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探秘八卦城:《易經》如何在少數民族中流傳?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Nov 25, 2019
新疆 Photo by Dominic Galeon on Unsplash

現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爻完整、規模最大的八卦城,在新疆伊犁的特克斯縣。

縣城根據《周易》八卦「後天圖」方位設計建成,路路相通,街街相連,有著迷宮般的街道布局。2001年榮膺世界吉尼斯( Guinness World Records)之最,2007年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地方,但你應該聽過漢代公主和親的故事。是的,這裡就是王昭君之前,細君、解憂公主遠嫁烏孫生活之地。所謂「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有世界十大高原草甸大草原:喀拉峻,及草原石人、烏孫古墓、遠古壁畫等遺跡。

該縣《縣志》記載了:八卦城,建起於伊犂屯墾使邱宗浚(1936),完成於班吉春縣長(1939)。

一、烏孫地

特克斯雖在晚近才建制,但特昭盆地及伊犂地區的歷史文化卻十分悠久,是東、西歷史文化會萃之地。

在西域這個大範圍中,有中亞(包括歐洲)、北亞的族群與文化在此發展,也有漢文化的浸潤。但以時間來看,非漢族文化所據有的時期較長,也是當地的主流。

早期居民為塞種(斯基泰)、大月氏、烏孫,中期有突厥、契丹、蒙古,晚期以哈薩克斯坦為主。

可是這樣一個邊區小城,在二十世紀初,卻以八卦城聞名全國。以漢文化甚至道教文化打造出來的新城市,要以八卦作為自己的文化身分,這,在非漢文化為主體的地區,如何可能呢?

二、八卦城

近年不斷有人懷疑八卦建城的傳說,甚至去歐洲、俄羅斯找原因。

即使是支持八卦建城的人,也總沒弄明白:建城者固然可以有他個人獨特的情思與創意,但這個獨特性為何竟可以獲得當地人的廣泛認同呢?

前文已說過:建起於伊犂屯墾使邱宗浚,完成於班吉春縣長。班吉春顯然就不是漢人。城建好以後,歷經近代新疆翻來覆去的政治與民族風波,這個城不僅沒有被推倒,還越來越獲重視。當地人熱心地去申請成為「世界吉尼斯之最」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或許我們可以認為他們當有發展經濟的動機;然而,幾十年生活中,把這個城保護了下來,卻也是個事實。

我見過文化大革命時期特克斯的老照片。這座八卦城的中心位置,有一個方塔。當時這個塔上貼滿了頭像及標語,故被稱為語錄塔。塔的四周,揮舞著激情的拳頭。可見當年狂潮席捲之烈,此地不遜於內地,甚且過之。

而八卦、道教,在那個年代,不都是封建迷信之象徵,該要打倒掃除了的嗎?然而該城居民並沒有。所以至今八卦城的格局與建築,基本仍維持著建城時的情況。僅此,即可見八卦文化,甚或道教,在當地並無異文化認同問題。

我在當地作田野調查時的具體感覺也是如此。

對於八卦城的來歷,許多人都不說邱宗浚,而說是當年丘處機路過此地去雪山見成吉斯汗時點的穴。不同民族人士,對《易經》、八卦、風水、道教,雖感興趣之程度不同,基本卻均不排斥,某些還格外熱衷。尤其有趣者,是剛剛說過的那個中心塔。

這個塔,在改革開放期間,改成了個電視塔;後來又在上頭加上了個球,變成了觀光塔,以便遊人俯瞰八卦城。前幾年,覺其已不合時宜,拆了改建成一座江南飛簷式的寶塔,高數十米。但才建了幾層,當地人即論議紛紛,說地方不寧,這個塔必是風水有問題。一時群情洶洶,只好停工。後來還因究竟要拆要建,舉棋不定,縣長書記群聚北京,廣詢住建部及各路專家意見。

這個事例,某些人聞之,當笑其荒唐。但風水思想之深入人心,卻不難概見。

三、古文獻

我二O一二年乃赴該縣親身考察。

到了特克斯,對其八卦城雖以為奇,卻也以為不過就是民國時期邱宗浚建城時如此建罷了。

後來偶然在其八卦公園看到一張海報張貼,發現該地居然有蒙古文的《易經》,還有一些道教雷法符咒的書,才大感驚異,忙托當地朋友設法把書訪來。

訪得的書,原先都在民間老百姓手上,頗費唇舌才讓看。看後,我才知道此地漢文化乃至道教實在是淵遠流長。邱宗浚建城,不是如貼狗皮膏藥般勉強在這一方哈撒克文化區上建起一座八卦城,而是如樹一般,有根有脈的。

舉例來說。此地有蒙文《易經》。這一點,雖不必能立刻和當年丘處機西行見成吉斯汗的史事聯結起來,證明八卦城就是丘處機點址定位的,但至少可以說明八卦文化或道教在當地曾經流通甚至流行過。且可證明《易經》是中華文化之一大源,雖主要由漢民族傳承推廣其學,可是絕不僅限用於漢族。

《易經》在少數民族中流傳,南方非常明顯,彝族運用《易經》八卦在其思想及社會生活中,即為一例。蒙古的情況也是如此,蒙文《易經》本身就證明了易文化在這兒的本地性;易文化當可視為漢族與其他民族共同擁有的文化資源。

四、易經、雷法、道教、醫學、堪輿、擇日

而找到蒙文《易經》,對我的驚異感,又還不如雷法書。這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

因為雷法是道教中一種法術,起於北宋。原先由宋徽宗提倡,所信賴的是溫州人林靈素與江西人王文卿,號神​​霄派。其理論是通過內在修煉,讓人與天地合一。一旦天人合一,人與天通,自然就能呼風喚雨,召喚風雨雷電。此法對封建王朝來說,最大的貢獻在於能祈雨,故帝王與官員樂於崇奉。對老百姓來說,則在現代火砲炸彈出現以前,雷電霹靂可說就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了,雷電劈下,一切妖魅無不灰飛煙滅。所以民間都喜歡神霄雷法道士替他們辟邪除妖。

但此派本出於江西(另一支雷法,出於江西龍虎山張天師)。北宋滅亡後,尤其只能流傳於江西、福建、浙江,另一部分則在四川,宗師有薩守堅、王善等。可誰能料到這個南方道派居然還傳到了這裡?我請教過四川社科院的李遠國先生,他寫過《神霄雷法》,乃雷法專家,他也說從來沒聽過這兒還有雷法傳承。

然而事實上竟是有的,而且我所見至少有四個抄本:《火雷鎮雹大法》《雷門鎮厭大法》《五雷大法鎮書》《先天五雷治病大法》,可見雷法在此並不偶然,是確有傳承的。

但是這傳承從哪來呢?

後來我由《明史.禮志》及《萬曆野獲編》裡看到明初有行雷法的周思得曾隨成祖北征,才找到可能的線索。

周氏是錢塘人,據說祈雨禬兵,如響斯應。他隨永樂大帝北征,雷法才因而北傳。或許即因此一路傳到了伊犁特克斯。

我聽前輩說過有傳薩守堅法的,稱為西河派(薩真人乃西河人)或天山派,唯其​​詳無考。如今發現的特克斯這批雷法符咒書,恰好就銜接上了這個失落的環節。

而且這些雷法書還有幾個特點:一是以治病為主,如《五雷大法鎮書》又稱保病大法,《先天五雷治病大法》又稱上清神霄五雷天醫符水大法,重點均在治病。相較於上文所說一般雷法書以祈雨降妖為主者,特色十分鮮明,十分貼近民眾生活。《雷門鎮厭大法》則是保佑六畜興旺的,更貼合此地民眾之需。與中原江南所傳雷法諸派頗不相同。

其次是這些手抄本並非一般的道書,乃是道教法師臨壇施用時的秘本手冊。

道教方術是實用性很高的實踐性知識,一般道書只供諷誦,看破千卷,你也不會應用。只有真正經過師授之後,你才曉得這一步驟下一步驟如何銜接,符咒每一步、一點、一畫是甚麼作用。而道士臨壇時,也必有一種自己抄記的手冊,上頭記錄了許多自己看得懂得符號,以免佚忘。

特克斯這些手抄本即屬於這一類,大多出自一位道士王若泰的傳本,所以抄本封面上多題為「玄門弟子王若泰」及「太和堂」。太和堂既是道館也是醫館。稱它為堂而不稱宮或觀,一方面是規模恐怕不大,不符稱宮稱觀之規制;一方面也符合雷法道士較偏於不出家之正一體系傳統。

我知道有些人至今仍否認特克斯曾有道教、曾有道院。此類抄本可說有力地反駁了這個誤解。

說到治病,我還發現有本可能是清朝陳士鐸編著的《石室秘錄》,非常有趣。

一般醫家都宗歧伯黃帝,故醫術又稱為歧黃之術。但黃帝有書,如《黃帝內經》即是,歧伯之術則無傳。這本書卻以「歧天師」為主,配上孫思邈真人、張仲景,還有雷公等人彼此相對答,凡論治病之法一二八門。對每一種病,主要由歧天師提出治法,諸真人及雷公或附和或補充或引申或提出不同意見以相發明。

從文體上看,它頗有眾聲喧嘩的小說或虛擬戲劇架式;從內容上看,純是醫理之討論,而又與所有醫書都不同。在道醫體系中算得上是極有價值、極具特色的,可稱珍本。

內容也十分平正,毫無玄虛。例如說人常常見鬼,本來是道士可以大肆發揮其說鬼說神伎倆之處,反而不如此,直言此乃病人精神耗弱之故,應在精神及身體上如何如何調理。所以十分難得。

至於風水堪輿。八卦城既以八卦立名,地方上也頗講究風水,其風氣似乎亦深有淵源。我發現有本《改良入地眼》,是民國元年上海的石印本,有道光中黃中模序,一掃玄虛,具儒家理性態度,在堪輿書中也算是十分平正的。其主張兼用理氣和巒頭兩派,但是先理氣後巒頭,因此先論六星,再論龍、砂、穴、水。而在龍法、砂法、穴法、水法之外,還論向法,可謂本書一大特色。此外,它也還是陽宅陰宅合論的。

五、漢文化

由這些古文獻看,漢文化在這個地區的歷史與傳承,恐怕是長期被低估了。環繞著道教、風水、八卦,丘處機的傳說,似乎也不能說全屬子虛。

烏孫人,若據《漢書》說,則他們原在敦煌、祁連的河西地,後來才往西遷。雖然近代學者傾向採取《舊唐書》《通典》之說,謂烏孫人最多是由天山東部往西遷至伊犂,不可能如《漢書》所言初期生聚地在河西地區。

但是,第一,《漢書》之說較早,較接近漢人之認知。其次,烏孫是最早向漢朝求婚的民族,是否由於早期較多來往的經驗?他們或是本來居地就與漢人密邇,或是對漢文化不排斥,則是無疑的。

另外,王明蓀曾依《元史》及《長春真人西遊記》諸書考證:七十四歲的邱處機自元太祖十六年(1221)二月啟行,出長城、萬全、張北等,由蒙古達里泊、西北行克魯倫河、鄂爾渾河、色楞格河等,越杭愛山、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等地,過阿爾泰山即到新疆地界,南行經準噶爾沙地到吐魯番東的回紇城,西行至別失八里(吉木薩爾),沿昌吉西行,經石河子、烏蘇,過沙地、天池(賽里木湖),南下到阿力麻里(霍城地),西行渡荅刺速沒輦(伊犂河),往西經過塔什干,十一月十八日到撒馬爾干駐冬。

出發到此歷276日,次年三月西行渡阿母河到大雪山行宮(八魯灣行宮,興都庫什山脈間),面見成吉思汗。

前後數次講道,往返於撒馬爾干數次(共停留約八個月)。到太祖十八年(1223)三月東歸,回程路徑相同。

他來回路途上,雖然都經過了距特克斯最近的霍城,但去程未見他有渡伊犂河往南方的特克斯的紀錄,只知他往西渡河再繼續西行。返程也未見他經過特克斯,且當時也還未有「特克斯」這個地方。以地理而言,似乎他也不至於往南到特昭盆地去。唯有到阿力麻里是九月廿七日,有鋪速滿(木速蠻,伊斯蘭教徒)王、蒙古塔剌忽只(達魯花赤)領部人來見,宿於城中西果園,又記載供禮禿鹿麻(棉花)、作詩記事等。因「連日所供勝前」,當在城裡住過三、五日。或許在此期間看過特昭盆地的風水,訂出八卦的方位也未可知。

這樣的推測,當然只是推測,其實並沒有直接的證據。

但丘處機在鱉思馬大城時,曾見「王官士庶僧道教數百,具威儀遠迎。僧皆赭衣,道士衣冠與中國特異。泊於城西蒲萄園之上閣,時回紇王部族勸蒲萄酒,供以異花雜果名香,且列侏儒伎樂,皆中州人。士庶日益敬,侍坐者有僧、道、儒。因問風俗。乃曰:此大唐時北庭端府,景龍二年,楊公何為大都護,有德政,諸夷心服,惠及後人,於今賴之。」

又往西,至邪米思干大城,則知道:「方算端氏之未敗也,城中常十萬餘戶。國破而來,存者四之一,其中大率多回紇人。田園不能自主,須附漢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亦以諸色人為之,漢工匠雜處城中。」

可見當時這條路沿線漢文化、漢人、漢工匠,乃至儒道佛都有。其道士之衣冠誠然與中原不同,其道法畢竟仍是漢地發展來的。他們在丘祖來此之前即已來,曉得成吉斯汗優禮道士,當然更會追尋著丘祖的足跡而往。

特克斯由丘祖點穴的說法,其真相,不過是說明此地道教淵源有那麼久遠罷了。當然未必即是丘處機,但大方向是不錯的。我們發現的這些古書,便進一步印證了這個傳說。

我讀到的,還有一冊有趣的《取吉便覽》。序說:「取吉便覽合寶鏡圖一書,遵尚久矣。其圖簡而明、其說約而備,其用賅乎百事,而猶取利於行軍。洵選擇善本也。自坊本訛舛相沿,而於進退存亡吉凶消長,誤人殊非淺鮮。湘鄉石泉制軍甚惜之,特為重刊,以廣嘉惠」。顯然是這位湘軍將領囑人編輯刊刻的。

這書,參考了乾隆間的《協紀辨方書》等,屬於擇日之學。其中,《寶鏡圖》假託諸葛亮所作,體例是「自甲子至癸亥,凡六十日,而日系十二時。每一日主一局,以八卦定方向。以本日九星所值中宮為主,外八星分布八門,門以星定吉凶,日以時分休咎。」每一天利不利於行軍、出戰、行舟等等,哪個方位利、哪個方位不利,什麼時辰利,都有說明。乃是八卦與擇日學的配合運用,而專用於行軍作戰,無怪乎被這位將領看中了。

這樣的書,發現於特克斯,當是隨著清末湘軍而來的,其內容又恰好呼應了八卦城的八卦文化。你說,不是有趣的巧合嗎?

--

--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学堂。微博:weibo.com/u/122736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