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社區營造!

文/吳諺松

前言

那個晚上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傷痛。1999年9月21日晚間,那場大地震搖毀了台灣中部的基礎建設,也震碎了許許多多台灣人的心。倖存的在地人被迫離開自己原先熟悉,卻已殘破不堪的家園。然而,在這無情的災害背後,卻是許多老舊社區重生的生機。透過社區營造,如埔里鎮,從轉型後的桃米社區,到以蝴蝶為在地特色重建的「蝴蝶王國」,使埔里當地得以重新發揮其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為原鄉注入新的活水。而這都歸功於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是什麼?

日本千葉大學教授宮崎清認為,社區營造的產生,是由於社區崩壞,而積極探求解決社區問題的良方,以期「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因此,必須由居住在社區的民眾,做為營造的主體,結合企業、產業、行政部門,共同經營與再造。(文化部,2021)

社區營造是由居民自主發起,攜手全體社民,利用在地特色、文化,用有組織和規劃的方式進行改造。其最基本的理念是參與式的社區規劃,強調由下而上的發展模式,由居民們提出需要,指出社區應有的設施、活動以及如何發展與保存本土文化、在地特色等,最終目的是社會環境的保護和培育,使在地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成為可以讓居民自己感到光榮與驕傲的社區。

社區營造與社工

看到這裡,相信讀者不禁會有個疑問:如果社區營造是由居民自主發起、由下而上的進行模式,那與社會工作者有什麼關係?但事實上,社區工作是三大工作法之一,從個案、團體到一個完整的社區,都是社工關注的範圍。宜蘭珍珠社區總幹事李後進提到:

社區營造不僅是要完成社區的硬體設備或辦理各項活動,更重要的是,解決人際之間的衝突,讓個人找到生命的目標及自我實現。以往的社區營造,若遇到人際衝突時,不知如何處理,甚至團隊就此瓦解。因此社區營造的工作技術,不僅是要學社區營造的方法,同時也要學團體工作與個案工作的技術,透過成熟的工作技術才能達到此境界,並且工作者必須身心合一的狀態。(李後進,2004)

在不同居民針對各自想像中的「社區」提出看法時,必然會有許多的對話與碰撞,甚至造成社區間的撕裂。這時社工就可以運用其專業知識與工作技巧來幫助不同團體對話,達成共識。在政府強制對社區進行遷移或都市更新時,社工也是帶領在地居民為自身權益抗爭、與政府機關對話的重要角色。

社區營造現況

在台灣加入WTO後,台灣的農村面臨了巨大的變革,因此社區工作開始在台灣萌芽。然而仍有許多社區面臨資源不足、政府規劃不詳、或是政府過於介入,缺乏社區參與的精神等問題。社區工作者疲於奔命,除了面對居民的不滿、角頭的交纏、政府資源不足,甚至是工作者間互相爭奪資源等困境(林經甫,2002),然而仍有許多充滿熱忱的社區工作者投入非政府組織、自主性社區團體等機構,為日漸惡化的台灣社會增添一股生機。而文化部也在2021年7月提出「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以「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四大政策面向為藍圖,回應各界需求:

社造政策白皮書的核心即是「社會改造」,社造的主體是人民,政府的角色是要建構一套支持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責任體系,打造出全民都能參與的公共領域,讓每一位公民在這個公共領域裡,都能成為涵養這塊土地的養分,參與建構我們的社區、社群和社會。(文化部,2021)

期望在更加多元、完整的社區營造計畫被制定後,政府能真正落實社區參與的精神,並給予社區工作者足夠的文化資源,幫助各個社區都能以其最有特色、最不受限的情況,共同凝聚其社區意識,攜手居民打造其理想中的社區。使失去對社區的盼望的居民們,得以找回專屬於原鄉的溫度。

參考資料:

  1. 李後進(2004)。《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從事社區營造-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7,284。
  2. 林經甫(2002)。〈社區營造與市民參與 — 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與理想〉。新世紀智庫論壇,19,31–35。
  3.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臺北:三民書局。
  4. 廖嘉展、江大樹、張力亞(2016)。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群跨域治理:埔里生態城鎮轉型案例分析。臺灣文獻,67卷3期,85–127。
  5. 文化部(2021)。〈明日社造的起點 2021文化部「社區營造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30506.html 。檢索日期:2021/1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