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媒體網站使用體驗進化!(上)

優化會員系統增加互動,讓報導者更貼近讀者需求

--

嗨!我們是芷君和宜蓁!

此次計畫與文章撰寫皆由我們兩人共同進行,我們將文章拆分成上下兩集,此集為上集,如果對於我們的研究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

為什麼是報導者?

報導者為台灣少見的NGO媒體,致力於產出中立客觀的深度報導,並強調不受任何財團影響,而會選擇報導者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其品牌形象良好,不論是文章或是組織都值得被更多人注意。但透過與報導者的接洽我們也發現,⽬前其⽬標客群可由⼤而小分成三個層級:讀者、會員、捐款者,但該組織目前缺乏與會員的互動機制,他們希望能夠優化會員經營,增加網站黏著度,並進⼀步促成捐款。我們自己使用其網站時也發現,其官網尚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這樣的背景讓我們有較多的發揮的空間,也因而促成了此次的研究。

報導者的⽬標客群分層

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我們使用了問卷深度訪談以及最後整理時的Affinity Mapping三種方法。

  • 問卷:問卷可以方便我們篩選後續的深度訪談者以及提前設想訪談時需要問的問題,讓擬定訪談大綱時更有根據,並且也可做為後續行為描繪的參考依據。
  • 深度訪談:問卷回收完畢後,接下來就是深度訪談,透過深度訪談我們可以更了解使用者在閱讀及使用媒體網站的心理與行為。
  • Affinity Mapping:最後則是使用Affinity Mapping整理訪談資料,將每位使用者的行為及需求做分類。

這三個階段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有更深入的論述。

使用問卷來篩選訪談者

前面有提到,問卷能方便我們篩選訪談者,首先,我們在問卷中加入最基本的 「是否有閱讀過報導者文章」跟 「職業」 ,如此一來可以篩掉非報導者讀者的人以及設計與媒體從業人員,以避免訪談到專業人士導致答案可能和一般大眾使用報導者時有所差距的情況

再來透過 「使用此平台閱讀多久了」的問題,篩掉接觸時間小於一個月,甚至是看到問卷才去閱讀報導者的人,並輔以「平均一週閱讀量」藉此找出對報導者具有一定熟悉度的讀者

而對於受訪者,我們最初的預期為:

  • 「非會員且從未捐款」2位
  • 「是會員且單次捐款」2位
  • 「是會員且定期捐款」4位

但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如有出現符合資格但不願受訪的讀者(:(),我們最後由 「是否有註冊報導者會員」、「是否有捐款過」、「平常接觸報導者內容的管道」以及「其他閱讀新聞或資訊的平台」這幾個問題,去找到最符合預期的以下9位受訪者:

受訪者分群

我們的訪談大綱

找到訪談對象後,訪綱設計的結構就會以該受訪者所填答的問卷資料作為參考,根據每位訪談者不同的地方,像是有無捐過款,有無註冊成會員等,設計不同的問題。

我們的訪綱架構如下:

  • 平時閱讀習慣,如「哪些是您認為比較需要時間消化的文章?」、「可以分享您最近一次閱讀這種需要消化的文章的經驗嗎?」
  • 使用報導者網站的行為與習慣,如「當您點進去報導者的官網時,是如何決定要看哪篇文章?」、「可以示範一下您是如何使用報導者網站嗎?」
  • 針對會員或非會員探討行為與心理,如「當時為何會想註冊成為會員呢?」、「可以分享一下您沒有想註冊成為報導者會員的原因是什麼呢?」
  • 針對捐款或非捐款者探討行為與心理,如「那您當時為何會想捐款?可以分享一下您捐款完的感受與心得嗎?」、「我們有注意到您從未捐款過,請問您曾經在網站上注意過捐款的提示嗎?」
  • 針對其他類似平台的行為探討,如「在問卷裡您有勾選的平台中,您最常使用的是?為什麼當時會使用此平台?」

藉由質性訪談,我們可以了解到更多從量化問卷中看不出來的面向。

像是:

  • 請受訪者分享最近一次閱讀較需要消化的文章的經驗,可以了解受訪者閱讀過程中做了哪些事,以及當他們閱讀自己所定義的深度文章時會有的心理狀態。
  • 詢問受訪者想或不想註冊成為會員的原因,可以知道其對報導者會員系統的了解程度以及使用後的感受。
  • 了解受訪者是否注意過網站上的捐款提示,可以知道當讀者在使用官網時,會不會容易忽略和文章較不相關的資訊,以及進一步探討忽略的原因。

這些問題的設計讓我們在後續描繪報導者的讀者輪廓,以及整理 Design Principle 及 Design Guideline 時,能夠對使用者的個性、行為和需求,有更清楚的了解。

接下來,繼續看看我們如何實作,以及發現了什麼吧!

點擊此處看下集!!!

--

--

Angela Ye
14堂星期一的使用者經驗課

Time flies, memories fade, so here comes words. Interested in UIUX Design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