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采風集系列-文化歷史巡禮

Sean Xie (Everflood)
龜新視界
Published in
8 min readDec 17, 2018

【楓樹坑的由來】

楓樹,有著太多太多的別稱,楓樹坑、楓仔腳、土地公腳,之前公車站牌上的頂社,讓人有著說不出的親切感。 楓樹坑幾乎是大楓樹地區的統稱,為何有如此多名稱來稱呼楓樹坑?值得來探討緣由。從耆老的口訴中,在以前這裡是平埔族的聚落之一,稱之為頂社,族人聚集地又稱為社底。在人口稀少的年代,到處都是山林,各山林內有許多大樹,諸如楓香樹、松樹、樟樹等等,其中最多的就是楓香樹,楓香在台語的說詞上稱為楓仔樹,楓樹坑就是因此而得名。 在信仰中心土地公鄰近地區有大楓香樹十幾棵自成一個族群聚落,每株都有十幾二十米高。楓仔腳的最大楓香樹在頂土地公旁,由耆老的言傳下來,有幾棵據說需2人合抱那麼大,因有老楓香樹及土地公關係,所以老一輩的村民都稱這裡為楓仔腳或土地公腳。由於人們相信樹大即有神的緣故,本村最大的信仰中心土地公即住在這裡,楓仔腳或土地公腳也因此成為這裡的代名詞。

土地公原為三粒石土地公經過多次整建,鄰地也蓋了活動中心。之後;忠義路興建、道路擴寬,原來的位置成為道路中心,老楓香樹也因種種原因相繼砍伐或死亡,最後一棵在忠義路的興建移植失當而死亡,在此已無老楓香樹的蹤跡。目前尚存有三棵約兩百年以上老楓香樹,矗立在村內不同角落中守護著楓樹地區。 桃園龜山區楓樹里地理位置位於林口台地南緣邊陲地區,是龜山地區最大的水稻栽培區,保留著完善的傳統農耕作息,完整的水稻栽培及農村特有景觀風貌,素有 [龜山鄉後花園] 之稱。

中坑風尾坑空照圖
楓樹坑三個坑落空照圖
梯田景觀
梯田景觀
梯田景觀

【文/龜山社區記者黃榮昌】

楓樹坑位於林口台地之南側,屬於沖刷型谷地,範圍包含風尾坑、中坑、光華坑三個坑谷,地形呈北高南低。丘陵環繞林木蒼蔥、櫛次鱗比的梯田、傳統古樸的建築紅瓦厝、土埆厝、三合院、保留完整的原始三粒石土地公、清澈無汙染的溪流、綿延崎嶇的茶園、排列整齊的網式蔬菜園、清幽的林蔭古道小徑、綠油油的稻田、百年老楓香樹、樟樹、烏心石、龍眼樹、五月滿山雪白的桐花、燦爛的相思花季、深秋時節滿山的芒草花、休耕田一大片金黃的油菜花波斯菊,四季呈現美麗又繽紛的景觀是楓樹坑最大特色。

楓樹坑是龜山地區目前最大的水稻栽培區,網式蔬菜及苦茶栽培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作物,茶葉種植雖減少許多卻是比賽的常勝軍,已由慣行農耕漸漸走入精緻栽培與友善環境栽培領域。壽山茶推展至日本多年,未來將進一步走入觀光茶園之領域。花卉栽培、草花繁殖、造園等,相繼在楓樹生根茁壯。如能在周詳的計畫與規劃下;結合花卉產銷,將稻米創立自有品牌,讓壽山茶、壽山苦茶油、壽山米、壽山有機蔬菜共享盛名,營造成為北桃園最具有農村特色及最美麗的觀光休閒農業區,期望對現在的農村經濟產生一些助益。

訪查資料分為文化歷史、地理環境、古厝紀錄、古道紀錄、土地公介紹,梯田景觀、圍籬景觀、產業的演變、自然生態等等。分享給大家,讓生在這裡居住在這裡的【楓樹人】了解楓樹曾經有過的一些蛛絲馬跡,緬懷祖先對這片美麗土地所做一切,感謝先人創造一個舒適又溫馨的環境讓人希望永遠珍惜與擁有。茲將部份整理略述如後

文化歷史巡禮

頂社- 平埔族聚落,為龜山地區早期原住民的聚居所在。大龜山地區以前是龜崙社的聚落區域,為南崁四社之一。後因種種原因而分成兩處,一處為新路坑的下社,另一處卽為楓樹坑的頂社,其位置在楓樹國小旁,聚落群又稱為社底,後山有一條小溪流,長年水流源源不絕。永、干、傅為其大姓,各家族間都有姻親關係。這裡曾經是楓樹地區第一間柑仔店位置,極盛時期更是左右地下金融交易。因都市發展關係,舊時部落聚集地區已大部分改成大樓住宅,昔時的酋長永家老厝尚保留著,其屋頂保存著以前茅草屋的建構實屬可貴。

社底聚落目前保留的部分建築
保留茅草屋頂的永宅

古厝建築- 村內至今仍保有許多傳統建築,大部分均依山而建,地勢較高挑視野良好,幾乎沒有一戶人家是利用較平坦的地蓋房子,顯見先人對土地利用的堅持,也由此可見祖先對於土地的珍惜與愛護。早期都是土埆厝茅草屋頂建築,較晚期是土埆厝紅瓦屋頂,近五六十年前是紅磚紅瓦厝,型式以三合院居多,因依山而建,多數為一進及多戶龍式,另有一條龍或單棟類似街屋式等多樣式。現因材料及技術種種原因,部分已加裝鐵皮,雖非保留得很完整,但建築古樸典雅,深富歷史人文氣息。因建材取得不易以及技術關係,許多屋頂已改成鐵皮,有些甚至任其荒蕪倒榻。如能讓這些老屋重新賦予新生命,成為最佳鄉土教育場合,讓下一代了解先人的智慧結晶,讓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茶葉產製- 龜山為壽山茶主要產地,外銷日本有名,多年來在農會輔導下,成立茶葉產銷研究班,不斷鑽硏製茶技術,楓樹的東方美人茶系列多次在全國製茶技術競賽獲得最高殊榮。龜山茶產業極盛時期約1500公頃,現在最大茶產區在楓樹,僅存有三家小型製茶廠,各自擁有不同的製茶技術與銷售管道,是楓樹地區享譽全國的茶農,其中也是十大神農獎得主。櫛次鱗比的茶園景觀、手工採茶、機器採茶、製茶過程還有讓人垂涎的茶焗蛋,全部可以讓人親歷其境一窺究竟。

茶焗蛋品嘗
茶葉產製過程解說
茶園景觀
茶葉日光萎凋

土地公- 楓樹地區擁有十五座以上大小的土地公,在此可以見到最原始的土地公,最華麗的土地公,沒有神像的、三粒石頭的、有廟沒神像的等多種土地公廟,也許可以爲土地公寫一本專書。值的一探土地公的奧妙。

型態不同的土地公廟
型態不同的土地公廟
型態不同的土地公廟
型態不同的土地公廟
型態不同的土地公廟
型態不同的土地公廟

傳統技藝竹編- 以前;楓樹地區到處都有桂竹林,資材豐盛,這裡曾経是斗笠與畚箕的經濟輸出大宗,風尾坑更有畚箕坑之美稱,傳統的竹編技藝非常興盛。以前農家使用的籃子、簍子、雞罩,桌罩、捕蝦器,茶簍、米簍等等,都是竹子編織而成。現因塑膠製品代替了所有竹製品以致產業沒落,技藝幾已失傳。

傳統技藝草編- 在農業時代,草製品是農忙中空閒的另一種收入來源,從草編的繩子、稻草編織袋子等。幾乎較粗大的農產品都用草製品裝袋,如地瓜、木炭及一些較粗大的糞肥等。編織好的產品運到盤口交貨賺取微薄的業外收入,所以以前稻草是在割完稻子之後必須馬上處理曬乾收藏,堆稻草墩是一種技術,堆的不好有可能整個稻草墩倒榻,而稻草也是冬天野外無青草可割時餵牛的補充飼料。絕無現在所謂空氣汙染問題禁止焚燒稻草事情發生。稻草的收藏處理及再加工是農閒時期一種較具經濟價值的附加工作之一。

稻草收集儲存的草墩
草編意象藝術裝置、稻草人

木炭窯燒木炭 — 四五十年代,楓樹地區的山林幾乎都是有種植作物,除了茶業之外尚有柑橘、地瓜、薑、山藥類等需水性較低的作物。然因經濟發展與需求關係,礦坑的大量開採以至於整個產業結構變化,山林大量的種植相思樹以應付礦坑所需。整個林相完全改觀,有的茶園廢棄改種相思樹。礦坑有一定的尺寸及良材,不良的以及樹頭、彎曲的下腳就成為燒木炭的好材料,【地下採煤礦,地上燒木炭】成為當時流行的一句台灣話。現今雖可覓尋到昔日木炭窯遺跡,但因整個山林幾乎少有人再去耕作,相思樹已幾乎無利用價值,木炭窯成為一個凹陷的坑洞,燒木炭成為楓樹地區曾經有過的新興產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