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企業現況與其因應疫情之道

文/張清揚

  • 社會企業簡介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源於英國,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本的一種企業型態。社會企業創業者看見某個社會問題,進而思考問題成因、評估可能解方,並考量如何從商業模式、企業手段切入,自主盈利以改善社會。而社會企業為求永續發展,要同時兼顧營運獲利、社會環境和社會責任(黃昭勇,2019),意即在這三方面皆要有正面效益。

不同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是一企業在獲益之後再將獲利回饋於社會,社會企業成立的初衷便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核心,並透過社會創新達成願景。此外,社會企業同時能彌補政府、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的不足。由於社會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企業經營的盈餘,並非接收政府編列的補助、抑或民眾的捐款,因此更能掌握自身的金錢流轉,運用上也更有彈性。

  • 臺灣社會企業現況

近年社會企業在臺灣始受重視,2014年行政院祭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以「提供友善社會企業發展環境、建構社會企業網絡與平臺、強化社會企業經營體質」等為目標(行政院,2014),期望為臺灣社會企業領域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同時讓大眾更認識社會企業的理念。社會企業數量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社企流」等平台,整合社會企業相關資訊;提供社會創業家媒合資源的管道;定期發布文章、舉辦活動推廣社會創新概念。2018年,行政院始實施「社會創新行動方案」政策,持續推動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此外,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等單位進行「社會創新大調查」,欲了解民眾對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認知度,並掌握臺灣社會創新發展現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20)。從2020年的調查報告可知,大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度逐年提高,並且越年輕的族群耳聞過社會企業的比例越高(見圖1、2)。

圖1 2017–2020年社會企業認知度趨勢變化

(圖片來源: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書)

圖2 2020年社會企業認知度年齡分佈(註:藍色為有聽過、紫色為沒聽過)

(圖片來源: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書)

此調查報告亦指出,七成七民眾認同社會企業理念、近四成民眾在半年內有消費社企產品的可能,社會企業看似前景良好。然而,認同社企理念的民眾,不見得認為社企能同時兼顧獲利與公益(見圖3)。同時,社企產品費用溢價消費接受度並無呈現正成長(見圖4),顯示民眾仍會因時空背景的條件決定購買社企產品與否,如考量當時的景氣狀況。當前社會企業發展的阻力,是它無法只靠理念留住所有消費者。再加上社會企業普遍為新創的小型、甚至是迷你公司,故常面臨缺乏市場、行銷管道、品牌知名度低(王穎芝,2019)等問題,導致有一定比例的社會企業持續虧損(見圖5)。

圖3 2017–2020年社企理念支持度趨勢變化

(圖片來源: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書)

圖4 2017–2020年社企產品費用溢價消費接受度趨勢變化

(圖片來源:2020社會創新大調查報告書)

圖5 2019年社會創新企業組織盈虧情形

(圖片來源:2019社創大調查)

  • 疫情之下的社會企業

上述提到社會企業已被廣泛認可,但經營上仍稱不上順遂。2020、2021年的疫情更增加了社企營運的負擔,社企流蘇郁晴(2020)表示,「調查指出,約9成社會企業在疫情中受到影響,其中有3成社企認為新冠肺炎使組織營運發生困難,只能勉強維持營運;有1成的社企面臨組織營運挑戰,若是疫情持續惡化,可能無法持續經營。」可知疫情造成民眾減少出門消費,直接影響社企營運。第一線服務消費者的社會企業雖失去了客源,此情況卻也成為它們另闢客群、擴大受眾的機會。以下列舉需面對面服務客戶產業為例。

「好剪才」為全台首間社企髮廊(李沂霖,2018),致力於改善美髮業的生態。不同於傳統美髮業,好剪才開設多樣課程供旗下職員精進技術,並提供國高中生技職參訪演講,以及為需要的族群進行義剪。疫情同樣衝擊了好剪才實體店面的生意,故好剪才推出「雲端教學髮廊」,讓設計師與顧客一對一視訊教學,轉換服務顧客的形式。除此之外,好剪才亦在2020年開始運作的「好剪才髮物所」販售自家開發對環境友善之產品、以及美髮相關用具,減緩疫情造成的虧損。

不只美髮產業,「島內散步」身為旅遊社會企業,於疫情間大力推廣「雲端散步行程」,進行線上導覽並與顧客互動。如此不同以往的旅遊行程,也為原本悶在家中的生活添上一筆色彩。社會企業在疫情間雖有所損失,但也為它們帶來轉型與拓展服務對象的機會。透過發達的網路與科技,社企現階段開發出的策略及資源也成為未來持續發展的利器。

  • 社會工作與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目的與社會工作也有幾分相似:看見需求,並做出適性對策。因此,社會企業結合社會工作專業,能助社企設計方案時更切合欲解決的問題;並以資源連結的方式,減少新創社企執行策略的阻礙。此外,社會企業亦能與社會工作者合作,達成互助共好的局面。以雇用無家者的「浪人食堂」為例,它的「無家者培力計畫」便與社工夥伴合作:無家者在浪人食堂工作的同時,社工會為無家者諮商、並在無家者有意願時轉介到其他單位工作。疫情期間,浪人食堂也與另一個循環餐具社會企業「青瓢」合作,提供浪人食堂經費,減輕社工募款的壓力,將精力全心投注在協助無家者重返社會。

相較歐美國家的社會企業行之有年,臺灣的社會企業在規模等方面仍有許多發展空間。社會企業欲以創新手法解決某些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是故在這些問題上,社會企業與相關領域的社工聯手,盼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

參考資料

行政院(2014)。〈社會企業行動方案(103–105年)〉。取自https://www.ey.gov.tw/Upload/RelFile/26/716149/8d8b6be7-0e21-4a37-9c72-871e28b325d2.pdf

行政院(2018)。〈社會創新行動方案(107–111年)〉。取自

https://www.ey.gov.tw/File/CAFCE37E3CEAAB06?A=C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9)。〈2019社創大調查〉。取自https://sme.moeasmea.gov.tw/startup/upload/downloads/2019%E7%A4%BE%E5%89%B5%E5%A4%A7%E8%AA%BF%E6%9F%A5.pdf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20)。〈2020社會創新產業調查報告書〉。取自

https://si.taiwan.gov.tw/Files/Survey/2020/2020-%E7%A4%BE%E6%9C%83%E5%89%B5%E6%96%B0%E5%A4%A7%E8%AA%BF%E6%9F%A5%E5%A0%B1%E5%91%8A%E6%9B%B8.pdf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1)。〈在疫情危機下尋找社創新契機 | 每朵烏雲都可能鑲著金邊〉。取自https://se.wda.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s/279

馮燕(2020)。〈近年台灣社會企業之發展〉。取自

https://www.sef.org.tw/article-1-129-4904

黃昭勇(2019)。〈什麼是社會企業?一次搞懂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取自https://csr.cw.com.tw/article/41221

王穎芝(2019)。〈簡單就是幸福!近65%社會企業不虧錢 民眾對社企認知度破新高〉。取自https://csr.cw.com.tw/article/40960?utm_source=web_csr&utm_medium=website&utm_campaign=web_csr-website-article

蘇郁晴(2020)。〈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企業:9 成社企受影響、4 成社企營業額減少 26% 以上〉。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74/6933

李沂霖(2018)。〈全台最幸福的髮廊:「好剪才」掀起美髮業革命,要在最「窮忙」的產業打造幸福企業〉。取自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5387

蘇美琪(2021)。〈震旦專訪×島內散步執行長 — — 邱翊 一樣是旅行,我們選擇有故事的「永續旅行」〉。取自

https://www.aurora.com.tw/aurora-monthly/602/0l238347285440778705

葉家華(2021)。〈疫情下的慘業》一個月燒上百萬元 美容美髮業心聲:我們能靠零營收撐3個月?〉。取自https://is.gd/AcWVR8

社企流(2021)。〈疫情轉型大考驗!社會企業如何掌握新成長動能?〉。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event/7993

社企流編輯室(2021)。〈宅配料理也可以零廢棄!青瓢因疫情轉型,推「安心家庭餐」新服務〉。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68/80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