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筆】《一人公司》《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 Paul Jarvis|2024.02|#創業#商業管理

做一個「質疑成長」的公司

Coco Lu
10 Years after Graduation
Feb 6, 2024

--

這次來談談《一人公司》和《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這兩本書。

以成書先後來看,作者「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是先寫了《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一書,五年後才完成《一人公司》。不過,兩本的閱讀順序沒有那麼重要,先看哪一本都沒關係。

在《一人公司》中,整本書在傳達關於「一人公司」的核心價值和精髓—— 做一個「質疑成長」的公司 ;專注在「足夠」而非「更多」

在《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更多的是作者的個人經驗談,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並鼓勵創業者走出自己的路

下面將兩本書分開來寫~

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不只是「一人」的公司,一人公司是「質疑成長」的企業。

作者的說理直白好理解,很好地將「一人公司」的精髓闡述清楚。

為什麼公司要「質疑成長」?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很容易落入追求高客戶成長率、高收益、逼迫公司不斷成長的思維。在衡量所謂的「成功」時,也常常看的是公司的規模、員工人數、客戶數量等等。

然而,作者提出,並不是越快的擴張速度就代表公司越成功,「更好(better)」不一定代表要「更大(bigger)」,因為公司的成長勢必會有需要犧牲或取捨的地方。

p.78
如果成長得太快,問題會隨之而來——例如沒辦法以足夠快的僱用員工速度來跟上成長,或者沒有足夠多的基礎設施來處理增加的工作量。下限可能很重要,舉例來說,你需要賺足夠的收入才能創造利潤。但要是超過下限呢?如果你賺得比你創造利潤所需的錢還要多,那麼能帶來多少幫助呢?如果你超越公司的目標,那麼對你、對你的企業、或對你的客戶有什麼好處呢?

p.58

根據創業基因計畫(Startup Genome Project)做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這項研究中分析的三千二百多間高成長的初創科技業當中,有 74% 的企業失敗了,但不是因為太競爭、或商業計畫太差,而是因為規模成長得太快。

p.59
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與《企業》(Inc.)雜誌做的一項研究,也證實創業基因計畫的研究結果,它們用五年到八年追蹤五千間快速成長的公司,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倒閉,經歷大規模裁員,或以低於本身市場價值的價格出售。這些公司之所以無法維持,是因為它們把支出與成長,建立在它們認為自己可以達成的收入水準上--或者根據創投注入的資金來發展,而不是根據真實的收入水準。

我認為,作者想傳達的核心回歸到問「為什麼?」。作為公司的經營者、或是創業者、或是個人,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要如何度過我的日子?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視的是什麼?

最終創造自己理想的生活型態,而非永無止盡地追逐成長。

p.82
嫉妒是很難管理的,因為它是社會無法接受的情緒,即使是多數人會有的感覺。嫉妒也會讓你的注意力從你的工作、你的企業,以及你的客戶身上轉移。當我們屈服於嫉妒的感覺,那麼我們所期望的最好,其實只是第二好,因為我們專注於複製別人的路,而不是打造自己的路。

p.113
你衡量成功的標準不一定要以成長做為單一面向的指標︰衡量成功的標準可以是更人性化、更著重於一人公司具體特性的指標——例如,產品的品質、員工的幸福、客戶愉快感與客戶維繫,或甚至是一些更棒的目標。

實際應用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蠻順暢的,作者想傳達的內容很簡單(稱讚的意思),不會讓人吸收不良;書中的案例非常多,很好理解。

有趣的是,這又是一本正好派上用場的書(又?總能在我有需要時遇到對的書💕🤣)。剛好最近在思考我們公司產品的「行銷策略」,讀完這本書得到許多啟發,協助我調整策略的大方向。

受到這本書的啟發,我自己覺得以我們產品的性質(B2B、小眾市場)不用投入大量而廣的行銷資源(人力和錢)。首要著重的應該是「口碑行銷」,只要我們在「客戶成功(Customer Success)」方面做得好,自然可以在這個消息傳遞很快的業界做出名聲。

以及,在產品上線初期,在舊客戶維持和新客戶開發的資源投入比重上應該要前者大過於後者,先把忠實客戶鞏固、把產品功能和服務流程確定後,後續再開發新客戶才比較容易留住。

紀錄一些書中的相關筆記:

  • 將「客戶成功」放在第一位,客戶成功是一人公司能賺錢的基石;客戶成功就是我們公司的成功。
p.114
他們為什麼買?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這麼做?我該如何讓他們保持愉快?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該如何協助他們達到目的?
我之所以強調最後一點,是因為客戶真的不會在乎你是否有賺錢。但是如果你賣的東西能幫助他們賺錢,他們就永遠不會離開你的公司。他們會繼續當你的客戶,然後可能鼓吹別人也成為你的客戶。
  • 不要把跟客戶的關係視為單純的交易關係(把賣多少錢放第一位),而是要發展長期關係(關注如何能幫助他們)。
  • 「留住舊客戶的成本遠低於開發新客戶」,這是很多積極追逐使用者數量成長的公司所遺漏的事實。
  • 滿意的客戶=公司擁有大量(無償)的客戶銷售團隊,他們會向自己認識的每個人介紹這個產品或服務。
  • 口碑行銷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與客戶之間的「信任」。書中引用說明信任的三個方面:信賴(「我相信你說的話」)、能力(「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你所說的話」)以及善意(「我相信你是依據我的利益來行動」)。
  • 口碑行銷並不是什麼都不用做的情況下,就會自然發生。可以著手的行動:產品或服務的後續追蹤、引發客戶分享的機制設計。
  • 不用吝於分享自身公司的專業知識(不用太擔心想法被偷走,多專注在執行上),讓客戶清楚產品或服務的透明資訊與價值所在,使其自行判斷、做出購買決策。
p.239
信任不需要大額預算
把客戶的幸福當成首要任務,重要性勝於獲得新客戶,而且鼓勵客戶分享你的企業,你所需要的宣傳花費就會更少。對於一人公司來說,它們可以在任何規模之下盈利,這種緩慢但可持續的成長是有意義的。首先你要創立以信任為中心的企業,接著建立客戶喜愛的產品,確保他們接受過產品教育,也確保他們對自己購買的產品感到滿意,然後提供系統化方式讓客戶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案例。

將這本書的概念與同事們分享,收到一些回饋。

我們必須常常放在心上思考:「要怎麼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大的價值?」當我們確實提供他們所認為的價值,才能從客戶身上獲取相對應、甚至更大的價值。

另一個面相是反思公司的成長速度,雖然我們的團隊小(< 10 人),不過創業初期一直有種團隊規模擴展太快的感覺,有時候工作分配上與溝通成本反而造成阻礙。如果內部資源足以支應,沒必要太快擴展團隊。

p.29
『更多』通常是最簡單的答案,但不是最聰明的答案。我發現在不成長的情況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既能帶來快樂,也能帶來經濟效益。我和許多其他人反而喜歡用當前現有的資源來處理問題。雖然這種作法可能需要更多智慧,但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可以讓企業長期穩定,因為維持它運轉所需的東西就更少。

p.51
若一人公司想要成功,就不能只把簡化當成理想的目標策略,簡化絕對必要的條件。產品或服務太多、管理層次太多、或是完成任務的規則與流程太多,都會導致退化的結果。必須將『簡單』視為任務。

總結

整體來說,精華頗多的一本書,書中很多讓人連連點頭的好句子。書中主要立場與現在普遍鼓吹成長的商業氛圍相對立,但我覺得作者的論述語調不會太過強烈或偏頗,值得一讀。

就算我們現在的身分不是「管理者」或「創業者」,閱讀這本書也是一個思考自己理想工作型態的好機會。我們為何而工作?現在所選擇的職業能引發我內在的快樂嗎?不斷往上追名逐利是有理由的嗎?

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

我是先看這本書,隔了很久很久才看《一人公司》XD

這本的厚度只有《一人公司》的一半,內容比較像是一則則小篇幅的經驗談,文字淺顯、可以很快速地讀完。除了作者的創業故事,也可以看到精煉出面對不同情況的應對方式、態度。

鼓勵創業者不用走在既定、標準的路上,而是走一趟自己開創的旅途。

p.29
在你開始嘗試並突破極限之前,你不會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

p.33
如果你害怕嘗試新事物,或是害怕向世界展示你的工作成果,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我也是。但是,我會在每一天不斷的做出選擇、不斷前進,也不斷創造屬於自己的冒險。

作者有提到,本書:「並不是要提出適用於所有人的公式,而是分享一個更靈活的準則,讓你在工作與生活中選擇屬於你的冒險之旅,幫你克服恐懼,克服慣性,擁抱脆弱,擁抱目標──最重要的是,啟動它們!」

p.58
這場冒險肯定會以走錯路(挑戰失敗或遇見龍)收場,但至少這是我的冒險,而我可以隨時糾正它。

p.110
把你的恐懼化為感激吧。為它的存在而高興,因為這表示你得到了有失去價值的事物。

很認同關於「價值與價值觀」的這個小篇章,如果以內在肯定自已的價值,就不容易隨波逐流(制約自己一定要跟周遭人一樣如何賺錢、如何生活),可以看清自己真正重視的是什麼。

p.46
如果我們從內在衡量自己的價值,那麼外在力量就無法對我產生影響。它可以完全超脫於我們在自由市場上賺多少錢,或我們的工作可以賺多少錢。......如果我寫的一本書只有兩個人買,但我的書對他們有非常大的幫助,那麼我仍然會覺得這個工作很值得。
選擇自己的路,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弄清楚,哪些價值觀會決定你的價值。

比較概念性質的東西還是要自己內化、嘗試,依據情境來實踐、修正。

p.39
我最好的建議是什麼?管他媽的建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吧。相信你的旅程,並且盡可能多透過親身實驗學習。
實現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而且除非你回顧這段經歷,否則你可能真的不會知道你就在正確的道路上。

後記

以上分享這兩本為我帶來蠻多思考的書籍!

讀完之後,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我也更多地把「足夠 (enough)」這個概念放入我的詞典當中。

搭配著《少,但是更好》一書的專準主義概念,認清不可能「我全都要」。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不多,只是要願意花時間去沉澱與釐清——自己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以及構成的核心。

搭配著《人生 4 千個禮拜》一書,直面「時間的有限性」,不用硬逼自己把生活塞到「時間」的刻度裡面(過去~未來),認清事情不會有做完的一天(越是加快效率只會產生更多事情 XD)。

回到每個當下,不逃避自己此時此刻的所知所想,體會到我們真真切切地活著;人生 4 千個禮拜,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