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疑非的金庸小說武術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Published in
23 min readOct 30, 2019
Photo by allen lee on Unsplash

金庸會不會武術、他書中的武術是不是真的、說得對不對?

我昔年曾與金庸就此當面談過,金庸也承認其小說中有些錯誤,將來當予修改。我認為改倒不用改,只是其間的道理仍有說明的必要。

一、

武俠小說,顧名思義,係由「武」與「俠」兩個元素構成。這兩個元素原本就是獨立的,俠是俠,武是武,未必相干。《史記》把〈遊俠列傳〉和〈刺客列傳〉分開來敘述,最能表現這個意義。

〈遊俠列傳〉所記錄的大俠,如戰國四豪: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固然都不以武技見稱;閭里之俠原憲等亦未聞其善武,就是漢代大俠朱家郭解也不嫻武術。嫻武技的,乃是俠之門客中一部分具擊刺能力者。此即為刺客。

古之俠者如此,宋元明,依然沒什麼太大改變。像《水滸傳》中擔任水泊領袖的宋江,雖不能說沒武藝,可是他武藝稀鬆平常,能成為領袖的條件不在其武而在其俠,也就是所謂的「及時雨」,能急人之急、紓人之難。

清朝俠義公案小說,多寫綠林故事。俠與其敵對勢力才都擁有武藝,彼此以武爭衡,如《三俠五義》之俠,即無不能武者。《三俠》或稱《七俠五義》,其後又有《七劍十三俠》之類。但不管是三俠、七俠或十三俠,也都是具武藝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傳統。

再加上劍俠小說一派,至晚清而大盛,由《仙俠五花劍》下衍至後來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等等,俠既皆是劍俠,焉能不長於武藝?於是俠與武又更為緊密地結合了。

民國期間,新開一派寫江湖的,是從前寫綠林故事之嗣響。由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以下,愈寫愈具體,遂出現許多江湖門派,如少林、武當、崆峒。漸漸且形成五大、六大、八大、九大門派的名號,為古來小說所未有。

由於寫江湖綠林之爭鬥搏殺,而要具體描述這些江湖豪士的武技,於是又衍生了一種技擊小說,平江不肖生開其端,鄭證因、朱貞木、白羽繼其後,如《鷹爪王》《十二金錢鏢》《偷拳》等均屬此等。《鷹爪主》故事假託於鳳尾幫十二連環塢,實際上以當時的鷹爪門等各派武術為藍本。《偷拳》則是徑以楊露蟬去陳家溝傭身為僕,偷學太極拳的故事為內容。此類寫法均對後人有極大的啟發。

武俠小說之真正成形,即在這個時期,凡俠皆武,無武不俠。武術成為小說中極主要的部分;練功、比武、爭霸、復仇,成為它的基本內容。

這種小說類型吸引了許多作者投入,參與寫作。但不是每個人都熟悉武術門派或技擊方法,因此寫法上各有巧妙。有真懂武術或對幫派社會有了解有接觸的,傾向實寫。不懂的,就虛寫。或利用劍俠小說,把俠客寫得飛天遁地、出入三界,其武術神乎其神。反正非凡人所能知能見,故可肆其想像。或練劍成丸,飛出白光,殺人於千里之外;或馭劍飛行,上窮碧落下黃泉。要不則開發心理、氣勢、鬥智的寫法,一擊必殺,迅雷不及掩耳,根本就不必再一招一式地去搏鬥。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港台新派武俠作家中,實寫者少、虛寫者多。原因一是藏拙,二是討巧。如梁羽生、司馬翎、古龍、諸葛青雲、臥龍生等人對技擊其實都不內行,對江湖幫會也很少具體參與經驗。勉強去寫武術、談幫派掌故,既縛手腳又易出錯,不如捨去,以想像揮灑之,或避而就搏擊之氣氛、心理狀態去發揮,反而易見精采,並為武俠寫作開一新路。

因此,藏拙之同時也討了巧。畢竟讀者看武俠小說也未必想由其中獲得武術技巧、或真實的武術史幫會史知識,小說的故事、人物的恩怨情仇,才是主要吸引他們的部分。故武術部分寫得簡略,甚或離奇,讀者常不以為意。讀者中真懂武術者也畢竟是少數,所以小說就是寫錯了,大抵也沒啥關係,很少人會留意到。

不過,武俠小說做為一種文學類型,武術終究是它類型元素之一,或者是它極重要的部分。武俠小說若無武,或武得不精彩,就如同它裡面喪失了俠一樣,還能稱為武俠小說嗎?猶如偵探小說若不具體寫探案,讀者能承認它叫偵探小說嗎?一名好偵探,探案的技術必然要甚好;一名大俠,武功也必然要高明,乃是這個文類之基本規定。因此對武術的描寫,乃是武俠小說作者繞不開的領域,差別只在於作者如何去寫而已。

例如梁羽生的寫法就是半真半假,或把動作的名稱詩意化,諸如「燕子穿雲林」「丹鳳朝陽」等等,予人以充分的想像。這無異是一條快捷方式。但讀者也是糊弄不得的,據說梁羽生就曾弄得很尷尬。因為剛開始寫武俠小說時,對武術不大懂但又要吸引讀者,只好「知難而上」。有兩段寫太極劍和判官筆,他根據前輩作家白羽的作品,稍稍改動了幾字,抄用過來。誰知給人看出,讓懂武術的讀者譏議了一番。

司馬翎古龍則是朝搏擊之氣氛、心理狀態去發揮,重在心理、氣勢、鬥智的描寫。古龍尤其發展那種一擊必殺,快刀斬亂麻的寫法。

相較於上述梁羽生司馬翎古龍等人,金庸的寫法可謂虛實相生,最具特色。

一般人讀金庸小說,較會注意到而且印象深刻的,如九陰真經、九陽真經、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獨孤九劍、吸星大法、乾坤大挪移、一陽指、六脈神劍……等,其實都是虛寫。世上無此武功,全憑幻設而生。但它又不像古龍那樣,全然蹈虛,只用刀光一閃,或詭異絕倫之身法手法云云帶過,仍是寫得煞有介事的。有倫有脊、有招有式、有功有法,有時還編了歌訣或心法,達到一種「仿真」的效果。此可謂以虛作實。

金庸另一種寫法,則是實寫。這,一般人雖較少注意,卻也有不少論者對之特別欣賞。如倪匡論金庸,即曾說:「說《鹿鼎記》不是武俠小說,但卻又是武俠小說。試看洪教主的『美人三招』的詳細描述,有哪一部武俠小說有這樣好的有關『武術』的情節?」指的就是他的實寫。

二、

實寫,一部分仍是靠想像得來,只是寫來一招一式,彷彿實戰一般。另一種則是確有所本的。例如《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與周仲英比武一段,周仲英使的「闖少林」,又稱甘鳳池所傳少林拳。金庸就完全是拿著拳譜來照著寫,所述招式,均是拳譜上的,此即所謂實寫。

《書劍恩仇錄》中實寫的還有八卦掌。小說中描述王維揚的遊身八卦掌及八卦刀法,基本上也依著相關拳譜來:

王維揚……掌不離肘,肘不離胸,一掌護身,一掌應敵,右掌往左臂一貼,腳下按著先天八卦圖式,繞著張召重疾奔,正是他平生絕技「遊身八卦掌」。

此類描寫,尤為具體的是《飛狐外傳》。此書為金庸作品中最質實者,涉及門派既多,拳法及兵器亦大部分皆有來歷,如查拳、彈腿、華拳、燕青拳、地趟拳、韋陀門、八仙劍、太極拳等。如第一章描述:
徐錚……擺個「對拳」,雙足併攏,雙手握拳相對,……何思豪見他這姿式是查拳門人和人動手的起手式,……原來「潭、查、花、洪」,向稱北拳四大家,指潭腿、查拳、花拳、洪門四派拳術而言,在北方流傳極廣,任何練拳之人都略知一二,算得是拳術中的入門功夫。何思豪見對手拳法平常,……一招「上步野馬分鬃」,向徐錚打了過去,他使的是太極拳。……徐錚不敢怠慢,左腳向後踏出,上身轉成坐盤式,右手按、左手撩,一招「後墊步撩掌」出手極是快捷。

這是講太極拳跟查拳。接著講商寶震:當下拉開架子,在場中打起拳來,但見他「頭趟繩掛一條鞭,二趟十字繞三尖」,使的是十二路潭腿。

接著寫醉拳:一套燕青拳奈何不了對方,忽然拳法又變,使出一套「魯智深醉跌」,但見他如瘋如癲,似醉似狂,忽而臥倒,忽而躍起, 「羅漢斜臥」「仙人渴盹」,這路拳法似乎是亂打亂踢一般,其實是精彩之極。

繼而又寫八卦掌:商寶震的「遊身八卦掌」一施出,再不停留,腳下每一步都按著先天八卦的圖式,轉折如意,四梢歸一,繞著對方身子急速奔跑,一掌一掌越打越快。那大漢……腳下卻也按著先天八卦的圖式,方位絲毫不亂。

然後再說太極拳:陳禹……一招「玉女穿梭」,猛向他肩頭拍去。趙半山……當下身軀微蹲,一招「雲手」,帶住他的手腕向右一引。陳禹立足不定,登時全身受制。

另,第六章寫六合拳:劉鶴真右足踏上一步,右拳劈面向袁紫衣打到,正是六合拳「三環套月」中的第一式。袁紫衣見對方拳到,自食指以至小指,四指握得參差不齊,生出三片棱角,知道這三角拳法用以擊打人身穴道,……當下左足斜退一步,還了一招六合拳中的「栽錘」,右手握的也是三角拳。劉鶴真……踏上左步,擊出一招「反躬自省」。……袁紫衣無此修為,於是避難趨易,還了一招「摔手穿掌」,右手出的是摔碑手,左手出的是柳葉掌,那也是六合拳中的正宗功夫。

第十五章寫華拳:「華拳四十八,藝成行天涯。」……右腿半蹲,左腿前伸,右手橫掌,左手反鉤,正是華拳中出手第一招「出勢跨虎西嶽傳」。張復龍提膝回環亮掌,應以一招「商羊登枝腳獨懸」。

後來大慨覺得用比武的寫法太麻煩或太老套,乃改用直接練套路的寫法,根據拳譜一一寫來:姬曉峰朗聲道:「蔡師伯既要考較我天字派的功夫,弟子便代程師哥練一套,請蔡師伯指點。」……雙腿一併,使出曉星當頭即走拳,跟著出勢跨虎西嶽傳、金鵬展翅庭中站、韋陀獻抱在胸前、把臂攔門橫鐵閂、魁鬼仰鬥撩綠欄,一招招的練了起來。但見他上肢是拳、掌、鉤、爪迴旋變化,衝、推、栽、切、劈、挑、頂、架、撐、撩、穿、搖十二般手法伸屈回環,下肢自弓箭步、馬步、僕步、虛步、丁步五項步根變出行步、倒步、邁步、偷步、踏步、擊步、躍步七般步法,沉穩處似象止虎踞,迅捷時如鷹搏兔脫……只見他一直練到鳳凰旋窩回身轉、腿登九天沖鐵拳、英雄打虎收招勢,最後是拳罷庭前五更天!……待得姬曉峰使一招旋風腳,躍起半空橫踢而出,門外突然有人喝彩道:「好一招風捲霹靂上九!」

以上這些都是實寫,有具體的招式、動作、攻防狀態。讀者甚至可以具體還原,兩​​個人依著演練一番,形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於有小說寫作經驗的人來說,看這類寫法,更可悟到如何將拳譜化用到小說裡去的技巧,獲益匪淺。

這樣實寫,效果不言可喻,既增強了小說中武打場面的真實感,也令人對作者之武術敘述更加信任,達成了小說更大的仿擬功能。

不過,金庸寫這些武術時,我們都可發現它大抵僅具有過場性質。打出這些拳的人,多不是主角;敘述這些武技,也多不在主要場合,屬於過場、陪襯。就小說而言,可謂以實襯虛。

真正著力描寫,把正式拳法當成主要武功來寫的,大概只有《倚天屠龍記》裡的太極拳。把真實武術太極拳寫得功效威力大如虛構的乾坤大挪移,誠可謂以實作虛矣:

張無忌目不轉睛的凝神觀看,……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只見他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張無忌突然之間省悟:「這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想不到世間竟會有如此高明的功夫。」……張三丰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閒的站在當地。……雙手抱了個太極式的圓圈,說道:「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鬆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

凡此等等,虛寫、實寫、以虛作實、以實作虛、以實襯虛、虛實相生,善悟者當可於此體會小說之寫法,著實大堪玩索。

三、

金庸寫兵器,寫法也同於寫拳腳。

例如刀法,它先介紹:「少林韋陀門拳、刀、槍三絕,全守六合之法。所謂六合,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其用為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胯合。全身內外,渾然一體」。然後細說其刀法。

其他寫兵器處,大抵類此,不贅述。基本上是就著刀經槍譜做演繹。但也有出奇之處,那就是以兵器之法運拳:

袁紫衣眼見不敵,左手突然間自掌變指,倏地向前刺出,竟是六合槍法中的「四夷賓服」。劉鶴真吃了一驚,不及思索,急忙側身避過,豈知袁紫衣右手橫斬,出招是六合刀法中的一招「鉤掛進步連環刀」。劉鶴真想不到她拳法竟會一變而成刀法,微一慌亂,肩頭已被斬中。……還擊一拳。袁紫衣左手「白猿獻挑」自下而上削出,那是雙手都使刀法,……劉鶴真再難避過,砰的一響,脅下中掌,身子一晃,跌下碗來。

這一類變招,當為金庸心血來潮的神來之筆。但暗與理合。武術中,拳法本來就常由兵器擊刺之法中變來,如形意拳脫胎於槍法、八卦掌取法於刀術。金庸未必知此,然觀其所寫,自可以悟拳理。

唯其中亦有可商者,如《雪山飛狐》中寫劍法:阮士中……見右僮長劍徑刺自己前胸,當下應以一招「騰蛟起鳳」。這是一招洗勢。劍訣有云:高來洗、低來擊、裡來掩、外來抹、中來刺。這洗、擊、掩、抹、刺五字,是各家劍術共通的要訣。阮士中見敵劍高刺,以洗字訣相應。

這恐怕是從「高來洗」一語而生的誤解。洗是指揮劍做較大幅度的運動過程。如撩,撩的過程就叫洗。故《武當劍術》說:「洗者,乃劍鋒往來摩盪也」。洗法也有平洗、斜洗、上洗、下洗等,並不只有高洗。猶如刺也有上刺、下刺、平刺、斜刺等等。敵劍刺胸,也不能稱為高刺,乃是平刺。

四、

金庸寫的查拳、彈腿、華拳、闖少林、瘋魔杖、六合刀、魯智深醉拳、太極拳、八卦掌等,我小時候恰好都練過,因此看來格外親切。舊時摩挲於圖譜者,今又可玩味於小說,感受自與一般人不同。一般讀者或許更津津樂道降龍十八掌之類虛構的武功,我則對這部分較感興趣。

但是,我對武術的理解與金庸有些不同,覺得他寫得有點問題。

﹝一﹞練法與打法不分

如《飛狐外傳》第一回徐錚打查拳,從起手式寫起,一式式打去;商寶意練彈腿給徐錚看,也從第一路第二路,一一練去;就是胡斐打華拳,亦仍是從第一招打起。這在演練時固然沒問題,交手時卻絕不可能用這樣的套路式打法。

武術向來分練法和打法,練法是練套路、練式子,以長功力、熟悉身法步法拳法為主。打法則不然。像金庸寫王劍英兄弟與胡斐對打時,那就純是練法而非打法。《飛狐外傳》第三章:

王劍傑自幼在父親監督之下,每日清晨急奔三次,每次絕不停留地奔繞五百一十二個圈子,臨睡之時又是急奔三次。這功夫從不間斷,每天大圈子、中圈子、小圈子一共要繞三千餘轉,二十餘年練將下來,腳步全已成自然,只須顧到手上發招便行。……那凳子有五尺來長,王劍傑若再繞著轉動,轉的圈子太大,跟他二十多年來所練的圈子大小不同,這是熟練了的功夫,臨時改變不來,… …王維揚教子習藝之時,規定極為嚴厲,不得有分毫差失,偏生這大兒子又是天性固執,臨敵時腳下定須踏正方位,才肯出招。

八卦拳如果應敵時如此大跑圈子,非被揍慘了不可。金庸以此寫王氏兄弟食古不化,甚是!可惜寫張無忌、胡斐、周仲英等人時卻未注意到這一點。像周仲英跟陳家洛對戰,高手過招,而竟依著拳譜所載套路一式式打下來:

周仲英按著少林禮數,左手抱拳,一個「請手」。……一招「左穿花手」,右拳護腰,左掌呼的一聲,向陳家洛當面劈去。……陳家洛一個「寒雞步」,右手上撩,架開來掌,左手畫一大圓弧,彎擊對方腰肋,竟是少林拳的「丹鳳朝陽」。……周仲英「咦」了一聲,甚感詫異,手上絲毫不緩,「黃鶯落架」、「懷中抱月」,連環進擊……第一路「闖少林」三十七勢未使得一半,陳家洛已處下風。

看得出作者是拿著拳本子在編故事,練武人其實無這般對打法。《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也是這個毛病:張無忌……招招都使張三丰所創太極拳的拳招,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待使到一招,「手揮琵琶」時,右捺左收,剎時間悟到了太極拳旨中的精微奧妙之處。

許多人都不知道拳法有練法與打法的分別。練時有定式,打時無定型。因此打架時絕不可能如張無忌這般照著楊式太極的式子一式一式打下去。

再者,就是散用各式,也與練時不同。如練時,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是左摟、右掤、向上挑打的,設想敵人以左掌右腿攻我而我防御之。在打時,這一招因時因機,卻可能變為左手提臂上挑,架起對方右腿,右手由掤變為向右側猛採,以使對方傾跌。也可以變成:對方以右衝拳擊我時,我左手採拿其腕,右手則以腕背迅擊其下頦。又,若對方仰身退避,我可上右弓步入其襠,右手仰掌以大拇指及食指扣其咽喉。此式前腳為虛步,但對敵時也可以變為提膝,撞擊對方的襠或腹部。一式化為五招。

凡此皆打法之應用。一般練拳的人皆只知依著式子比劃,不知打法,故其拳皆不能實戰。金庸也不知這打法與練法之別,以致寫打而竟只是照著拳譜練套路。

﹝二﹞拳理與拳派不合

作者依拳本子作小說,本身又未真諳技擊,因此所敘拳理,有時可商。如趙半山論陰陽訣:

「萬物都分陰陽。拳法中的陰陽包含正反、軟硬、剛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後等等。伸是陽,屈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散手以吞法為先,用剛勁進擊,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為先,用柔勁陷入,似牛吐草。均須冷、急、快、脆。至於正,那是四個正面,隅是四角。臨敵之際,務須以我之正衝敵之隅。倘若正對正,那便衝撞,便是以硬力拚硬力。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對手,定然吃虧。……若是以角衝角,拳法上叫作:『輕對輕,全落空』。必須以我之重,擊敵之輕;以我之輕,避敵之重。再說到『閃進』二字,當閃避敵方進擊之時,也須同時反攻,這是守中有攻;而自己攻擊之時,也須同時閃避敵方進招,這是攻中有守,此所謂『逢閃必進,逢進必閃』。拳訣中言道:『何謂打?何謂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若是攻守有別,那便不是上乘的武功。」這番話只將胡斐聽得猶似大夢初醒。……趙半山又道:「武功中的勁力千變萬化,但大別只有三般勁,即輕、重、空。用重不如用輕,用輕不如用空。拳訣言道:『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雙重是力與力爭,我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大力製小力。單重卻是以我小力,擊敵無力之處,那便能一發成功。要使得敵人的大力處處落空,我內力雖小,卻能勝敵,這才算是武學高手。」

「亂環訣」和「陰陽訣」,是金庸掰的。金庸本來就對太極拳情有獨鍾,〈金庸談太極〉曾說:「 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所以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後發製人。……保盈持泰,謙受益、滿招損,那正是中國人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中的要點」(天地報第4期)。

其實老莊皆不講太極,講太極的是《易經》。故說太極拳創自張三丰、體現了老莊哲學,都是沒根據的。

而且,作者忽略了:太極拳的道理,在拳術中其實是個例外。當年王宗岳論拳時,即是深有感於一般搏擊均是以快打慢、以力大勝力小、以強打弱,故別創一種以柔克剛、捨己從人之法。此法之用力用勁、觀念及技法便與其他拳術不同,所以不能拿來當作武術之一般原理或通則。強調用勁須「空」,更是不能用到其他一般拳法上去的原則。

依金庸書中所述,胡斐的胡家刀法,乃至袁紫衣、苗人鳳之武功,也仍是以快打慢、以力勝弱的,與太極之法實相枘鑿。只因太極拳家對其拳理闡述較詳,便於採擇;少林等外家拳術較少談玄理,故小說家徑以太極之法來講論,而不知此間大有門庭之異。

查拳、彈腿、華拳都要求挺胸,展肩、收腹、塌腰,太極則要求含胸、拔背、收胯、斂臀、身形截然不同。動作方面,查拳、彈腿、華拳閃戰騰挪、兔起鶻落、節奏強烈,也絕不講鬆、空。發力的方式亦不一樣。太極拳曲蓄有餘,查拳等則發力直盡。

故以太極之理去打其他拳,乃是不通的。所謂「各拳各理,各門各法,各廟各菩薩」,絕不如外行人所以為可以一通百通,或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理與方法。就是太極拳,陳、楊、吳、武、孫各派,用勁用力,身形步法乃至拳理拳意亦皆迥異。如無這些差異,也就不會分化成這麼多派別。

又,《飛狐外傳》描寫燕青拳:馬行空號稱「百勝神拳」,少林派各路拳術,全部爛熟於胸,眼見查拳奈何不得對方,招數一變,突然快打快踢,拳勢如風,……使的是一路燕青拳。那燕青是宋朝梁山泊上好漢,當年相撲之技,天下無對。這一路拳法傳將下來,講究縱躍起伏、盤拗挑打,全是進手招數。

依他此處所述,燕青拳乃是風格不同於查拳的一種快拳,強調縱躍起伏。其實燕青拳跟查拳風格近似,均為長拳體系。故由查拳轉為燕青拳,根本談不上「招數一變」。若要細分,則快打快踢,拳勢如風,講究縱躍起伏、盤拗挑打,全是進手招數的反而是查拳。燕青拳較為輕靈敏捷、身法以藏、閃、擰、抖為主,步法以踪、跳、偷、提為主。金庸講錯了。

﹝三﹞拳理與其應用未盡深知

張無忌自聽張三丰演說「太極拳」之後,一個多時辰中,始終在默想這套拳術的拳理,眼見阿三左拳擊到,當即使出太極拳中一招「攬雀尾」,右腳實,左腳虛,運起「擠」字訣,粘連粘隨,右掌已搭住他左腕,橫勁發出。阿三身不由主的向前一沖,跨出兩步,方始站定。

這一段,錯誤不少。攬雀尾包含了弸、履、擠、按四個攻擊動作,稱為四正手,不會直接就擠。四個動作都是弓步,右腳雖實,左卻不虛。力由腳起,如左腳虛了,擠就只能靠左手掌拍擊右手臂內側的力,根本不能發揮效果。同時,擠不是橫勁,是爆發的穿透勁,受者既不會前衝,也不會後倒。且擠不粘連,也不搭敵之手。

再看陳禹以進步搬攔捶進攻時,趙半山以半招白鶴亮翅避開,並以攬雀尾還擊,也都不合理。練過太極的,稍演練便知其誤:

運勁右臂,奮起全身之力,一招「進步搬攔捶」,往趙半山背心擊去。陳禹這一拳,……拳去如風,勢若迅雷。就在這電光石火的一瞬之間,趙半山身子一弓,正是太極拳中「白鶴亮翅」的前半招,陳禹這一拳的勁力登時落空。趙半山腰間一扭,使出「攬雀尾」的前半招,轉過身來,雙掌緩緩推出,用的是太極拳中的「按」勁。他以半招化解敵勢,第二個半招已立即反攻。

搬攔捶,乃連消帶打之招。搬、攔為格擋,捶才是進攻。是假設敵方以右直拳擊我胸口,我翻右前臂轉蓋壓敵手,謂之搬。對方再以左拳攻我上身,我上步踩其腳,同時以左掌拍按其手,稱為攔。最後弓步前進,以右拳自腰際擊出,才是捶。陳禹既是偷襲,就絕不會用搬攔捶。應直接用捶,才能快,且當時亦不須格擋。至於白鶴亮翅,身子根本不弓,乃是右實左虛,稍稍下坐而已。亦無前半招。而那攬雀的前半招,亦恰好不是按。按是此招最後一個動作。

太極拳拳理,在《飛狐外傳》中金庸又特別講了「陰陽訣」和「亂環訣」,尤以亂環訣畫圓之法為要。金庸對太極拳之理解亦以此為主,故《倚天屠龍記》中講張三丰創拳、張無忌習拳,基本上也是忘掉了招式而只記得畫圈圈的道理。

這一下變招,果然體會了太師父所教「圓轉不斷」四字的精義,隨即左圈右圈,一個圓圈跟著一個圓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個個太極圓圈發出,登時便套得阿三跌跌撞撞……。張無忌……一個圓圈未完,第二個圓圈已生,又是喀喇一響,阿三的左臂亦斷,跟著喀喀喀幾聲,他左腿右腿也被一一絞斷。

《飛狐外傳》中講太極拳亂環訣,與此相同,亦是畫圈圈:趙半山道:「本門太極功夫,出手招招成環。所謂亂環,便是說拳招雖有定型,變化卻存乎其人。手法雖均成環,卻有高低、進退、出入、攻守之別。圈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無形圈之分。臨敵之際,須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每一招發出,均須暗蓄環勁。」

其實太極劃圓,只是一般人最初步的印象,可是所有太極拳經典都不這麼說。試看王宗岳拳論,它講的十三勢,指的就是四正方、四斜角、五行。〈十三勢行功總勢歌〉也只講到尾閭中正。〈十三勢行功心解〉則說:「蓄勁如開功,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楊澄甫傳〈太極平準腰頂解〉也強調要立如平準,上下一條線。都無任何一字提到圓的問題。

太極拳實際使出時,亦不盡是圓理圓勁,如單鞭、進步搬攬捶、十字腿、蹬腿,就都是直勢直勁的。步法尤其方而不圓。雲手,更不可能如張無忌般絞斷敵人雙腳。

金庸對太極最熟也最愛好,而所論尚且有這些問題,談起其他拳種當然更不免有些錯落,如他論華拳:

胡斐……右腿半蹲,左腿前伸,右手橫掌,左手反鉤,正是華拳中出手第一招「出勢跨虎西嶽傳」。那人轉身提膝伸掌,應以一招「白猿偷桃拜天庭」,這一招守多於攻,全是自保之意。胡斐撲步劈掌,出一招「吳王試劍劈玉磚」。那人仍是不敢硬接,使一招「撤身倒步一溜煙」。胡斐不願跟他多耗,便使「斜身攔門插鐵閂」,這是一招拗勢弓步衝拳,左掌變拳,伸直了猛擊下去,右拳跟著衝擊而出。

華拳起手式其實只是亮相,或可用於防守,但並無攻擊作用。可是金庸兩度描述它用於攻擊,而對方也都用提腳方式還擊,這均是昧於拳勢的。

關於查拳,《飛狐外傳》中是這樣說的:只見商寶震抬手踢腿,正在練一招「查拳」中的「弓步劈打」,正是徐錚適才用以擊中何思豪那一手。……右足踏出,右拳劈打,左手心向上托住右臂。……這一招有兩句口訣,叫作「陸海迎門三不顧,劈拳挑打不容寬」。

查拳中劈打甚多,查拳第三路就名為劈打。但此處講的劈打,一說抬手踢腿,一說右足踏出,並不一致。前者類似四路查拳裡的右蹬腳接右劈打,後者就只是劈打。因前文有說徐錚「眼見迎面一刀砍來,他身子略閃,飛腳向敵人手腕上踢去」,可知應是前者,金庸的敘述不免有誤。底下接著說:

閻基……忽地猱身直上,左拳猛出,向馬行空擊去。馬行空待他拳頭離胸半尺,一個「白鶴亮翅」,身子已向左轉成弓箭步,兩臂同後成鉤手,呼的一聲輕響,倒揮出來,平舉反擊。

查拳的白鶴亮翅,確是「身子已向左轉成弓箭步」。但底下動作並不是像金庸講的,而是在左轉成弓箭步時兩手交錯於胸前,再猛然右旋,重心移至右腳,成為右弓步,兩手右上左下一齊打開。若兩臂倒揮,同後成鉤手,焉能稱為白鶴亮翅?又怎能擋住敵人向前胸的攻擊?

凡此皆是實寫之困難處。虛寫難於徵驗,實寫便容易稽考,即使高明如金庸,於武術亦不免有這些失檢處。

五、對武術門派描述的失誤

金庸另一失檢處是對武術門派的描述。如少林、武當、青城、峨眉、崆峒、崑崙,所述多不符史載,大抵皆是自我作古、構造其門派來歷及武術功法。

在這一部分,小說與歷史不可避免會形成緊張關係。小說家會覺得以歷史材料做為小說敘述之素材,本來就不必完全符合歷史。史家或武術門派則覺得小說會令讀者產生誤解,真以為有一位張三丰創了武當派、崆峒派真有七傷拳、峨眉派乃是女人所創,派中亦多為女子等等。

但兩者也不完全是對立的。像武當山過去以拜真武大帝為主,現在則大談張三丰,並坐實張三丰創太極拳之說,不承認太極拳是由陳家溝的陳家拳衍來。武當山上練武之盛,亦已不下於南北少林寺。這都是受武俠小說影響的。

金庸小說這樣的效果尤其明顯。《天龍八部》裡不是說有個逍遙派嗎?我在河北邢台就發現已真有這樣一個門派了。據稱可以隔山打牛、隔空削磚、百步之外擊人。其純陽內功,修習百日,便可開碑裂石,一頭撞倒牆。再練更可踏雪無痕。

《笑傲江湖》裡的華山派,現在居然也出現了。有華山九劍,還有「密傳華山紫霞功」。紫霞功發出紫霞掌時,雙手也會出現紫色,可以切碑斷石。

這時,小說與歷史就不是緊張關係,而是「互文」關係了。所謂互文,是指在小說中,歷史插入成為小說的一部分;在歷史中,小說又形構為歷史之一部分,彼此互相指涉、互相說明,各自成為對方的一部分,於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馴致真偽揉雜,不可析辨。武俠小說迷人的魅力,或許也正在於此。

編按: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

--

--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学堂。微博:weibo.com/u/122736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