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職外商面試】IT Software Engineer

Joyce Hsiao
Hsiao’s Blog
Published in
Oct 15, 2021

#正職 #外商 #IT #SoftwareEngineer

會特地想要記錄這一次面試經過,是想要分享一件事情:以前所累積的經驗就是為了一次機會的來臨。

會有這樣一份機緣是HR在104上發訊息邀請面試,但當時因為還在新加坡實習中,所以還沒有找工作的打算。

原先想放棄機會,但是沒想到HR蠻積極再三與我聯絡,因此也就抱著嘗試看看的心態接受了面試。於是就開始了為期快兩個月的面試,包含了三次的主管面試以及一次的HR面談

#一面

一面時是多位台灣主管面試我一位應徵者,因為都是台灣人所以整個面試都是用中文。此次分為兩個部分,面談以及線上筆試。

面談內容主要是從履歷上經歷去做發問,這部分比較偏向軟性問題,考驗的是溝通應對能力。讓我很驚訝的是有位面試官說「我有看你的文章,你曾經在實習中遇到....」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面試官認真的去了解我這個人,讓我對於這次的面試好感度大大提升。

而技術關卡則是遠端操控面試官的螢幕去作答Word考題,因此所有面試官都看得到我的答題過程,題目從資料庫到程式語言概念以及演算法pseudo code。當時我答題並沒有很順,尤其是資料庫的SQL撰寫部分,甚至有位面試官說「我看妳大學資料庫成績還不錯啊」我真的是冒了一身冷汗。也因此,我以為這次的面試止步於此,沒想到很快就有了二面通知。

在一面和二面間和台灣主管有幾次的Email交流,原先是為了敲定二面時間,但是主管在信件中提到"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have talked to my manager that I was impressed during your 1st interview."並透漏了二面可能會被問的問題。

這對於初入職場的我來說實在是大大擄獲我的心,覺得被重視也因此當時也花了很多時間準備可能被問到的問題。

因為,接下來是全英文面試。

#二面

為了配合美國團隊的時間,我的面試時間是在晚上的11點進行。一樣只有我一位面試者其他大概七、八位都是同一個團隊的成員,其中只有三位是台灣人。在輪流自我介紹完之後,開始每一個人都問我三到五題技術題,於是就開始為時約一小時的精神轟炸。

每個人發問的題目非常廣泛包含基礎知識以及我履歷當中所提到的技術,主題從資料庫、資料結構、程式語言概念到Restful API、C#都被問到,像是正規化, join, No SQL, stack vs queue, array vs link listed, dictionary, set, static, interface, Polymorphism, Inheritance, override, overload 還有時間複雜度。

重點以上的問題都需要我用全英去解釋用意以及區別,回答過程中結結巴巴就算了,有些人的口音偏印度還需要台灣人翻譯給我聽,被問到後來整個信心被摧毀只想著可以放我走嗎,心想說「阿..我的程度看來還差地遠呢...」

再一次的以為就此結束後,二面的Team leader寄信給我說,我們再來第三次面試吧。

沒想到還有第三次面試,而且是和大主管。

#三面

這一次的面試官只有兩位,Team Leader和大主管。一樣是配合美國時間在晚上進行全英面試,這次就全都是大主管在問我一些軟性問題,例如Why Micron, what is Micron等網路上常見的考古題以及履歷上很容易猜到會被問的問題,像是為何不留在新加坡等等,還有一些情境題,問我說如果團隊專案做不完的話,我的解決方式會是甚麼之類的問題,最後一如其他公司問我有沒有甚麼問題想問,我問完問題後,他們仍希望我多問一些,但當時腦袋就一片空白,常看到網路上分享問問題要問滿,所以當下我真的覺得完蛋了,但有可能是受限於英文能力的原因,我的臨場反應有被打折扣,最後一次的面試就這樣在我問不出問題的情況下結束了。

#窮極一生的能力

經歷這幾次面試後,這大概是我目前能力所能應付的極限了。

回頭仔細想想,有著大學時期的社團以及校外培訓團體的經歷和兒童程式講師的打工經驗,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自己的軟實力,包含了臨場反應、簡報能力以及具邏輯思路的描述說明等等,這些在畢業時覺得很沒用的經歷成為我在面試時能夠侃侃而談的關鍵(撇除語言因素的話)。

而考研究所時,幾乎24/7背誦練習的基礎知識及概念使我只需要複習一下就能喚起記憶,並成功地回答很多技術面的問題。

最後,為了到新加坡實習所練習的英文以及在實習時所做的英文溝通,讓我能夠在全英面試中至少聽懂考題並勇於開口表達。

終於,Offer Get.

其實在學時期我蠻排斥進入製造業,因為認為IT所扮演的角色只是Support。但是看的產業與工作內容越多後,會開始有新的認知,也許長期的規劃仍是想要進入純軟,真正在產品端做服務,為他人賦能。

但是為了達到那樣的目標,現階段就是要不斷累積自己的實力,而不是單純以領域去劃界線,在了解到這間公司非常適合我去磨練技術以及在Global Team增進語言溝通後,我認為這是現階段我可以做到的最佳選擇。

真的謝謝這個機運讓我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