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記者牛煦庭/龜山報導】 龜山過去有九個眷村,亦是眷村文化保留的重鎮,2017年11月5日於龜山公西活動中心舉辦的「昔時光影-老照片茶會」活動中,龜山眷村的住戶也沒有缺席,他們帶著泛黃的照片,與聽眾分享龜山老故事。
現任陸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倪亞東,是陸光二村的眷戶,從小在街坊鄰居的「看照」下長大,更跟隨父親腳步走上軍職。民國100年退伍後,重新回到已經改建完成的陸光社區,從環保志工開始,一頭栽進社區服務,因為年輕又同是軍職出身,深受眷村長輩們的信賴,「小倪」最後一肩挑起陸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重責大任。
倪亞東接受訪問時表示,對他而言,眷村記憶最深刻之處就是集體意識。他說:「老眷村的牆壁很薄,住戶之間沒什麼秘密,也沒什麼隔閡。互助精神很強烈,小時候家裡大人不在,鄰居的飯桌也可以解決一餐。但是管教也是全村的事,調皮搗蛋,逃不過長輩們的『法眼』!」直到現在,他還是最懷念和街坊鄰居一起吃飯、話家常的時光。
從事社區發展的倪亞東對於眷村文化的保存有許多想法,他表示,眷村文化隨著第一代年事已高,進入快速流失的狀態,更常成為台灣政治藍綠惡鬥的犧牲品。他也提到,雖然桃園市政府每年舉辦「眷村文化節」,但總感覺流於形式,難以在活動中找到眷村的集體情感。倪亞東認為,每一個眷村長輩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而眷村文化正是這些故事的堆疊;而在文化保存中,真正重要的眷村居民口述歷史,民間團體反而跑得比政府快。
「眷村改建之後,文化保留就更不容易了,眷村文化是台灣獨有的珍寶,但正邁向死亡。」
倪亞東說,民國95年陸光二村拆除改建,他特地從高雄北上,就是為了留住兒時記憶的最後影像,老照片成為珍貴資產,然而文化的保存,卻是越來越艱難,他期待市政府文化局投入更多資源,留住更多眷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