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以李小龍為模型來了解中國武術,大堪商榷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Nov 27, 2019

南拳北腿,久成通稱。但這種通稱有無道理呢?那就還得考上一考。

先說南北。

南北看來最不成問題,南方北方之分,在我國早有成例。如禪宗即分南宗北宗,畫家在明末亦分南宗北宗,書法則有北碑南帖之說。近代國學大師劉師培曾寫《南北文化不同論》《南北文學不同論》,詳細介紹了南北在學術文化及文藝上的這些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會形成此類區隔,一點也不意外。猶如論行則南橋北馬、論食則南茶北酪,南人北人之性行體氣也多有不同。這種差異,表現在武術上,自然也就形成了南拳北腿不同之風格。

可是,越是看起來沒問題之處越要留心。因為南北然可分,南北究竟指什麼,各朝代所指卻並不一樣。秦漢以前,所謂「南風不競」的南,講的是荊楚;而荊楚所包涉的地區,就北及山東河南的南部。南北朝時期,南北之分,則指的是中原地區和江淮流域。

故所謂南北,乃相對之詞,古代嶺南尚未開發,江淮一帶便可以稱為南陲。不似現今講到南拳北腿,我們腦子中想到的南拳典型都是閩粵拳術那樣。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徐震《國技論略》一書談到南北時,南仍指的是長江流域,謂:「今世通語,謂長江一帶拳術,架式小而勢緊促者為南拳,亦曰南派。以豫魯一帶拳術架式大而勢宏敞者為北拳,亦曰北派。」可見當時論南北,仍以江淮為南。

為什麼會如此呢?這時嶺南不是早已開發了嗎?原因是現在嶺南練拳的人不愛聽的:因為當時嶺南武術在全國並沒什麼聲望。

閩粵武術當然源遠流長、門派眾多,技藝亦各有其特點,但當時並無特別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全國性的知名武師。精武體育會和中央國術館兩大系統中均沒什麼閩粵武術教練即為明證。

這也大大限制了閩粵武術的推廣,使其終究只能局限於一地。

我看《精武》月刊2001年二月號,有〈黃達生答記者問〉一文,記者問:「洪拳今日有些門前冷落車馬稀,是否與上世紀二十年代萬籟聲、傅振蒿、顧汝章、萬籟鳴、李先五等著名的北派拳師聯袂南下廣東傳拳有關?」這個問題問得未必恰當,因為洪拳「今日」未必門庭冷落,但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嶺南武術確實在聲望上遠不如北方。北方這些武師,如顧汝章、萬籟聲等均具有全國性聲望。他們能南下,而南方拳師無力北上,即顯示著這樣的聲望差距,其拳術是不會有人拿來與北方武術相提並論的。

反而是北方武術在南方大力拓展,頗有成果。像我少年時期學習螳螂拳,就常參考黃漢勳先生在香港所編的螳螂拳一系列叢刊。黃氏乃廣東青年,教的卻是精武體育會羅光玉一系的北方武術,而裁成甚眾。此南人而濡染北風者也。北人而習廣閩拳術,卻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例子。

現在一講南拳,就說洪拳、詠春、黃飛鴻。實則洪拳為全國性拳種,並不只流傳於閩粵;黃飛鴻在廣東固然是大人物,今日經媒體渲染,尤其聲名顯赫,無與倫比,但當時歷數風雲人物時卻幾乎名不見經傳。因此徐震才會說:「今世通語,謂長江一帶拳術為南拳。」

當時長江一帶拳術之特徵為何?此或可於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振民編輯社出版《少林宗法圖說》見之。

此書大部分篇章與《少林拳術秘訣》相同,後來《國術統一月刊》也予重刊。其內容據徐震所考,乃是「兼採南北各派,實以湘派武術為本」。因為「湘中既為紅幫盛行之地,其拳家則幾乎皆稱少林派。紅幫起源本與明室遺老有關,此派少林拳史事之傳說,當由武術家之在幫者所演成也。又紅幫以湘、黔、蜀、陝、鄂等省為盛,此書所述拳派,常及此數省」。

可見當時所謂南派少林也以洪拳為主,但基本上是以湘中武術為代表,兼及黔、蜀、鄂和江西。徐震說「書中所述,湘派而外,於江西關中二派所取較多」,即指此。不過,因該書也兼採關中之法,可知其術本不限於所謂南派,唯於此可見當時長江一帶流行的洪拳概況罷了。

另外,徐震說當時在江南一帶有專學短打的四家:「許氏,即許云南,祖長手,有上飛、無下殺,用開足直立八字步,操手為操對打。譚氏,譚國泰,祖中手,下殺為主,上飛為附,其屈膝水平八字步,單踵舉起丁字步,皆上下相應,其操手有攜還、攜打、還打之名。楊氏,未詳,祖短手,手面上不過眉,下不過膝,腳步視水平為尤低,世稱為短手之聖手。曹氏,曹凱,祖中手,手腕多揚手,腳步操手,與譚​​氏略同。此皆江南各家短打之家法也。近世有朱慶餘,從南通張氏、湖南李氏習南方短打,傳至其孫鴻壽,著有《拳藝初步》及《拳藝指南》。」

這些江南的短手,用八字步,操手對打,拳不上眉、不下膝,略似現今南方詠春一類打法。但終究仍是江南之拳,非嶺南之技。而且若據此以說「南拳」也不恰當,因為北方如彈腿就也有六路短打。

以上是就地域說南北,並解釋早期所謂「南」多指江淮流域,與現今以閩粵拳術為南拳之代表者非常不同。

其次要講的是,南北還不只是指地域,也可能是指內外家。此說之主要代表人即前面提到的徐震。

徐氏《國技論略》大倡此說,謂:「南派之名,係專指太極八卦等尚柔一派者。北派則通指長拳短打各家而言,凡尚剛猛者,皆北派也。」

徐氏不贊成內家外家之分,認為太極拳等只能稱為內功拳,因它們與古代的導引術關係較密切,而又跟黃宗羲父子所記載的內家拳內容不同(見其《太極拳考信錄》諸書)。因此,為了避免仍用內家外家名詞產生混淆,乃改以南派來稱呼太極八卦等較偏於柔和、煉養之拳,而以北派來稱呼一般搏擊之拳。

為何把太極八卦形意稱為南派呢?他一是說此派源於武當之張三丰,二是說黃宗羲父子曾傳王征南之拳法六路,又為十段錦歌訣作注,故太極為南方之學。

但此說與他自己的考證是相矛盾的。前面講了,他認為王征南所說之內家拳跟今傳太極拳本不相干。他又對太極出於張三丰的傳說花了許多氣力去駁斥。孰料為了建立南派的統緒,他竟然重回張三丰創拳的老路,說太極拳創自武當丹士張三丰,傳王宗岳、張松溪等,一直傳到王征南、黃宗羲。這樣自亂其說,誠可謂心有蓬塞,故不自知其妄謬也。

另外,前面已提過的另一本書:尊我齋主人的《少林拳術秘訣》則稱武當張三丰為北派,說:「張全一,名君寶,號三丰。……於少林師法,練習最精,後遍遊於川蜀荊襄沔漢之間,其技更進,……著力於氣功神化之學,晚更發明七十二穴點按術,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

為何張三丰竟是北派呢?他說因為張氏本是北方人的緣故。然既以張為北派,南派又是誰?他說:「有李東山者,與張同時,亦以技術顯,為南派中之巨子,且精風角奇門六壬推步之學。」這李東山,其實也名不見經傳,以之為南派巨子,純是尊我齋主人瞎編出來的。尊我齋主人這本書東拉西扯,編湊而成,徐震、唐豪都有辨正,而其說南說北也一樣妄誕不經。

陸師通《北拳彙編》則又以少林為北拳,云:「少林派亦稱外家,趙匡胤其開山始祖也。……其法以硬攻直進為上乘。」以少林為外家,早見於《王征南墓誌銘》,但說少林源於趙太祖,乃因閩中號稱少林拳的多是太祖拳之故。以此為北派,亦令人不知所云。

於此即可見南派北派,一旦深考起來,便多不可究詰。至於南是否以拳擊取勝,北是否以腿擊見長,那就更不好說了。

前面講過,徐震以外家為北派,而北派之中他就又分為長拳、短打、地趟三種。長拳包括太祖、二郎、迷踪、八極、番子、劈掛、查拳、紅拳、彈腿、掇腳、少林等門。短打包括綿張短打、彈腿門之六路短打、江南之天罡手、對打之紅操等,「其架子緊而手法密。粵地通行之拳術,亦屬此類」。

與此相對,「今長江一帶流行之拳術,其跌撲之法,慮無不出自猴拳、醉八仙,而又與短打相混合者」。這是把長拳短打一併歸入北派,故與俗稱「南拳北腿」完全不符。唯其中論及廣東拳術,認為屬於短打,似乎可說明閩廣重短手而不重腿擊之特點正在於此。

早期廣東洪拳拳架步較高,以短橋手為主,動作幅度較小。這種短橋窄馬的風格,確為短打特徵。現在練洪拳的朋友,長橋大馬,倒不好說它是不是仍屬於短打了。

徐震又說:「粵中之少林拳術,傳自蔡九儀。蔡遁匿於少林中,受技於一貫禪師,最長於超舉術,且精腿法,能飛躍尋丈以外,疾如鷹隼,人不易防。其及門弟子以莫氏麥氏為最,二人皆順德人,不知其名……為粵東技擊之泰斗。」講蔡家拳之淵源,大抵採諸傳說;對麥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見徐氏囿於見聞,對粵中武術頗有隔閡。

此或當時粵中武術尚少流傳於北方之故。因此說到蔡氏精於腿擊,便拿北方的輕功超距、飛躍尋丈去想像,其實蔡家莫家之法並不如是。

麥氏為麥繩武,館於肇慶。莫氏為東莞莫清嬌。二君之技皆源於高要蔡九儀。

但廣東蔡家拳也不僅蔡九儀這一支,廣州泮塘還有蔡伯達一系,鼠步蛇形,與蔡九儀不同。蔡九儀、麥繩武、莫清嬌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盤腿。唯莫氏一派直蹴為多,麥氏一派橫掃為長,為其差別。但這均不是飛縱跳躍型的武術。徐震於此,殆為失考。

蔡氏莫氏以外,劉家拳純用短手,高不過眉;李家拳亦為短手功夫。洪拳如「虎鶴雙形」之狹橋短馬亦極典型,腿法都不甚多。所謂黃飛鴻無影腳,實不過是洪拳中的後撐腿。以在手搏時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範,故名「無影腳」。早期廣東拍黃飛鴻戲劇,對此尚不離規矩。劉家良擔任武術指導或演出的一些戲,於此也不太離譜(劉氏之父劉湛曾拜林世榮弟子吳少泉為師)。

另外,黃飛鴻夫人莫桂蘭女士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過世,並在香港開辦武館,網上還可以找到她演練洪拳的資料,再結合林世榮編寫的一些拳譜圖錄,均可證明上述說法。

可惜近年由練長拳套路的李連杰、趙文卓演黃飛鴻,而令黃飛鴻從一地方型武師變成了全世界華人家喻戶曉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鋼絲懸空連續踢擊為無影腳,尤為滑稽,造成了不少誤解。

南拳之腿法既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訪問八極拳家韓起,記者問:「八極拳為何不起高腿?」韓氏答:「不光是八極拳,近百年來,影響力大的拳種多數都有排斥高腿的傾向。即使是不拒絕高腿的戳腳,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棄踢腿,成為武林的主流。」

不踢高腿是否為主流,姑且不談,我這裡選擇八極拳的名家意見來談,就是表示北方拳種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踢來踢去。

以徐震所說的長拳門類來看,太祖、二郎、迷踪、八極、劈掛、翻子、鷹爪,踢腿都是極少的。彈腿以腿法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彈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腳脛骨為目的。稍高一點踢膝,再高則踢心窩。高腿、二起腳(所謂鴛鴦腳、連環腿)不過一二路。有時連這一二路也不練,只以低中段踢擊為主。

徐震說:「彈腿之姿勢,余所見者甚多。大別可分兩種。一種為十二路,其腿蹴出,離地不過三四寸;一為教門彈腿,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其發腿須與膝齊。此彈腿中之兩大派也。」我不敢說他講得不對,但所述與我所曾練習者不同。似乎他當時踢得更低,連踢心窩都沒有,遑論高腳、二起腳!

出高腿者,太極拳中有擺蓮、華拳中有旋風腿,但也就這一兩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例。至於形意、八卦,幾乎只有步法而無腿法。孫祿堂《八卦拳學》凡例曾說:「遊身八卦連環掌,內藏十八踱羅漢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腳。」這些截腿、暗腳即是八卦的所謂腿法了。但既名為截腿、暗腳,其不明顯可知,其不起高腿亦可知。

其他地趟拳、通背拳,用腿攻擊如現今我們看跆拳道那樣,也是沒有的。故所謂腿,在北方流行拳種之中其實也非特色所在,與它在南拳中並無根本差別。

考之古代,《紀效新書》載當時拳術,如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曹聾子之腿、王鷹爪唐養吾之拿、張伯敬之肘、千跌張之跌,各有其長。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擊見長,且既名為李半天,可揣想應是善於飛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擊著稱。

可見大部分的拳種或武術並不太用此類技法,原不是現在才成為主流的。這就可以接著談兩個問題。一是現在中國武術中出腿的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實已遠較從前多了。電影電視中表演武打場面時固然如此,武術界也踢得厲害。常見各門派在武術表演時,老拳師雖大半仍守舊範,青年們就滿場飛,又踢又跳,無論少林武當、南拳北派,大抵皆是這樣。風氣之成,我想一是這樣才花哨好看,容易博得看場子的外行人喝彩,二是受李小龍影片的影響。

李小龍綽號李三腳,腿上功夫了得,電影中演示的,亦以腿法見長。他是「功夫」一詞的發明人,也是振興現代武術的大功臣。可是他的武術真是中國功夫嗎?他的雙節棍,就不是我國傳統器械,是他從菲律賓學來的。手上的技術,除了詠春拳之外,受拳擊影響極大。尤其是頭部擺動以配合出拳及趨避的方法,是詠春沒有的。拳擊式跳躍之法,更與詠春截然異趣。他也不採用詠春的窄馬步,而是以北方彈腿、螳螂、查拳等常用的那種側面對敵方式,跨大馬步,然後側踢、後旋踢出腿。那種側踢、後旋踢,乃至飛身側踢,我不敢說傳統武術中一定沒有,但即使有也是極罕見的。恐怕是他在美國參考日本空手道、韓國合氣道而學來之技法。

作為一位武術家,他這樣博取眾長,汲精用宏,當然很可欽佩,但以他為模型來了解中國武術,可就大堪商榷了。現代練武的人,看慣了李小龍踢,再看李連杰在銀幕上也這樣踢來踢去,又看到跆拳道、泰拳那樣踢,於是踢技大昌,遠多於古,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可是對於傳統武術是否應如此改造,或許也還可以討論。

另一個問題是:南拳北腿云云,不只是對南北拳派拳種太簡單的概括,更是對拳術不恰當的簡括。

拳術如舞蹈。世界上的舞,有專門表現頭髮的,如台灣阿美族祭禮中甩髮為舞;有專門表現頭部的;也有以動頸子為特徵的,如新疆維吾爾人之舞;又有抖肩的,如蒙古一些舞;還有扭腰的,如阿拉伯之肚皮舞;有擺臀的,如夏威夷之草裙舞;更有動腳而上肢不甚動者,如歐洲宮廷若干舞種;另有專借腳尖表現者,如芭蕾舞;有專門在腳底板下功夫的,如踢踏舞;又有身腿都不太動而主要以手指表現者,如泰國舞。不同的舞蹈,開發著身體不同的美感;善於利用身體某一個部分,也就形成各個不同的舞種。

舞蹈如此,武術何獨不然?舞以求美,武以盡力。要窮極身體所能表現的力量,達到搏擊的目的,其能開發身體每一個部位,原理是一樣的。翻子之長為練手,劈掛之長為練拳,查拳之長為練行,彈腿之長為練腿,乃至張伯敬之肘、千跌張之跌,頭、肩、臂、拳、掌、指、肘、膝、腿、脛、腳,無不可以也應該予以發展運用。各人秉性不同,所利用者也就不一樣,哪裡是「拳」「腿」兩個字所能概括的呢?

--

--

Gong PengCheng
龔鵬程大講堂

龔鵬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已出版論著150餘種,包括《文學與美學》《儒學新思》《中國文學批評史論》《俠的精神文化史論》等。微信號:龚鹏程大学堂。微博:weibo.com/u/1227360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