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周賢:「魔力塊」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習得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3.0的「魔力塊」 有什麼用?為何是教育3.0體系重要的元模塊之一?

本文授權轉載自群島大學

熟悉群島的小夥伴都知道,在每一次教育3.0 的學習過程裡,經常會出現一個高頻詞 「魔力塊 (Magic Brick)」 ;我們會聽到學友們冒出一句又一句:「我要發起XX魔力塊;我要做XX魔力塊的魔主;我要參加XX人的魔力塊… …」 — —

什麼是教育3.0 的「魔力塊」 ?

魔力塊是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習得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簡而言之,魔力塊就是:

  1. 一個人可以發起任何自己感興趣的學習主題,
  2. 誠摯的邀請同樣對此感興趣的夥伴參加,
  3. 共同走完一個階段性學習旅程,
  4. 過程中一起復盤、分享彼此收穫的全過程。

一個魔力塊的學習內容是自由的,學習時長是自由的(有可能快閃式的半個小時;也有可能長達半年…),學習方式是自由的,學習評估也是自由的..…… 自然,發起這個魔力塊的主理人就是 「魔主」 啦。

可能有些教育者會好奇,這不就是讓學生自己發起個小活動嗎?在課堂上有時間就做一做,沒時間就不做;和好的教學設計有什麼關係?

年輕的藝術家葛宇路曾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設計培訓老師,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我對當年藝術班裡有個女孩的印象特深,她拍桌子質疑老師說:「你為什麼不教我們PS(一種修圖工具)?是不是不會?不要再講這些亂七八糟的藝術欣賞,你都講了半個小時了。」

老師問她為什麼要學PS,她回答說要開淘寶店,就要學這些技能,其他的不用管。

女孩的這種觀念或許是目標過於清晰導致的。目標清晰或者過程明確本身不是一件壞事;然而,當遇上一種新的可能性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拒絕。所以我到現在為止,也蠻警惕這種過於清晰的目標帶來的一種對可能性的下意識拒絕。

藝術精彩的地方,或許並不完全在於結果和過程是否如預期般的發生;反而可能是去根據現場的規則與回應不斷調整,去對作品進行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嘗試。任何的不確定或者新的張力,也可能讓作品變得更精彩。」

如果把葛宇路描述中的「藝術」 換成「教育」 兩個字,本質是一樣的 — — 因為,教育和藝術一樣,都應該是一場 「關於人的設計」 。

人是多元的,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情和喜好;人是動態的,會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從而人又是複雜的,並總是嘗試著在一個真實的世界里去迎接複雜,理解複雜。哪怕是一個嬰兒、一個小朋友,其學習過程和成長過程,亦是如此。

一場教育3.0的學習過程,是生發的、流動的、帶有不確定的… 即有堅定核心,又有留白和湧現、好奇不斷、情感自然、人們逐步進入,並在其中自在的散步、從容的探索……

而承載這些留白和湧現的設計元模塊之一,就是學習者可以自由發起、共創共學、認真迭代的「魔力塊」。

為什麼魔力塊如此重要呢?

我在18年寫過一篇關於群島大會的文章裡,和大家談到教育3.0的應用理念之一或者原則之一就是「自由湧現」和「意外之得」。

英國作家詩人塞繆爾.約翰遜在關於城市的論述中說到:「若大量的人自由聚集在一個集中的區域,就能發生一場空前的知識大爆炸」 — — 因為這樣的聚集,將催生一種被稱為「意外之得」 (Serendipity)的偶發性學習形式。人們會進行主題交談,會分享彼此感受,會互相問答,會有一種衝動 — — 想和其他人探討點什麼創造點什麼感受點什麼的衝動。

Serendipity這個詞語其實是一個杜撰詞,緣起於斯里蘭卡的古稱:Serendip (錫蘭)。有一個神話故事講述的就是三個波斯王子去錫蘭島探險,在路上他們總能因為意外或者聰明才智,發現一些事先並沒有刻意尋找的,然而卻有價值或者有意思的事物。”Serendipity” 指的就是「意外發現珍寶、幸運的發現、驚喜」等含義。

— — 怎麼讓 Serendipity 發生呢?魔力塊就是一個載體,而每個魔力塊疊加起來,構成了我們成長的「黃磚路」(點擊見另外一個教育3.0元模塊:黃磚路的介紹)。

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起魔力塊就是一個主動使 Serendipity 發生的過程,看看各種意外之得將如何促發彼此的成長和愉悅。

(群島線下營時,大家正在發起&報名不同魔力塊)

然而,發起一個魔力塊並沒有那麼的容易 — — 可能說不清楚到底要幹嘛,可能發出來之後會害怕沒人參與,可能剛做就沒了興趣,也可能最後潦草了事自己都無法面對……

我們從小就沒有「自主學習」的體驗,沒有被給予過這樣的空間,更談不上去不斷練習 「自己如何能夠促進自己的學習,如何主動做點什麼促進社群的成長,如何能夠讓自己和參與者都感受到那份意外之得…..」 的綜合能力。在二十多年的所謂「標準學習生涯」裡,從方向到內容到方式到評估…… 所有與學習有關的事情都是被安排被規定甚至被規訓的。

及至長大,哪怕已經成年,很多人都較難在一個社會中,或者在人群裡自主自信的去發起點什麼;人生過半,或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們很想做一個終身學習者,然而還是會習慣於等著被安排,滿足於隨大流就好,或者偶爾有機會自己探索一些什麼的時候,又總擔心出錯丟臉……

同樣,作為一個教育者,去支持這樣的「自主學習」發生,讓更多的魔力塊在自己的教育場景中有效的湧現,也不容易。偶發性學習形式並不意味著 「隨意發生,溜西瓜皮」,更不是 「老師不用做任何底層設計,只要讓學生想乾嘛就乾嘛,學習自然就發生了」 — —

一些教育者既不想做死板的傳統設計,但又吃不准該如何設計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於是把 「不做準備,過程無為,結果無謂」 美其名為 「支持學生自由學習」。

其實,真正有效的偶發性學習的背後,還要加上與之匹配的系統性星河、敏捷、墊磚、最小全局認知等元概念,才能回應教育3.0的觀念體系,並成為動態支持的教學指引。

(在群島,孩子也可以主動發起魔力塊)

前幾天看到武漢知名作家李修文的一段訪談,他談到 「一個人終身的功課,就是捍衛自己的天賦」,我特別認同這個理念 — — 其實,這也是「魔力塊」 這個概念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魔力:「讓每個孩子從小就學會 「保護自己的樂趣,捍衛自己的天賦」 」 — —

我自己知道我感興趣的是什麼,我還嘗試著去探索它,我願意邀請小夥伴和我一起去面對更大的世界;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我都會用更豐富的視角來看待這個過程;我還在其中發現了下一段學習旅程可以開啟的機會,我隱約的感知到了自己的特質和天賦,似乎知道了成長方向可以是什麼樣…

同時,發起一個魔力塊又沒有那麼的難 — — 回到作家李修文的另外一段話,他說:在過去傳統的劇團裡頭,所有劇團的牆壁上都要掛一句話,叫「拳打腳踢先上台」 — — 魔力塊也是一樣。

一個符合教育3.0理念的教學設計,應該能夠鼓勵學習者們在過程中敢於嘗試魔力塊,並幫助學習者去不斷提升「成為魔主」 的能力 — 由此,又進一步促進了一個教育3.0 應有的學習環境。

親愛的教育者,你準備好了嗎?這個月你將為自己的學習發起一個什麼樣的魔力塊?你又將如何支持你的學習者發起第一個魔力塊?

好,讓我們一起唱這首《魔力塊之歌》吧 — —

我是一個魔主,

我有一條自己的學習之路,

我將勇於揮灑自己的天賦;

我還會邀請更多的夥伴加入;

讓我們一起施展魔力,

讓這個世界更加神奇。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