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是被引入佛教的道家功法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Published in
19 min readDec 4, 2019
Photo by Sayan Nath on Unsplash

中國人,沒人沒聽過《易筋經》的大名,還很多人在練著、幻想著。但若考察起來,就只能苦笑。

且不說令狐沖、游坦之、方證大師之類玄妙的。單就養生方面看 — —有次某體協領導告訴我,現在要提倡傳統文化了,八段錦不就出於《易筋經》嗎?現在已將八段錦製成教學視頻,準備推廣下去,如當年推廣太極拳這樣,效果一定非常可觀。我大吃一驚,心想太極拳已經被推廣完了,再推廣八段錦還了得?忙求其視頻一觀。一觀果然又大驚,問:只是擺架勢,沒呼吸,那不是跟外國體操一樣嗎?

諸如此類關於《易筋經》的誤解太多了,底下先正本清源,就其來歷與性質說一說,其他且俟來日。

一、易筋經的流傳與誤解

《易筋》《洗髓》二經,武學界仰若泰山北斗,傳習者多,影響至為可觀。但傳習誦法者,或不知其來歷,或不明其功法之底蘊,更多不能審其於武術史思想史之意義。

以一九二九年張慶霖所著《練氣行功秘訣內外篇》考之。其書金一明序,謂其為少林衣缽,推崇曰:「練易筋者,不能比其神;練洗髓者,不能知其妙」。

作者張慶霖本人亦於內篇第十一章〈氣功歌訣秘抄〉,亦即全書結尾處,抄錄〈內運火候篇〉〈無始鍾氣篇〉〈四大假合篇〉〈凡聖同歸篇〉〈物我一致篇〉〈六六還原篇〉,然後說:「本歌訣已極氣功之能事,酣暢淋漓,毫無所諱。其法與《易筋》《洗髓》兩篇大同小異。至其道,則又高出《洗》《易》萬萬也。是均在有緣學者熟爛於胸中揣摩之矣」。又說:「易筋經《洗髓》訣,蔣竹莊家藏刻本中有,但不及涵芬樓手抄秘籍錄中之詳而雅。至本訣則為秘抄,從未見刊行過」。

其實這六篇歌訣,第一篇即在《易筋經》中;其餘五篇,則為《洗髓經》之文字。張氏謂其「從未刊行過」,又自夸其法高出兩經萬萬,真乃天大之笑話。

蔣竹莊家藏本,便錄有此數篇歌訣全文,張氏蓋根本未曾寓目。涵芬樓秘籍抄本,則確實較蔣藏本篇「詳」,但所多出來的,乃是〈退火法〉及〈服藥十錦丸〉〈五生丸法〉〈五成丸法〉〈十全丸法〉〈便方〉〈平起服法〉〈平起洗法〉等藥方,又何嘗「詳而雅」?

此即可見張氏大言欺人,非於《易筋》《洗髓》兩書毫無所悉,即是陰竊其說,復自誇能勝於二經,以驚俗耳、以駭俗目。

此書有段祺瑞、金一明序。段氏非此道中人,或不嫻仙佛武術之事;金一明卻是武術大行家,曾著《中國技擊精華》《武當拳術》《武當三十二勢長拳》《練功秘訣》等書,乃竟隨聲附和,不知張氏此書不僅所抄錄者即為兩經之歌訣,其所述功法亦衍兩經之緒,誠可怪嘆!

又,宣統三年梁士賢輯刊《全圖易筋經》,僅錄第一套十二式、第二套五式、第三套五式,共二十二式。附青萊真人八段錦坐功圖八式、陳摶功圖二式。則是只以八段錦視《易筋經》,可謂管中窺豹,未見全貌。

台灣佛道大行家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則說二經「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洗髓之於禪定,尤為重要,由此而入,方是坦途」。

殊不知依二經之意,易筋洗髓均須運用禪定工夫。故非二者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乃禪定為其入門之坦途。蕭氏恰好說倒了。

蕭氏此刊,又自認其《洗髓經》系乾隆間排印本,且謂「經前並有慧可序;後有跋,係月庵超昱緒欣據內典翻譯。全部《易筋經》亦係據原本天竺文翻譯」。

凡此,亦均為誤說。兩經皆無梵文本,亦不在《大藏經》內。慧可序、月庵跋,也均為偽託。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廿五曾考證謂:慧可序云:「初至陝西敦煌」,後魏時敦煌焉有陝西之稱?《易筋經》乾隆間只有抄本,《洗髓經》時代更晚,是依附《易筋經》而造者,幻中出幻,乾隆間豈能遂有刻本?

故此亦皆大言欺人而不識刊印之源流者也。書中又附所謂「易筋甩手功真傳」,云出道教《青城秘錄》等書。

將此類功法與《易筋經》合刊,固足以供讀者參證,使知《易筋經》與道教養生功法之關聯;然甩手僅為養生之用,與《易筋經》之為武技內壯者功用殊途,恐不宜牽合。至於練易筋功時,「須絕對斷絕房事。……期滿後,亦以少親房幃為上,能行而不漏者亦然」云云,以此懸為厲禁,而實乏根據,經中毫無證案,只是蕭氏虛聲恫嚇以增人信此功法罷了。

蔡雨良另由棲霞山老道處得一兩經合抄本,一九八一年由台灣真善美出版社印出。較蕭刊本多〈推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增廣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易筋洗髓支流匯纂〉〈內外功集成〉。易筋之學,流脈頗可考見,可謂洋洋大觀,裨益學林,不為無功。

但刊印其書,旨在「發揚仙學」,提供給「有志性命雙修者」研究,則誤矣。《易筋經》本來乃是吸收道教導引運氣練丹之說,以發展武勇搏擊之術;此則遽以其言導引運氣練丹,而奉之以為成仙養生秘譜矣,豈不謬哉!

武術界所傳,別有五台山靈空禪師《全圖練軟硬功秘訣大全》一種。凡總論、練軟硬功秘訣、練功印證錄、練功治傷秘方四章。所指軟功,乃硃沙掌一指禪之類;硬功,乃金鐘罩鐵布衫之類。

其法實均由《易筋經》所述搓揉、藥洗、努氣生力、以手插豆之法發展而來。其用藥洗手之藥方亦然。第一章第六節並述〈涵虛禪師練功學技談〉,可知該書所論功法與少林《易筋經》肸向相通,淵源正不可掩。但區分武功為內外兩類,云:「內功主練氣,趺坐習靜,與道家之導引術約略相似。外功主練力」,則是將內外打為兩截,非以內功為筋骨力量之助。又述練外功之法,為「先練皮肉,次則練筋骨。」皮肉筋骨既堅實,更進而練習各部之實力,實力既充,然後更進而練習運行氣力之法。練皮肉,用搓摩之法;練筋骨,用八段錦;練各部氣力,用努氣生力法,兼用石鎖鐵槓等器械之助,均與《易筋經》同,然次序顛倒了。《易筋經》是以氣為主,充氣於內,以壯筋膜血骨,再練皮肉。靈空襌師此法,則有外無內,雖衍《易筋》之緒,而實失其真傳。

也就是說,《易筋》《洗髓》,地位雖高,但誤解既多,或虛飾而增華,或變本而加厲,或源遠而歧,或流別而分,殊難使人明其來歷、知其底蘊,以致亂練一通,也亂說一通。

二、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出過一種《少林拳術精義》,題達摩大師著、玉峰餘問犀繕校。卷首有李靖貞觀二年序、牛皋紹興十二年序二篇。書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作於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的跋文,以及祝文瀾嘉慶十年(一○八五年)的序文。內分上下兩冊,內容也分為兩部分,一是服氣、行功、排打練習圖勢與說明;二是總論、內壯論、膜論、陰陽配合論、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神勇餘功等。

這本《少林拳術精義》,其實就是《易筋經》的翻版。改成這個名稱,適足以看出《易筋經》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認為它就代表了少林拳術之精義。

不過,清朝流傳之《易筋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本子。其一體例如上。另一本載十二圖勢,一般又稱為《易筋經十二勢》,凡有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鬥勢、倒拽九牛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

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正如另一本《易筋經》上記載的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也都是導引勢那樣。

為什麼少林寺的拳法秘籍卻大談導引呢?

《易筋經》篇首雖有李靖之序,但該序乃後人偽作。牛皋之序同樣出於偽造。凌廷堪說:牛序自稱「宏毅將軍湯陰牛皋鶴九甫序」,但牛皋為汝洲魯山人,非湯陰人,亦不字鶴九。宋代更無宏毅將軍、鄂鎮大元帥等官號。序中又云:「徽欽北狩,泥馬渡江」,然而欽宗廟號乃紹興三十一年乃定者,序既自稱作於紹興十二年,焉能預知欽宗廟號?牛皋卒於紹興十七年,卒時欽宗尚在。又,序謂牛皋為將,乃應岳飛之募,亦誤。皋初隸田師中。序中云云,全與史傳不合。

徐震則考證道:牛皋序文中談到宋高宗「泥馬渡江」,斯乃小說家言,並非史實。其序自署紹興十二年作,並藏其書於嵩山石壁中;可是紹興十一年,宋已將河南割給金國了,牛皋又怎麼可能在次年去嵩山藏書呢?

類似的考辨,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亦曾論及,可見清人即已不信其書是唐宋傳下來的。現在因該書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序,故《中國武術百科全書》認為其書即宋衡所撰。

宋衡序文寫於天啟四年,然台灣國家圖書館(舊名中央圖書館)曾藏有述古堂錢遵王抄本《達摩易筋經》,即收有宋衡「後跋」。錢遵王與宋衡年代相仿,又為藏書大家,若該書遲至天啟間始出,遵王不應珍重乃爾,亦不應毫無鑑識能力。故由錢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題為達摩所傳之《易筋經》,出現年代當在此稍前。程宗猷曾說少林本以棍法聞名,明末才努力鑽研拳術。其時代在萬曆年間。因此,《易筋經》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造出來,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書甫出,天啟崇禎間猶未大行,錢遵王、宋衡,應該都是熱心的推介宣揚者。一九六八年台灣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另有順治辛丑海岱遊人張月峰敘記。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復云其所據者,為蔣竹莊家藏明版本刻本。則是明末傳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

不過,明代已有刻本之說是可疑的,蔣竹莊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較於黃宗羲、黃百家對當時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經》仍在剛推廣階段,對天下傳習少林拳者也尚未發生風行草偃、轉移風氣之作用。少林拳藝,當時仍以剛猛、搏攻、跳踉奮躍見長。

可是這種拳風在當時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戰,無論是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或曹秉仁《寧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種以靜制動、內斂的拳術,而且評價在少林拳之上。

這種內家拳術的崛起,事實上是一時風氣,如太極、形意、八卦這類拳術,其後均逐漸由此風氣發展而成。同時大儒顏元亦學運氣術,往往「夜中坐功」,並習雙刀單刀(見《顏習齋先生年譜》)。

面對內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不有所更革。或者說,內家拳之崛起,代表著一種時代新思潮,少林拳也在這一思潮中形成了變革。

內家拳之興起,乃是導引運氣理論與武術的結合。明末清初以前,所有武術著作都沒有練氣的講法。即使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也沒有這類言論。但明末清初以後,練氣,卻成了普遍之觀點與功法。

乾隆間王宗岳(一七六三~一七九五)〈太極拳論〉明言使拳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同時期萇乃周(一七二四~一七八三)《萇氏武技書》也在論拳法時大談〈中氣論〉〈行氣論〉〈養氣論〉,謂練拳者必須「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神與氣合,氣與身合」。一些武術名家,如康熙雍正間的甘鳳池,《清史稿.甘鳳池傳》說甘氏「善導引術」「拳法通內外二家秘奧」;乾隆時的唐際之,《清稗類抄.技勇類》說他「能運氣。運氣到處,有硬塊墳起如核桃,刀石不能傷」。

一些民間宗教教派,如乾隆時八卦教張百祿,據《軍機處錄副奏摺》說其教徒「拜張百祿為師,學拳運氣」「學八卦拳,並授運氣口訣」;嘉慶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學習義和拳棒」,並「運氣念咒」;嘉慶八年,離卦教首領張景文教授徒眾,「同教中有僅只念咒運氣,學習拳棒者」,直到道光間,該教仍教徒眾「每日坐功運氣」。而這個教即與少林頗有關係,據《那文毅奏議》說,嘉慶間離卦教徒張洛焦,曾習金鐘罩,時常來往少林寺。足證運氣之說已流衍天下,且往往與宗教結合,少林亦受此風氣之籠罩。

故《清稗類鈔》說:「少林拳法有練功術,運氣於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之不能傷也」,鄭板橋也說湖北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運氣傳神之訣。魏習之數年,周身堅硬如鐵」,運氣時,雖刀斧不能傷。其狀大類前面所述及的唐際元。

這種重視氣的新武術觀,必然會將武術由形體動作、趨避騰挪、技巧姿勢、力量速度,轉向內部之血氣運行層面,此所以稱為「內家拳」。內向化,成為這個時期一種重要的趨勢。

《易筋經》就是這一趨勢最好的證例。它說練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併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項」(〈內壯神勇〉)。這種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氣。故非外壯,而是內壯;非一般之勇力,而名為神勇。〈內壯篇〉說: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練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守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與神俱注於是。……二曰勿他馳想。……三曰持其充周。……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唯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內壯,是靠守中積氣,以達到積力之效的。其法則有三,而實僅專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處,也就是揉,所謂「其下手之要,妙用於揉」,詳下文)。守中,以及勻鼻息、緘口氣、鎮意馳、一念冥心等,誰都看得出來這乃是道家工夫。所以此處講精氣神,〈總論〉更申言易道與陰陽二氣之運,把「易筋」之「易」推原其義到《易經》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有存乎人。……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

這是教人要掌握陰陽(所謂「陰陽為人握也」)。掌握之法,除了上文所說的守中積氣之外,還有採咽陰陽與配合陰陽之法。採咽陰陽,見〈採精華法〉,云:「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採咽者,久久皆仙」。這是道教服氣之法,亦甚顯然。配合陰陽,則見〈配合陰陽法〉。說人身為小陰陽,「凡人身中其陽衰者,多患痿弱虛憊之疾,宜用童子少婦,依法揉之。蓋以女子外陰而內陽,借取其陽,以助我之衰」,反之亦然。此乃陰陽調濟之義。

也就是說,《易筋經》主張內壯、追求神勇,提出來的方法則是守中積氣、吸日月之氣、借別人之氣等。整個拳術的理論完全沒有談到搏擊的招式技法,而是內向化地教人掌握陰陽氣運,涵養精氣神,以轉弱為強、變靡為壯。

這與戚繼光《紀效新書》、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任伯言《白打要譜》等嘉靖萬曆間武術書實有完全不同的論述取向。

而這種路向跟道家道教的關係,則是相當明顯的。除了講《易經》、講陰陽氣運、講修煉、講煉氣、講守中、講採咽、講陰陽配補之外,它還有《外壯神功八段錦》,是直接採用道教導引術的。

八段錦之名,始見於南宋洪邁《夷堅乙志》卷九。云政和七年起居郎李似矩「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曾慥《道樞》卷三五《眾妙編》更詳述其法。《易筋經》所講的,其實也就是同一套功法。

這樣子結合著道教導引運氣之法以改良少林拳,而託名於達摩的著作,在天啟間面世之後,配合著整個內家拳或拳術內向化的潮流,事實上對少林僧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林寺逐漸便接受了它。

何以知道呢?據王祖源《內功圖說》云:咸豐四年,他隨兄長住在陝西時,認識了力士周斌,三人同至少林寺,在寺中住了三個月,得少林〈內功圖〉與《槍棒譜》而歸。槍棒譜,其實是少林寺的老東西;內功圖,就是新玩藝了。其內容包含十二段錦總訣及圖說;神仙起居法;內功圖說與五髒病因;易筋經十二圖訣;卻病延年法等。這是少林寺已吸收了《易筋經》的鐵證。

十二段錦與八段錦基本上是同一套東西,乾隆三十六年徐文弼編《壽世傳真》八卷,既錄了八段雜錦歌,又擴充為十二段錦,同時還有《修養宜行內功》一卷,述調息與小周天功法(含靜坐、內視、叩齒、漱津、運氣於任督二脈等)。少林內功圖的「內功」之說,遠昉《易筋經》,近採《壽世傳真》,是再清楚不過的。後來,光緒二十一年周述官編《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就乾脆並用了「易筋」與「內功」兩詞。

三、援道入佛的新典範

在具體功法方面,它是以藥洗、服食、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藥洗,是用湯藥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藥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於揉,內資於藥」。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則用杵搗搥打。詳見其〈膜論〉〈揉法〉諸篇。這種揉法及對筋膜的解說,亦是道教所無的。「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云: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在此之前,東晉已傳〈天竺國按摩法〉,見《太清道林攝生論》《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備急千金要方》《雲笈七籤》《遵生八牋》等書中,共十八勢。又有婆羅門導引法,輯入王仲丘《攝生纂錄》中,凡十二節。其中都有捶打的方法,但前者僅談到「以手反捶背上」,後者只說要「兩手交捶膊並連臂,反捶背上連腰腳」,沒有像《易筋經》這種按揉搗打之法,更沒有筋膜說。

不過,我遍考了道教所有導引法門,均無捶打者,故也許可以說捶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

按摩捶打,是揉按、杵搗、捶打、漸次加重的。木桿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教運氣法不同之處,在於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四庫全書.道家類存目》稱此為「按節行功法」,指它依照著氣節時令來行功,明朝頗為流行。《遵生八牋》《三才圖會》《保生心鑑》均曾載入,羅洪先《萬壽仙書》稱為〈四時坐功卻病圖訣〉。《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藥洗藥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須要補充:

一、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練手。怎麼練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用藥洗;三是藥洗後加以鍛煉。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礪其筋骨皮膚,類似後世練鐵沙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

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二勢」,但它說這是佛家功法:

此功法自禪門,以禪定為主。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怠。至神氣凝定,然後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動、神散意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式,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動功導引八段錦十二段錦廿四勢之類,均只說明動姿勢,很少強調心的修養,這則是一個特例。後來徐文弼《壽世傳真》及王祖源傳出的《內功圖說》皆沿襲之,以十二段錦的第一式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它把澄心解釋為禪定工夫,並認為除了在練八段錦時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為基本,是它理論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諦」在〈內壯論〉之後又特加識語謂:

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慾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臺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鎖縛矣。……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含其眼光等七句,指閉眼、凝耳、勻鼻、緘口、逸身、鎖意、四肢不動、一念冥心。講的還是澄心靜慮的工夫。它以此為禪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達成一種綜合佛理與道術的新架構。後來佛門接受此經,且將之視為佛門武術宗源,亦因它具有這種援道以入佛的型態。

此種型態,自宋以來已漸形成,至明末而大盛。如顏元就批評他家鄉「萬曆末年添出個黃天道」「仙佛參雜之教也」「似仙家吐納采煉之術,卻又說受胎為目連僧,口中念佛」(《四存編.存人編》)。黃天道,亦以煉成金剛不壞之體,撞出輪迴為說;也每日三次參拜日月;也主張雙修法,均與《易筋經》有相同之處。

同在天啟年間的道教伍柳派伍沖虛所著《內煉金丹心法》,成於一六二二年,增註本刊於崇禎十二年,改名《天仙正理直論增註》,更是說:「天仙,佛之至者也」。其弟子柳華陽《金仙證論.禪機賦第十三》則云:「恐後世學禪者不明佛之正法,反謂吾非襌道,故留此以為憑證耳」,也以仙佛合宗自命。

《易筋經》處此時會,援道入佛,欲修命以成佛,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明清朝時期一些民間教派常習武練氣。這些民間教派,都是混揉三教義理而成的,直至晚清均是如此。如道光年,揚州「周星垣,號太谷,能練氣辟穀,……遨遊士商大夫間,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師事久,頗得其術,太谷門徒寖盛」(《山東軍興紀略》卷二十一〈黃崖教匪〉)。「宿州張義法者,從永城魏中沅學彈花、織布兩歌,皆邪教之隱語。又令盤膝靜坐,名為『坐蓮花』;兩手捧腹,名為『棒太極』;一日三次,默誦咒語,名為『三省功夫』」(《金壺七墨》浪墨卷四〈教匪遺孽〉)。光緒年間,「霸州城西魚津窩村,有……密密還鄉道教門,即白蓮教門也。該教宗旨,恭敬孔子、老君、佛,吃長齋。……日日坐功運氣,望死後往西方樂土,成仙作祖。」(《拳時北京教友致命》卷八,北京救世堂一九二○年刻本)。又光緒間,有「一灶香」教。該教創於明末,「以敬佛為宗旨,不殺生,不害命,吃長齋,焚香,日日坐功運氣,其經向望死後脫下皮囊,往西天成仙作祖,為樂境也。」

這些教門,有兩方面與《易筋經》關係密切:一是它們都屬於混淆佛道,甚或混揉三教之世俗宗教型態,其教義取便流俗信從,故理論都不嚴密,也不深刻。錯謬之處,往往而有。即使不錯,理境也不高。《易筋經》也有這種現象,重在可以實用奉行,而非造論之幽玄精密。

其次,這些教派,常被官方或正統人士定義為「邪教」。除了教義未盡正宗之外,這些教派動輒舞拳弄棍、練氣習武也是一個極普遍且重要的因素。因此,它呈現的,是一種宗教、煉氣、習武混合的狀態。而《易筋經》所顯示的,也就是這個樣子。

--

--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学堂。微博:weibo.com/u/122736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