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媒體網站使用體驗進化!(下)

優化會員系統增加互動,讓報導者更貼近讀者需求

接續上集,這集帶大家進入實作的部份

還沒看上集的人,建議先去看看喔!

開始訪談吧!

我們的實體訪談如何進行?

我們這次的訪談大體上都是在實體店面中,與受訪者面對面,以便在請他們操作網頁時,可以清楚看見他們當時的動作。在訪談過程中,由主訪負責訪問,副訪則是利用FigJam,在每題題目下,盡量詳實的紀錄受訪者說的話,同時如果有主訪漏問或副訪希望延伸問答的新題目,副訪可能就需要出聲補問,或是提醒主訪補問。

在結束訪談後,我們都盡量在當下就馬上整理逐字稿,在FigJam中將每位受訪者有提到的重要行為摘錄出來,有助於提高下個階段整理時的效率,同時也是修改訪綱、增加問題的好時機,像是我們在與第一位受訪者聊完後立刻整理,就發現她提到了「比較偏好用電腦、不喜歡用手機瀏覽」,但我們卻沒有延伸提問很重要的「為什麼」,因此在後面的訪談中我們就加上了詢問裝置上的偏好及原因的題目。

疫情急轉彎,線上訪談如何進行?

而在做研究的中途,台灣疫情的急轉直下讓我們不得不改為線上訪談(QQ),還好Google Meet以及FigJam強大的雲端協作讓我們得以順利完成,當時會選擇使用Google Meet是因為考量到若需要觀看受訪者的操作流程,可透過共享畫面完成,而線上訪談比較需要注意的是確保訪問者與受訪者的網路皆穩定,才能有良好的訪談品質。我們後續的資料整理以及討論也都是在線上完成的(\再次感謝強大的雲端技術/)。

訪談紀錄節錄

整理結果!

187份有效問卷中,讀者來自何方?

我們透過問卷分析了讀者的接觸管道,發現在51%會用到官網的讀者當中,有67%仍會使用其他管道,並且高達8成包含Facebook,而在49%完全不用官網的人當中,多數也都是透過Facebook接觸報導者,這在我們後續的深度訪談中發覺讀者的行為多半都在臉書上發生相符。

此外,我們也簡單分析了會員與非會員的差異,發現有高達80%的讀者並未成為會員,但裡面有13%的人追蹤報導者超過3年,我們推測這和報導者往年並未著重在會員推廣與會員經營有關,造成讀者並未有加入會員的誘因,而在我們的訪談中也有發現讀者其實不太清楚會員與非會員之間的差異,是值得透過後續設計改善的地方

9場深度訪談認識讀者!

我們使用Affinity Mapping來整理訪談後得出的大量資訊,分成三個層次、由大而小的收斂:原始資料→歸納出類似行為→定義需求,我們先從訪談紀錄中取出雙方皆認為重要的行為,再解析這些行為的原因,並根據不同原因分別歸類,最後定義出這些行為與原因背後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就得出下面這張圖:

Affinity Mapping 部分節錄

這邊舉幾個我們覺得比較有趣的發現:

  1. 部分讀者使用電腦閱讀時,會透過開很多分頁來提醒自己還有哪些想看的文章,看完一篇就關掉對他們來說像是一件事情的完成
  2. 讀者會有一個「準備好要閱讀深度文章」的心情,或因為報導者的議題有時比較沉重,會評估自己的心情是否可以承受。
  3. 許多讀者都關注報導者3年以上,但仍不太清楚官網有什麼功能,如hashtags、收藏、可以在電腦上開啟通知、捐款提示等等。
  4. 閱讀前會評估看一篇文章大約花費多少時間,因為報導者文章資訊量較大,一次看完較不容易遺忘。
  5. 讀者行為大多在Facebook上面完成,因為認為Facebook太方便且官網不具備有別於該平台的功能,就不會使讀者特別想去使用。

雖然在訪談結束後細看這些insight,會覺得很合理,但在訪談之前我們完全不曾想過讀者會有這樣的心理與行為,所以於我們而言都是非常有趣的發現!而根據這些整理好的資料,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製作接下來的Design Principle & Guideline囉!

製作Design Principle & Guideline

以上述我們發現的讀者心理與行為,列舉其對應的Principle、guideline,以及受訪者的話。

Design Principle:整體網站設計必須滿足使用者的完成事情的成就感、會員尊榮與特殊感、認同感、自我成長與知識吸收的需求。

我們在許多行為中發現讀者其實會想要有以上這些感受,例如透過前面第一點的發現即對應了「完成事情的成就感」這個感覺。

Design Guideline1:讀者在點進文章前會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適合閱讀該主題,可以提供提示幫助讀者做好心理建設。例如:在Netflix中,若影片內容涉及自殺,會先在開頭提醒觀眾。

  • 「看文章有時會看著看著就哭了,會需要思考好現在自己是否準備好了 」 — 李小姐 / 接觸報導者約6個月~1年,是報導者會員

Design Guideline 2:讀者不清楚網站上的會員功能,因此須提供會員功能導覽。

  • 「 雖然是會員,但是沒有特別使用報導者的網站,因為不太知道有哪些功能 」 — 曾小姐 / 接觸報導者3年以上,是報導者會員
  • 「 當時想註冊成為會員是以為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文章,後來發現好像沒差別,之後就也不會特別登入會員 」 — 蔡小姐 / 接觸報導者3~6個月,是報導者會員
  • 「 沒有基本的會員功能就會感受不到自己是報導者的會員 」 — 梁先生 / 接觸報導者3年以上,是報導者會員

Design Guideline 3:讀者在選擇想看的文章時會考量時間充足與否,因此必須幫助讀者衡量閱讀時間。

  • 「 會看側邊欄的進度條,大概評估長度,有時看標題就差不多知道長度 」 — 吳小姐 / 接觸報導者約1~3年,非報導者會員

至於最後一點官網不具備有別於 Facebook 的功能,我們以讀者的行為歸納出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提出其他Guideline,如此一來便可讓官網功能無法被 Facebook 取代,也能符合報導者希望多與會員互動的目標,使讀者能擁有更好的網站體驗。

此次專案心得!

芷君:

最感謝我的小夥伴宜蓁,到現在都還歷歷在目當時老師在課堂上叫我們想做UI和UX的各站兩邊,像相親一般看對眼就湊一起,可喜可賀可以覓得良緣(?),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總是能夠產出不一樣的想法,又能順利達成共識,在合作過很多專案後,覺得最幸運的就是能遇到「一起想做好」的夥伴!

另外也非常感謝老師Muse在整個專案過程對我們的提問都有問必答,撥出自己的時間提供我們方向與建議!

這是我第一次實際執行使用者體驗的研究,從0到1一步一步完成,只能說真的很開心能夠在老師的臉書上發現這堂課、認識厲害的設計系同學,讓我在探索的路上更確定自己的方向,也很期待後續的UI Flow、Wireframe、UI Design、Prototype 以及User Testing,希望能夠端出更好的成品給大家!謝謝觀看到最後的人!:)

宜蓁:

能在老師開的課堂上遇到芷君,並且從完全不認識對方,到成為搭擋一起做這次的專案,真的很幸運。這是第一次與非設計相關科系的人合作完成一個專案,很多時候芷君都會發現我忽略掉的一些東西,而且思考脈絡也很清晰,每次討論時最開心的事就是雙方可以像是在打網球一樣,有來有回的討論一個問題,能遇到這樣的搭擋真的覺得很感動!

此外,Muse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中還要抽空回復我們的問題,並且願意花自己額外的時間跟我們討論,真的非常感謝!

對於這次的研究,讓我可以練習先從設計師的角色跳脫出來,先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純粹的研究使用者的心理,是一次很新奇的體驗,且同時讓我對UX的研究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很慶幸半年前的自己在最後,有把這堂課加進我的課表😄

以上就是本次的報導者網站體驗研究專案,感謝每位看到最後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