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體育會在南洋如何發展的?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Published in
14 min readJul 19, 2019
“Bruce Lee” by jareed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現代人重新聽聞精武體育會之名,是因李小龍的電影「精武門」。而香港當年為什麼會選擇精武門這個題材,則與整個東南亞遍布的精武體育會有關。

一、

精武會如何發展到南洋去的呢?

精武體育會成立後,霍元甲雖然不久即死,可是它的發展卻極快。而且內展與外拓是同時進行的。

一九二○年左右,內地成立之精武會,計有:山東、江西、四川、南京、天津、廈門、梧州、汕頭、肇慶、佛山、南甯、桂平、鬱林、樂從、西陽、織貢、會同、下柵、篁莊、南潯、蕪湖、香港、九龍、澳門等處,不下百餘地。此,精武內展之結晶也。

外拓方面,則派「五使」下南洋。五使以陳公哲為主幹,其餘為羅嘯璈、黎惠生、陳士超、葉書田。所帶精武叢書為《精武本紀》、《精武章程》等,以及精武活動影片。

五使於一九一九年南下,其南洋之行共費七十三日,所游九埠。演說者陳公哲、陳士超、羅嘯璈,約卅次。教練各校精武體操十校,參觀工廠、學校為數廿九次,習拳者二百餘人。此外各地設歡迎會,賑災表演,皆為此行之成績。

所到之處,均甚轟動,一時之間,南洋各地陸續紛紛設立精武會。如西貢、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雅加達、三寶壟、泗水等共八個大埠均建立精武分會,使精武的影響日益擴大。其後更有一九二一年成立新加坡精武會、雪蘭莪精武女會、金寶精武會,一九二二年成立森美蘭精武會、越南精武會、印尼泗水精武會,一九二四年成立怡保精武會、檳城精武會、檳城精武女會,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五年間成立太平精武會、實吊遠精武會、和豐精武會、麻坡精武會、馬六甲精武會、安順精武會等。精武會在南洋迅速且完全札根。

一九四九年後,精武體育會的大本營遂不在大陸而在香港與南洋一帶。南洋地區除越南與印尼外,又以星馬為大根據地。不唯技藝傳承弗輟,會務發展亦愈形擴大。

一九五三年,新加坡精武會倡議發起南洋馬來亞精武體會總會,並在新加坡精武會舉行成立。由各埠精武體育會所組成,以一會為一單位,計有:新加坡精武、馬六甲精武、森美蘭精武、雪蘭莪精武、雪蘭莪女子精武、金寶精武、怡保精武、太平精武、檳城精武、檳城女子精武共十間,以「聯絡全馬各地精武會,互相砥勵,共同推進精武事業,提高武術程度,增強辦事效率,並謀鞏固經濟之基礎,及贊助慈善公益事業」為宗旨。

職員由各埠精武會每會推派代表一名,在全體大會中票選常務理事五名,其中設常務主席一名,常務副主席貳名,常務委員貳名,其餘屬執行委員,任期定二年,每年召集全體大會一次。迨至一九六七年,因新加坡獨立,才改名為星馬精武體育會總會,為世上最大的精武團體。

二、

不但如此,在推動精武會成為國際組織方面,亦以馬來西亞為主。

籌組世界精武總會組織的構想早在一九九○年初就由馬來西亞精武總會、雪隆精武體育會、雪蘭莪女子精武體育會、英國精武體育會及新加坡精武體育會代表在吉隆坡雪蘭莪精武會所舉行的一項聯席會議上(一九九○年一月三日)提出。同年九月上海舉行首屆精武國際武術邀請賽,同時也舉行了一個各地精武體育會的會長代表聯席會議。約定次年八月由馬來西亞精武總會召集世界精武聯席會議。在吉隆坡召開的這項聯席會議上,馬來西亞精武友會建議組織世界精武聯合會,以延續一九九○年上海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精武體育會會長代表聯席會議的精神,同時還向會議呈一份成立世界精武聯合會章程草案供與會者參考。但大陸代表頗有顧慮,並認為「成立上述世界精武組織的時機仍未成熟」,而未定案。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上海召開世界精武體育會長聯席會議時,「世界精武體會聯誼機構」終於正式決議成立,採用的是上海精武會的草案版本;聯誼機構設常秘書處,祕書處設在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其通過的世界精武體育會聯誼之宗旨為:

(一)促進世界各地精武友會間的團結與合作;

(二)發揚精武傳統武術與中華文化活動;

(三)弘揚精武精神;

(四)推動精武事業的發展。

會議規定,參加聯誼機構的成員,必須是當地政府註冊或以其他方式承認的合法的精武體育會。

但矛盾的是:根據聯席會議召集者(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於會議後印發的《會議紀要》說明,世界精武體育會聯誼機構屬聯誼性質,不辦理註冊。

這說明當時一方面想藉此整合海外相關資源,一方面又擔心主導權旁落,而且還要顧慮政治環境。

縱然如此,這個機構其實仍未正式確立。其間延宕多時,直到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至七日在馬來西亞怡保主辦第五屆世界精武武術文化大會時,世界精武體育會聯誼機構會長聯席會議才接納了馬來西亞精武會提出的「世界精武體育會聯誼機構簡章」。

這個過程,足以證明馬來西亞精武會,是精武體育會世界化的主要推手。目前在美國等地的精武體育會,也往往由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精武弟子所辦。

三、

再由實力看。一九九八年世界精武武術文化大賽經過三日的競賽,三十項武術賽和十一項武術表演以及五項文化項目比賽,在六月六日圓滿完成。馬來西亞精武聯合隊分四隊參加武術賽,獲十六面金牌、十二面銀牌、十四面銅牌,是全場金牌最多的得主。其次,是上海精武得十二面金牌;天津精武會得金牌二面,居第三。在文化賽項方面,馬來西亞精武代表更是在所有項目中皆獲冠軍。

而且這不是個別優異選手的表現而已。馬來西亞精武總會成立初期,即進行統一精武會歌,及十套基本拳招式;除了擬議出版叢書及錄像帶外,並規劃成立「精武武術師資訓練班」專司研究精武數十套之武術套路。因此對精武會本門武術之精熟,馬來西亞的水平恐怕尚在大陸之上。

早年上海中央精武會在努力將精武拳術傳播到中國各地與星馬一帶時,深深感到外派的教員必須對精武宗旨與精神有深切的了解,並具有精熟的拳藝,才能發揮領導作用。因此開辦了精武拳術專修訓練班和精武師資訓練班,積極的培訓武術人才與師資,分派了不少精武精英到學校、社團、各分會及南洋各地分會擔任教員,傳播精武拳術和精武思想。

據現有的資料記載,直接由上海精武總會選派的教師即有:

葉鳳岐(即葉鳳池)(全馬,括符內為服務地點,下同)。

葉書田(全馬)、葉書香(吉隆坡)、葉書紳(全馬),他們終生服務精武,被尊稱為「精武葉氏三雄」。現設有「葉氏三雄獎勵基金」。

蔡景麟(全馬)終生服務精武。

黃強亞(全馬)是精武南傳的骨幹,曾創建精武友會多所,終生服務精武,與羅嘯璈合稱「精武兩牧師」。

趙連城(新加坡,森美蘭芙蓉)

李瑞標(新加坡)

王成章(吉隆坡)

劉法孟(檳城)

魏元峰(全馬)後任新加坡精武會司理,馬新精武總會的總評議總教練,終生服務精武。

唐文伍(新加坡、吉隆坡)

姚電俠(吉隆坡)

歐陽少烈(怡保)

羅克己(全馬)

劉清桂(檳城、芙蓉、新加坡)

劉致祥(檳城)

張德純(檳城)

夏啟芳(新加坡、吉隆坡)

王玉琴(檳城)

盧蘇麗(女)(新加坡)

吳秀媛(女)(吉隆坡)

李志羲(女)(吉隆坡、新加坡、檳城),任檳城精武女會司理,服務精武六十多年。被尊稱為「精武聖女」;與吳秀媛、蔡秀安合稱為「精武女中三傑」。

李少林(檳城)

這些選派來南洋的優秀教師,不但技藝高超,且具傳教士般之敬業精神,長期耕耘,成效自然可觀。如在吉隆坡等地服務的「葉氏三雄」,不但是最早的精武南洋五使之成員,其所練拳術和上海中央精武總教練趙連和也是同一個系統,所以所傳授的大部分是中央精武規定的套路,除了潭腿與北少林拳術外,也包括了醉八仙、大聖拳、地趟門等拳術。數十年從沒間斷的纍積成果,雪隆精武所保存了近百套的精武傳統拳術,與內地文革後才重新挖掘出土「整理古物」的情況截然不同。

而雪蘭莪州精武會一九八○年在全馬來西亞精武嘉年華會舉行百人潭腿會操,一九八三年在默迪卡球場大馬華人文化匯演大會中表演三百多人潭腿大會操,一九八六年更主辦千人武術大匯演,「其目的乃是提倡優秀中華武術,發揚精武精神,加強各支會的合作團結,開拓武術運動的新精神和新方向。其二是把武術作有系統、有組織的推動。其三是聯合各地會員以經過統一招式的精武基本拳以團體操的方式操演」。這種形式,也是其他地方不容易做得到的。可以看出精武會在南洋播種的具體成果。

四、

馬來西亞的武術,雖不如泰國拳有名,但亦自有其傳統。

其術相傳由蘇門答臘而來,名為賓查絲拉(Penchaksilat)。它包括了五種技擊:(一)拳術,巫語東保(Tombor);(二)短刀,巫語叫東旁拉踏(Tembonglada);(三)棍棒,巫語叫東邦(Tembong);(四)長刀,巫語叫壁邦(Pebang);(五)劍術,巫語叫基里士(Keris)。

五種技擊中,又分為兩類:一屬表演的,巫語叫西臘默霸(Silatbelbat)。這一類是在公共場所表演的,故其步法非常優美。

一屬打鬥的,功在決鬥取勝,故拳路兇猛。拳派中亦有三門。第一門,巫語稱絲臘亞士里(Silatasli)、西臘則加(Silatchekak)、西臘班蘭(Silatpamdang)。演式時,兩人出台各站一旁,先一個托拳拱手的起步式,跟著一個自台左打過去,另一個自台右打過去。第二門巫語稱株古烏拉(Tuku Urat),類似中國的點穴術。但表演時,先演一套廿四式或七十二式,兩個人才靠近地盤手打起來,拳路幾如暹邏舞蹈中的佛舞。第三門巫稱基巴寒東(Kipashamdong)和加惹勇(Kagayong),據說可以憑一口氣一動作而傷人於無形。但僅見於傳說。

短刃,巫語稱東旁拉踏。是一種長約六寸,類似童軍刀,也像中國古代匕首的短刀,短兵相接的肉搏時施用。棍棒,巫語稱東旁(Tembong)。長度通常為六尺至七尺,整根重量在十斤以上。長刀,巫語叫做壁邦(Pebang)。這種刀僅次於短劍,通常以四尺的為最長,二尺半為最短,長的類似中國的朴刀。劍術,巫語稱基里士株周支羅。劍長標準一尺五寸(最長的達二尺半),分三曲、五曲、七曲的形狀,兩邊皆利,而以七曲最為名貴。

但馬來西亞精武會的發展,卻與上述馬來西亞的這個武術傳統無關,它是直接移植到馬來西亞地區去的中華文化之花。這是馬來西亞精武武術的特點之一。因此,它的傳習者基本上是華人,其活動也與華人社會息息相關。

在馬來西亞社會中,推展一套完全與馬來人、馬來社會無關的武術,會不會產生摩擦呢?

會的。馬來西亞政府曾一度禁止華人舞龍舞獅,即為對華社練武風氣有所疑慮的表現。直到一九九九年,大馬政府青年部部長丹斯理慕希汀雅新才宣布將舞龍舞獅正式納入官辦的「青年之友」計劃活動項目內。似乎華人的武術與舞龍舞獅均能在「包容多元民族文化」的角度被官方接受了。可是,馬來武術與華人武術之對話、交流或觀摩迄今仍未展開;馬來政府對華人體育團體之註冊審查及行政管理情況也仍有待研究。

五、

另外,馬來西亞華人,以閩粵移民為主;而閩粵又都各有其武術傳統。閩系之南少林、五祖、鶴拳;粵系之洪拳、詠春拳等等,在東南亞均非常流行。可是精武體育會與這個華人武術傳統也無甚關係。

雖然霍元甲在創立精武體操學校時,即主張破除各流派武術門戶的偏見,反對標榜門派而互相排斥。要以廣闊的胸懷及開明的態度,集合中國南北各派能手,共同推展武術活動來激奮人心,振興國家。因而精武會開創了良好的風氣,羅致了許多武術名家、容納了各種流派的拳術,吸取精華,發展成精武武術的系統。但這個系統仍是以北方拳術為格局的。

精武會早期章程所列的精武拳術,包含了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的拳種將近三百套,有徒手、兵器及對練等。看起來是南北融合了的。但是,依霍元甲訂定的精武十套基本拳來觀察,情況又不同。這十套拳是:潭腿、功力拳、節拳、大戰拳、八卦刀、群羊棍、五虎槍、接潭腿、單刀串槍、套拳。是精武會員必修和考試的課程。精武會員必須完成了規定的十套基本拳課程,經考試成績及格,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和擅長,跟會中各派教師學專門拳藝。而這十套拳的格局,就是北方的拳系格局,與閩粵拳系的拳理並不相同。在精武會中教的各別流派拳,如太極、形意、八卦、螳螂、鷹爪、羅漢、大聖、醉八仙等,也均屬北方拳種。精武會所演練的北方獅舞、跳梅花椿,也都與南獅不同。

一個以北方拳種為主的體育團體,竟南下到以南方人、南拳為主的社會中開花散葉,毋寧也是一大特色。但其間真不曾有過衝突或磨合階段嗎?

據《雪蘭莪精武體育會會訊》第六期所載〈精武史萃〉記錄,精武五使南下星馬表演拳術時,星馬人士固多歡迎仰慕之者,但也有因不習見此類拳術而噓笑者:「學生表演潭腿時,場下竟譁笑不止。陳公哲以為學生功力淺薄,旋即規自登台表演。未料嘩聲再起。陳公哲無奈,立即請人翻譯,說:『我志在宣傳中國國術,倘有輕視者,我願在大家面前一試其功力。今請在座任何一位上台與我角力』。語畢,台下稍靜,但無人敢上台比試。陳公哲再說:『有人願上台較量,我願讓體重五十磅,用角力方法比試,倒地為止』。言畢,良久無人上台。台下人面面相覷,會場秩序才趨恢復」。這可以看成是星馬人士不能接受北派拳術的一個小例證。詳細的情形,則尚待研究。

六、

再者,馬來西亞精武會的武術,是當時精武中央的老傳統,沿續至今。現在的大陸精武武術則是近年的新發展。整個大陸武術近年又因走向競賽套路形成風潮,而對像精武體育會這一類傳統武術團體產生具大衝擊,馬來西亞精武會又如何處理這其間的矛盾呢?

香港精武會在一九九七年一月舉辦世界精武體育研討會發出邀請書時,函中就特別提到:「自七十年代新武術的誕生,再加上近期新武術被列為競賽套路作為世界性的武術比賽後,傳統武術的保存和發揚頗受衝擊。雖然兩者同為中國武術,但各自的要求和目的則大相逕庭。甚多習武者,尤其是初學之士,亦開始產生混淆。」因此希望與會者能針對此一衝突研議解決之道。香港與馬來西亞一樣,都是精武傳統武術的保存地,面對大陸體委所發展出來的競賽套路,也跟馬來西亞一樣困惑。在那次會議中,他們一方面肯定:「競賽套路走上國際體壇,掀起了一番熱潮,是中國體委把武術推廣向世界的多年努力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卻主張應:

(一)分析出競賽套路趨向高、難、新、美、快、動作誇張、製造表演效果,是受到競賽評分規則的要求,體操化、舞蹈化、規格化所影響。

(二)競賽套路的發展趨勢有令人擔憂的一面。它與傳統武術拳理、素材,功架內容脫離。競賽器械套路的運用與演練,兵器規格特點,歪點更嚴重。

(三)競賽套路取之於傳統武術,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應失去了主流武術的真精神,不應脫離武術的基本規格。要配合傳統武術訓練的要求為依歸。

(四)明確指出練武的重要意識概念。了解武術的拳理、哲學思想,以及尚武崇德的內函,是無庸置疑的。

(五)武術老師們及領導人對訓練武術的目的要肩負起責任,繼承傳統,時時刻刻給予輔導。激勵學員的修心修身學習精神,為推廣武術共同獻出力量。

(六)精武體育會擁有的武術教材、訓練教程、考試製度,應加以提升,可成為發展武術的典範。

(七)大力加強學術研究、理論建設,使武術的健身、防身、修身的效能成為培養人民素質的有效教育學科。

第一、二、三點是對競賽套路之批評;四、五是重新確立精武體育會之信念;六、七是面對新局勢的調整與改革。這些意見,是馬來西亞葉振華的綜合整理(刊《雪隆精武體育會會訊》,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第十期。次序我做了些調整),故其實也就是馬來西亞精武會的見解。

另據《精武七五周年會慶特刊》載陳禮博〈有關本會武術教程與制度〉一文云:精武體育會一九八○年以來所編教材與課程,計有初級拳套十三套、中級十六套、高級十五套,共四十四套。其中徒手二十二套、兵器十套、對練十二套。考試則是初級五套徒手套、二套兵器,中高級包括刀、槍、劍、棍各八套,內含七套基本拳。「但是,時代與潮流不斷的進展和改變,近年來中國推展競賽套路,要把武術發展為世界性的體育競賽項目,加上好幾位中國武術教練到馬來西亞教授武術,因此,把其他拳種與競賽套路引進本會,影響到部份學員偏向於這些拳術,而本會傳統拳術有逐漸少人練習趨向」。

對此,他建議修改武術部課程與教材,兼容並蓄。一方面堅持傳統:「本會及總會武術考試範圍的套路訂為必練科目(每級八套),另選擇四至五套作為輔助教材,學員完成了高級課程後,能掌握三十多套的拳術」。另一方面也兼顧現實:「參加武術總會或國外的比賽,必須要掌握武術競賽套路(共七套),因此,應該採納為中、高級的輔助教材」。

兼容並蓄,說來容易做來難,未來精武會會不會質變,仍待觀察。

不過,由以上初步的描述與觀察來說,精武體育會要面對在馬來西亞異邦異地異文化領域生根、在閩粵南方拳術社會生存,以及新時代變遷之諸多挑戰,竭力奮鬥了八十年,其堅苦卓絕之精神與毅力,為創會理想而奉獻之態度,實在也是極可佩。

--

--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学堂。微博:weibo.com/u/122736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