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岳爬山趣 | 陳品聿

小休吃行動糧,休完就上背一起繼續走囉~

PIN
108 全人書院 成果發表
May 16, 2020

--

陳品聿、林青恩、陳昱達、黑景昱、石孟娟

嗨!首先謝謝你點進來這篇文章,這是我們五個人、半年在臺師大全人書院進行社群企劃的成果紀錄,也是我個人在全人書院的自主學習計畫,邀請你繼續看下去,讓我們與你分享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一、在故事開始之前

這個社群是 黑景昱 發起的「全人素養啟發平台」計畫[註1]的一部分,整個計畫由3個社群「生涯規劃燃燒吧!減脂計畫、百岳爬山趣」、 2個工作坊「Python程式學習音樂藝術推廣」組成於108學年度( 2019/9~2020/6 )在臺師大全人書院執行。

二、故事的起點

參考 密契爾.瑞斯尼克[註2] 提出的「4P方法論」:Project、PassionPeerPlay 的四個架構以下分成「計畫概述、社群緣起、成員介紹、社群架構」四個部分娓娓到來。

  1. 計畫概述:透過「例會課程、體能培養、郊山實作」來帶領學員認識我所了解的「登山」,然後帶著書院學弟妹、室友一起上山。大一下在師大登山社受學長姊的帶領後,就想著有一天有能力時,要帶認識的人一起上山,邀請他們走入大自然,體驗爬山領略山林之美。
  2. 社群緣起:「因為喜歡,所以分享」,本著愛玩的精神,跟成員們分享登山的趣味與美好,因為山而在社群相遇,共創屬於我們在書院的特別回憶。
  3. 夥伴介紹:2位成員參與,分別是 特教系112 林青恩 機電系111 陳昱達,再加上總計畫組織人 黑景昱,以及 社群顧問 Tutor 石孟娟
  4. 社群架構例會+體能+郊山 → 中級山
青恩一開始對社群和爬山的想像。

三、例會籌備:從台下走到台上

為了找出每個人都有空的時段,計畫共同決定利用每週三早上8:00~9:30的時間進行例會,大家一起吃完早餐後,社群各自分開進行課程。這次是我第一次備課分享,所以超級焦慮緊張,唯有從台下的學習者,變為台上的分享者後,才能體會課程規劃、事前備課的不易,同時也才能嘗試設計內容、鍛鍊台上的表達能力。

每次都熬夜準備,雖然只有兩個學員還是超緊張。

經過多次諮詢與討論後,依據「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面向決定例會方向,分為「入門觀念簡介、體驗與實作、基礎技能介紹」,最後準備了5堂課,利用簡報介紹、影片欣賞、文章閱讀、實務操作等方式進行。

一開始,我先分享個人的爬山經驗,希望能燃起學員對爬山的好奇心,接著介紹臺灣山岳與常見詞語,讓他們對登山領域有初步的了解,再來介紹裝備與打包技巧,在實作面累積基礎技能,為未來走進山林作準備。

重新回顧自己所學,整理轉換成例會簡報分享。

四、體能培養:樓梯負重、跑步

除了具備基礎的知能外,體能也是登山關鍵要素之一。我們選擇樓梯負重和跑操場來培養體能。利用本部綜合大樓十層樓的樓梯,背著10kg以上的大背來回走,第一次爬了5趟就精疲力盡,但在第二次、第三次逐漸習慣之後,同樣的時間內可以爬8趟,我們開始習慣背登山背包走路的感覺,也認知到體能的重要,在平常的例會時間,也會到分部操場跑步,鍛鍊心肺功能。

塞水罐、睡袋、滅火器,背 10kg 爬樓梯:綜大負重

五、週末郊山:走出書院去郊遊

在書院進行例會和綜大負重外,我們也挑了3個週末整天,去臺北近郊走走,分別在2019年10月跟著「戶外安全推廣協會」去走「皇帝殿」;11月去「南港山縱走」進行雨鞋、背包測試與負重體驗;2020年5月去走「臺北大縱走第四段」。

對於過往只有走過階梯步道的成員而言,皇帝殿是一次很新奇的郊山體驗,初次在稜線上、穿越樹林走泥土路,也學習到一日郊山該如何準備的基礎知識以及實務上行走時的行進技巧。

走一趟有泥土有樹根的郊山:10/6 皇帝殿

在前往兩天一夜的過夜中級山之前,我們帶著雨鞋和背包去走 6.3km 的南港山縱走,算是成員們第一次長距離的健走體驗,而且是背著登山背包、穿著雨鞋走路,與過去穿運動鞋走是很不一樣的嘗試,為不久後的逆聖烘縱走挑戰累積實戰經驗。

雨鞋、背包測試與負重體驗:11/10 南港山縱走

經歷寒假和疫情後,終於約成時間出來走走,這次選擇臺北大縱走,加上最近特別推廣第四段與第六段,因此沿路收集寶石,想完成兩段路程後參加抽獎活動,我們先走了 12km 的第四段,之後再去完成 10km 的第六段。

線上收集老鷹寶石:5/10 臺北大縱走 第四段
青恩對郊山初體驗和負重訓練的回饋。

六、過夜中級山:逆聖烘縱走

具備了基礎知能、也擁有了基礎負重能力後,在11月中我們去了一趟逆聖烘縱走,全長 14.1km ,從渭水之丘開始走、沿途單攻烘爐地山,在聖母山莊住一晚,隔天早起看日出,欣賞「抹茶山」的美景,接著沿著階梯步道一路下至五峰旗瀑布,最後到礁溪搭火車回臺北。

從全人書院出發,在晴空萬里下開啟旅程。

逆聖烘縱走的過夜行程對大家都是挑戰。對我而言,就是要帶著大家快樂出隊、平安歸來,因此事前準備必須非常謹慎,老實說也有點焦慮,怕哪裡遺漏了。

對成員而言,所有都是未知的路程,第一次背著重裝走入樹林和芒草中,親身體驗何謂陡上和陡下,泥巴、芒草、起霧、吹風、摸黑都經歷過一輪,但也對爬山有了更立體的認知,同時意識到其中的各式風險。下次要再次上山時,也將謹記這次出隊的缺失,從中學習寶貴的經驗,在心態與裝備準備上更熟悉與完善。

青恩用圖畫紀錄三個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整段路程最驚險的體驗莫過於「摸黑」了,隊伍的行進速度比預期慢,再加上天氣的快速轉變,下午看苗頭不對,我和孟娟的心就開始懸著,看著地圖app不怎麼動,還以為是手機壞掉,雖然已經做好要摸黑的心理建設,但真正在黑暗中行走後,心裡多少還是有點恐懼。

青恩的感想紀錄。

時間接近黃昏,路程越來越暗、氣溫開始下降、起霧起風,路上還曾因為風太大,五個人剛好在稜線上,就地躺在草叢中躲風,也看了完全無光害的夜景,一路上我們互相照應,努力向前走就對了,相信自己、相信團隊。

由孟娟擔任攻擊手、景昱當堅強後盾、昱達走在中間、後面緊跟著青恩、以及壓隊的我,一路上我邊騙邊鼓舞著隊員持續向前,為大家也為自己加油打氣,後來更決定放點音樂,讓心情保持平靜安穩。在翻越一個個假山頭後,終於看見遠方的小光點,「聖母山莊,我們來了!」我在心中激動吶喊著。

孟娟以圖畫紀錄逆聖烘路程中最難忘的畫面。

早上9:30出發,最終在19:23抵達山屋,經歷將近10個小時(包含來回單攻烘爐地山、休息時間)的路程後,我們有驚無險抵達聖母山莊,在卸下裝備後備料煮晚餐,也暫時放下一路上的擔憂與疲累,就只是好好坐下來吃一碗麵, 聊一聊今天一路走來的感想,之後就能鑽進睡袋,好好享受住在聖母山莊的一晚。

昱達的感想紀錄。

隔天一早,我們穿上羽絨外套、戴上毛帽,捧著熱騰騰的奶茶和早餐,在黑暗中走上聖母平台,等待太陽升起,在寒風中感受著獨有的寧靜,也一起望向遠方,等待第一道來自太陽的光,開啟山中溫暖美好的一天。

回首來時路:那些路上發生的小事

青恩的紀錄。
昱達的紀錄。

寫在最後:

時間真的過得好快啊,大三最後半年的時光已經來到尾聲,非常榮幸也非常開心可以和成員們一起完成這個永生難忘的任務,希望這一學期的規劃有帶領他們踏入登山領域的一小角,對爬山活動也有多一點認識與喜愛~

我相信這一路上每一位參與者,都有獲得屬於他專屬的收穫,「成全你了!也成全我了!」在成年禮之後,每個人都能帶著各種養分繼續向前走,小休吃點行動糧後,休完就可以上背一起繼續走囉~

感謝你們陪伴我走過這一年,期待未來可以再一起上山,走向離天空更近的地方,我們山上見囉!

| 特別感謝 |

林青恩、陳昱達、石孟娟、師大登山社、陳亭妘學姊、山社OB&學長姊&同屆、書院陳畇蓁老師、推我下去做社群的黑景昱 aka. 小組夥伴&前室友、書院導師&Tutor、以及一路上曾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你。

108–1 (2019年)全人書院高桌晚宴。
一路走來,我們最終一起做完的這些那些。

【 註釋 】

  • 註1:2019年暑假,景昱跟我說他有一些構想,想要當面一起討論,所以我就去桃園找他 XD,我們在一家義大利麵店裏,拿著筆在紙上勾勒出「全人素養啟發平台的雛形,後來經過與老師和夥伴們的討論修改後,最終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 註2: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意外從 專欄 中看到這個「4P方法論」,所以就拿來用了。密契爾.瑞斯尼克根據 Scratch 社群的維護經驗,總結出 4P方法論,詳情可見他的著作《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打造X人才,培養創意思考者的4P新教育 》。

【 延伸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