好的他人。「他人」,並不僅僅是大咖,不僅僅是那些需要我們高高仰慕,已經被貼上傳統成功標籤的那些人。只要是和自己學習場景和興趣有關的個體,都可以成為他人。關鍵在於,學習者們是否能夠自主去捕捉和鑒別;而不是等著有人替自己安排好。

「他人即老師」,也並不僅僅只有到了課堂上,才有老師這個角色。既然學習無處不在,到處都是教材,那麼有很多人都可以在某個場景裡,為學習者提供最匹配的學習指導。關鍵在於,學習者自身是否有很好的溝通表達和問題提煉能力;而不是期待別人都為自己服務好,把一切都整理好,「餵」 到自己的頭腦裡。

「他人」,其實還是另一個自己。我們的教育裡缺乏對於 「自我反思,自我覺察,自我內觀」 的演練和學習。往往要到了成年以後,才越來越覺得內省的重要;但是也會缺乏相應的能力。我們難以和自我相處,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更不知道如何幫助自己成長。從少兒到青春期,到畢業到工作到家庭… 在日復一日的糾結人生中,最難放過的,「往往是另一個自己」。

「他人」,更是一個對於 「由人構成的複雜社會」 的整體認知。在自己的家族中找到無數的他人,在一個專業的領域中找到無數的他人,在一段國家的歷史中找到無數的他人,在各種塵封的記錄和互相矛盾的表述中找到無數的他人,在默默無名的逝者中找到無數的他人,在一個時代大潮中找到無數的他人。

這樣的「他人即老師」,才是一個人終身都可以進行的實踐;而與此相匹配的能力,才是一個人終身都可以練習的能力。如此,才能幫助學習者們去真正感受教育3.0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那麼,如何幫助學習者在自身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他人」的「在場」 ?如何幫助學習者理解和構建與他人的交互關係?如何幫助學習者主動成為其他人的「老師」 ? … 都是一場好的學習設計所要考慮到的要素。

正是基於這樣的視角,「關係優先」成為群島敏捷設計中的三根支柱之一。

什麼是「敏捷向前」呢?

在我的一篇文章 《從懸崖到漣漪:面向未來的教育該怎麼教?》裡談過:

傳統的教育和工作方式都是Push,意即「被推著走」 。

被推著走的時候,人們找不到自己的熱情所在,被動等待著其他人的安排,言聽計從。不論是學習還是就業,都按既有環境的設置按步就班地生活,無法察覺自己的特長和潛能。不敢嘗試一些新的機會,沒有能力獲取資源,不擅長與他人合作,更不用說主動的設定和達成目標。甚至會產生這樣一種情況,資源「被」配得越多,興趣反而越弱,自主行為更少…

而在新的資訊時代裡,由於科技基礎設施逐漸完備,降低了人們接入和參與外部世界的門檻,新設備提高了個人的能力;知識不再是一個個的倉庫,要先存滿了才能用;而是變成了河流,快速的在不同地區、產業、人群中流動;所以,那些主動站在河流裡,自己動手去拉(Pull)有用資訊息並有效使用的人和組織,才能真正的獲得成長,取得優勢。

被推著走(Push)是被動的,自己主動去拉(Pull)才是主動的過程。

教學設計也是一樣。

在 1.0和2.0教育範式下的教學設計裡,談到「好的標準」,往往會強調學習環境和條件盡量完備齊善,老師須事先做好充分準備,設置精細的學習目標和課程內容;在過程中呢,老師要積極干預,根據精心設計的節奏,「一步步攙扶著孩子往前走」,並帶領學習者走向預設的終點和方向;最後,根據老師預先設定的目標和標準,來判斷學習的完成程度。

這樣的學習設計也可以叫做 「以學習者為中心」,但是行動主體仍然是老師。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學習者的心態、感受,還是動作,依然是「被推著走」。

而在3.0 的教育場景中,老師的動作核心是「敏捷的激發漣漪」,同樣「以學習者為中心」 — — 是從學習者視角出發,變 「被別人推」 為「自己主動去拉動」。我們的設計思考起點不應該是 「我怎麼把這些知識教得更好,上得更好、推得更好」,而是

「該如何讓學生們主動去拉動知識,拉得更有效、拉得更開心?」

「該如何讓學生激起第一圈漣漪,接著在此基礎上主動的再激發新的一圈漣漪,持久回蕩…」

我們作為教育者,作為老師,可以通過敏捷的學習設計方法去

— — 持續不斷的提供機會,讓學習者自己去發現自己需要什麼;

— — 然後提供一個情境,讓學習者在過程中:

充分體驗 「自己是在如何思考/學習的」

自由選擇 「自己將如何進行思考/學習的」

獨立思考 「自己是如何進行著思考/學習」

不斷迭代 「自己獨有的學習特色和學習模式」

— — 從而,隨著不斷的練習,學習者自己能夠成為自己的老師,自己為自己墊磚:將上一輪的思考內容和思考方式,作為一塊磚頭,去促進下一次的自主探索。

這就是「敏捷向前」。

簡單來說,

教育1.0的老師, 只提供一種學習選擇;

教育2.0的老師,事先精心準備了10個完備的選擇,讓學生去選擇其一;

而在教育3.0裡,老師支持學習者自己在真實世界裡去建立自己的選擇,並慢慢構建自主選擇的能力、邊界、思考模式,學會自由學習、學會自我構建,成為一個複雜而真實的人,並能夠回應複雜而真實的世界 — — 去建立和鍛鍊自己「理解複雜」的能力。

在綠野營共學三個「3」,成為好的學習設計者

那麼,如何成為這樣的教育3.0範式下的學習設計者呢?我們在「綠野營」裡就將初步體驗,深度共學三個「3」。

熟悉群島「黑話」 的夥伴們都知道,教育3.0裡有一個重要的隱喻 — — 「黃磚路」(Yellow Brick Road) ,出自一部著名的動畫片《綠野仙蹤》,講述了女主角多蘿茜與朋友們的故事。他們共同探索和追尋,在旅程中體驗各種意外和張力,並在其中找到智慧、勇氣、情感和自我。

故事裡,每當女主角多蘿茜按照自己的想法踏出前行的一步時,就會有一塊閃閃發光的黃磚出現在腳下,幫助她走得更穩更好。當黃磚越來越多,就湧現了一條自由的學習之路,朝向成長的北極星而去。

在群島,我們用「黃磚路」來隱喻教育者將為每一個學習者自由湧現的學習需求適時地給予最合適的支持,幫助他們去往自己想去的成長方向,而「墊磚(Add On)」這個詞,也成為教育3.0的核心動作之一

綠野營的名字,也同樣來源於這部動畫片。

綠野營,是一個教育3.0 的教學設計營。(你可能已經猜到了,「綠野營」之後如果還想要更深入地進階學習,自然就是「仙蹤營」了。)

愛因斯坦有一句話叫做:學習就是去體驗,除此之外的僅僅是資訊。「Learning is experience. Everything else is just information.」 同樣,杜威也曾經說過:體驗並不是學習,通過對體驗進行反思才是學習。「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是的,在任何一段群島學習旅程中,每個人必然各有各的體驗,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是自己學習的主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遵循自己的北極星;我們將展開一段自己的體驗和反思之旅,並在其中收穫到獨特的成長。就像在《綠野仙蹤》這場探索的旅程中,並不僅僅只有主角多蘿茜在體驗著成長之路;她的小夥伴 — 獅子、稻草人、鐵皮人都有著自己的成長目標 。

我們還將一起探索、交流、分享彼此的「三個3學習體驗」,建立與他人的關係,成為他人的老師,一起形成群島所說的「智慧房間」 。由此一步步地成為一個3.0範式的教育者,一位社會化學習的設計者。

歡迎你的到來。我在這片綠野上等你。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