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週課題 1-傾聽👂】你都沒在聽好的聽眾才能造就好的對話|2022.10.24

Coco Lu
10 Years after Graduation
Oct 24, 2022
Photo by Shopify Partners from Burst
「雙週課題」系列是我在公司發起的分享活動,每雙週的週一會更新在公司的 slack 學習頻道。
因為想特別記錄下來才丟上 Medium,會直接把分享內容原封不動放上來!

🔗 系列文章請參考:這裡

以下正文 ↓

👂「第一週:傾聽」

你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而且是真正的傾聽,不去想接下來要說什麼、不低頭瞄手機、不急著發表意見。上一次有人真正的傾聽你說話又是什麼時候?

  • 現代社會鼓勵我們要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相較之下「傾聽」常常被忽視,不像「口說技巧」一樣被重視。大家也會覺得,傾聽?不就張開耳朵就好嗎?
  • 事實上,是好的聽眾才能造就好的對話
  • 聆聽者乍看是對話中溫順的一方,實際上卻處於溝通中更有力量的位置。
  • 親密溝通偏見」常發生在熟悉的人(家人、親友)之間,關係久了因為失去好奇心,容易預設自己瞭解他們的想法、想說的話,下意識關閉了聆聽的心力。
  • 關於沉默:人們常常會把超過半秒的沉默視為否定,所以急著說些什麼,卻因此說了太多。當聽眾時,也可以多習慣沉默跟停頓,讓表達的人不被打斷思緒。
  • 好的團隊很擅長傾聽,也打造出具「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讓成員更願意分享資訊和想法,不用擔心被拒絕或反駁。(Google 案例)

📍【實作】

  • 我自己覺得可以用一個抱持「好奇」的全新視角檢視平日溝通或是跟朋友聊天的過程,真的只是單純的聽,不去想回話或是其他內容。告訴自己,今天就是一個「聆聽者」,用一些支持型、開放式的問題(之後也會有關於問問題的雙週主題)延續對話,不急著做出回饋,會不會有不同以往的收穫?
支持型回應 (support response) vs. 轉移型回應 (shift response)● 支持型:鼓勵對話盡情發揮,幫助回應者更加深入理解。
● 轉移型:直接把注意力從說者轉到回應者身上。
  • 觀察對話中的停頓,試看看讓對話「留白」(接收完再留點時間想要怎麼回覆)!蠻有趣的是各個文化對於對話中的沉默時間容忍度都不同,亞洲商人還因為少話的特性,在談判上更能掌握優勢,可以參考這篇節錄的內容。

📍【書單】

以上內容主要參考的一本書。(我的 Medium 筆記
關於接受「不完美」、展現脆弱的一本書。
雖然沒直接關係,但我認為單單「真的」傾聽就能帶給願意分享脆弱的人很大鼓舞!當中也有一個段落是「積極意見反饋的檢查清單」,可以參考我的 Medium 筆記

📍【討論區】

這邊來點互動 XD 歡迎留言聊天隨興分享!

如果在面對跟你對立的意見或是讓你不快的資訊(新聞、各式言論),你第一時間會有什麼回應,或是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呢?

如果不快的情緒延續,你會嘗試去處理嗎?

後續接收到的回饋

第一次的雙週分享獲得不錯的回饋,許多同事也各自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有同事分享這篇文章〈睡夠,大腦才會增加「裝得下新東西」的空間!唐鳳:每晚睡前必做4件事,讓工作與情緒歸零〉,讓我產生一些新靈感新想法,謝謝她!

有同事分享近期的閱讀所感;有同事分享「感恩魔法 28 天實踐」,也引導出其他人(包括我)分享自己的心法,像是寫感恩日記,我自己則是有實作這本《6 分鐘日記的魔法》。雖然「感恩」的習慣不同,但大家都很認同「感恩」的力量!同事還提出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在 Daily Standup 加入「Thanks for today 💌」的項目,真是好主意!

(還注意到最近有出版這本《睡前 3 分鐘超感謝筆記》~)

後來有一次開完公司會議後,因為對於產品有些爭論、言詞辯駁,所以我也把上文提到《脆弱的力量》裡面的「積極意見反饋的檢查清單」貼在群組&印出來分享:

以下情況表示我已經準備好提出意見了:● 我準備好坐在你旁邊,而不是坐在你對面。
● 我願意把問題放在我們面前,而不是我們之間(或推卸給你)。
● 我準備好傾聽、提問、接受我可能還沒完全理解的議題。
● 我想肯定你做得好的部分,而不是挑你的錯誤。
● 我肯定你的優點,找出你如何運用那些優點來因應挑戰。
● 我可以在不羞辱你或責怪你的情況下要求你負責。
● 我願意為我自己負責。
● 我真心感謝你的努力,而不批評你的失敗。
● 我可以談論解決這些挑戰會如何促進你的成長和機會。
● 我可以示範我希望你也能做到的脆弱和開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