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又愛玩的社區築夢者-卓守林大哥

Sean Xie (Everflood)
龜新視界
Published in
4 min readDec 21, 2018

【文/龜山社區記者黃昭儀】

在龜山楓樹坑社區討論會議上,正籌畫在春節前舉辦一場傳統米食料理的活動,當大家七嘴八舌討論時,現場有三位四、五十歲的社區大哥有感而發地提到,他們在孩提時都有幫忙家中做粿、炊粿的經驗。在傳統農村社會中,不管男女老少,每到年節慶典,都要一起幫忙製作各式各樣的粿,如嫁娶慶生用的湯圓、過年的蘿蔔糕、麻糬、發糕、清明節的草仔粿等,大夥兒如數家珍,還提到男孩們特別需要協助「用力」的事,例如搗麻糬、揉粿脆;此外,男孩們對於「細活」也很在行,如搓湯圓、包草仔粿、調整火侯,基本上沒有「君子遠庖廚」這回事。

但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傳統農村社會也發生變化,愈來愈多人離開農村去外地工作,農務也不再依賴大量人力,改為機械耕作,農忙時的幫工景況不再,逢年過節時做粿也不再需要全家總動員,只要去市場採買現成產品即可。不過在楓樹坑有位農家子弟仍然持續在年節時做粿,他就是卓守林。

傳承媽媽味道的守林牌蘿蔔糕

熱情開朗的守林大哥是龜山社區夥伴之一,從小跟在曾任廚師的母親及祖父身邊,耳濡目染下學會作粿,長大後則接棒母親繼續製作傳統粿食。他開玩笑地說是因為自己愛吃,才會想做,但深入訪談後,知曉他是為了讓家人跟親友都能吃得健康,才會堅持在逢年過節時自己製作食材來源透明、安心且無添加的粿,並與親友分享。因家中有做粿的設備,守林大哥每年也會呼朋引伴到家做粿,復刻傳統農村社會眾人合力做粿的樂趣。

守林大哥記憶中母親最常製作的就是菜頭粿,也是他最愛及最在行的粿。每年年底到農曆春節年前,正好是蘿蔔盛產期,他回憶過去母親的做法,加上自己的創新,製作出來的菜頭粿和外面賣的很不一樣;通常市售的菜頭粿多使用剉籤(刨絲)的蘿蔔,而守林大哥的母親從以前就使用磨泥的蘿蔔,因此他融合二種做法,發展出以磨泥為主搭配一點點蘿蔔絲的守林牌菜頭粿,不僅保有「媽媽的味道」,更增添新的口感。

綠地圖成果展-林栢嵐攝影

醞釀多年的社區夢

原本從事水電工作,曾在工廠上班的守林大哥,其實一直情繫社區事務。他早在十多年前就跟著楓樹社區營造先鋒黃榮昌大哥,協助社區活動;這些年來也參與社區、學校的志工團隊,持續學習團隊經營,為日後投入社區營造做準備,去年終於退休,有更多時間經營社區事務。他先從整理社區最古老的土地公廟開始,今年度更參與桃園市文化局舉辦的學藝員培訓,展開長達半年的社區經營課程與實習;也加入楓茶米休閒農業區的籌畫團隊,在蘆山園社區大學的協助下,與志同道合的社區夥伴共同完成「楓樹坑綠地圖」。

本身就熱愛學習與勇於嘗試的守林大哥,運用自身專業與興趣投身社區營造,搭建魚菜共生系統讓鄰近學童參訪、製作網版與曬版發起土地公年曆絹印等活動,並把自己擅長的做粿,當作號召民眾關心、參與社區活動的一環,例如土地公慶典活動時,就會製作粿脆,邀請大家一起來搓湯圓,逐步展開一場又一場的社區活動。

土地公廟活動-林世堉攝影

楓福好玩藝,改變的助力

因為行政分區,原本住在楓樹里的守林大哥,現在被劃入楓福里,名稱取自楓樹福德祠,也就是守林大哥協助整理的老土地公廟。他說投身社區營造是因為「對故鄉的情壞,想把自己的故鄉弄得更好、更繁榮」。在龜山眾多工業區包圍下,楓樹坑是難得的農業區,守林大哥期待透過與社區夥伴的努力與經營,能讓楓樹里、楓福里的居民擁有更好的環境,讓居民能到農田從事休閒活動,就近體驗農村生活。因此他創辦「楓福好玩藝」,運用自己所會的手藝及愛好,讓居民體驗好玩的手藝,結合楓樹坑農家舉辦活動,目的是協助農家發展休閒農業及吸引更多人來楓樹坑。

「楓福好玩藝」也不只是好手藝的傳播,更是要重現早期農村社會「動手做的快樂」及「呼朋引伴做粿的村里常態」,以前村頭村尾過年過節召集一起做粿,農忙時互相協助,分享彼此成果,村里關係緊密,守林大哥期許自己能成為重新拉近居民彼此的橋樑。

最後,守林大哥分享明年(2019)1月5日將在家中舉辦菜頭粿製作聚會,他邀請了楓茶米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桃園學藝員成員、創生工作坊(楓樹坑綠地圖製作團隊)等團隊一起共聚,原本互不孰悉的團隊,將因為他的牽線,相互協力,結合成為楓樹坑改變的助力。可以預見,楓樹坑在社區築夢者守林大哥與他的夥伴努力下,未來將更好、更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