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陣地社工

文/孫翊潔

「請 — — 警務人員 — — 保持冷靜 — — 和克制。」

在混亂的抗爭現場中,陳虹秀的聲音清晰可見,在示威者、警察的呼喊聲、槍聲、敲打聲之中,特別堅定且冷靜。

2019年6月至今,香港的政治局勢仍處於衝突、不穩定的狀態。在民眾與政府的對立之下,一線抗爭現場除了記者、醫護人員之外,還有一種職業,強調著實踐社會正義,在衝突現場緩頰雙方的情緒,試圖將傷害減至最低,這群人是陣地社工。反送中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的潘曉穎命案,2019年2月13日港府宣布修訂《逃犯條例》,運動在6月趨於密集。6月12日爆發警民衝突,香港社會工作總工會便開始籌組「陣地社工」。來自不同領域的他們,皆為自願投入這項義務工作,在抗爭行動中互相協調、支援,期盼能做到緩頰現場氣氛、在警戒線和衝突陣地維護港人的安危。

社工之所以有能力在第一線保持冷靜、專業的姿態,很大的原因是在過去的工作領域中,社工時常面對情緒相對不穩定的案主。豐富經驗的會談技巧使牠們熟悉如何溝通、如何遊說;同時不少社會工作領域接觸到警察的機會也較為頻繁,因此在面對第一線的警察,相對一般民眾也不會那麼地害怕。運用這些優勢與特質,社工憑藉自身力量去保障雙方的權益,試圖將傷害降到最低。在警民衝突爆發之初,社工也被視為如記者、救護人員一樣,在第一現場「工作」的人。但隨著氣氛越來越緊繃,社工證在這個衝突現場起不了作用。7月23日,社工劉家棟在抗爭現場被捕,隨後被拘留在病房64小時;8月31日另一名社工陳虹秀也在抗議現場被捕,遭警方控以「暴動罪」,9月2日下午獲准保釋。即便如此,在那段被拘留的時間中,他們關注的並非自己,而是其餘同樣被捕地示威者與抗議者。(端傳媒,2019)

|歷史脈絡

香港之所以能夠動員不同領域的社工,成立在非常時期走上一線的陣地社工,很大部分源自於過去的歷史脈絡。年輕人的「香港認同」、不同於台灣的教育方式形塑出對於實踐社會正義的看法,甚至是香港社工長久堅持的價值觀:「為人民維權,不為政府維穩。」這些集體意識促使香港社工願意站上街頭,捍衛國民的權益。香港社工的發展、待遇也是相對有保障且受到重視的。在政府願意投入經費、資源進入社會工作的同時,社工能夠回饋社會的空間也較為彈性。「社工社運化」也是近來年來香港年輕社工的趨勢,在學校的教育當中,他們被鼓勵實際走街頭與不同的人群接觸,也在實際參與中反思自己在議題中的定位及意義。

李小龍所說的「be water」在社運界被轉譯為「無大台」,原意指不被形式所拘束,要如水一般的流動,既柔軟也剛強;後來在社會運動中被指稱一個群眾運動沒有主要領導者,或是有一定程度話語權的人來主導,一切皆是由人民在各處發起,進而集結成能夠推行社會改變的力量,反送中運動亦是如此。除了運用網路的動員、組織外,更參考2014年雨傘革命的經驗,修正成為今日的社運樣貌。[註]

「be water」的核心價值為「團結」,回到台灣的現況,或許我們的政治局勢相對安穩,不需要團結一致站上街頭對抗暴權,但同時我們也被侷限於傳統的社會工作領域,甚至是「做愛心」的標籤當中。筆者在社工系的兩年當中發現,當談論到土地正義、居住正義、環境等涉及更大面向、更多專業領域的議題時,多數人都鮮少介入討論。但實踐社會正義,讓每個相對弱勢者都能爭取到基本的權利,在所學中,似乎是社工非常重要想要強調的價值,實際走出框架限制的社工卻相對較少,筆者認為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台港的政治背景、社會文化等脈絡都不盡相同,發展出來的工作型態、內容與領域也不全然相同。

|工作內容

香港社會工作總工會希望陣地社工能夠秉持四個信念:

  1. 監察警權:在第一現場監督警察是否有不當行為,超出權力行使範圍,可能危害到示威者的權益,甚至是濫用武力。在過去的報導當中可以常看到警察有時已經成功逮捕某個人,卻依然以非常暴力、不合理的方式對待他,警察的不當執法在反送中運動當中是常見且應該被譴責的。
  2. 尊重自決:不干涉示威者、抗爭者的行動,不會提出離開或留下的呼籲,相信人民的自由意志。在社工倫理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為「案主自決」,意思是任何選擇的決定權仍為在案主身上,社工的角色較為提供資訊,並且試圖分析,而案主最後的決定對於社工而言即為他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了。
  3. 提供人權資訊:在抗爭期間許多民眾會因為受傷、被捕需要法律、醫療等資源的連結,社工擔任中間的資源連結者,並且在期間關注民眾的權益是否受到合理對待。在運動當中也有不少16歲以下的青少年被捕,需有成人陪同錄製口供,社工對於筆錄、口供、警局的行政事務相對較熟悉,也比較能減低資訊的不對等。
  4. 現場情緒支持:前面有提到關於為什麼社工適合做這份工作,除了過去的會談技巧能使他們面對情緒不穩的案主時能冷靜以待,傾聽與陪伴也是在這段時間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在集體情緒激昂的時刻,能夠有一名冷靜、理性的社工作為緩衝,對於抗爭現場的對立雙方互動是有益處的。

|現況與結語

陣地社工成立至今,社工與警方雙方並沒有達成任何正式協議,政府也沒有設立任何的法規確保陣地社工在抗爭現場是合法且安全存在的。他們的處境與抗爭者相同,都可能因為抗爭而背負法律責任。運動仍未平息,社工們也繼續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實踐社工價值,試圖消弭社會上的不正義。同時運動至今也發展了近兩年,不少人因此受到事業、課業、身心、法律等各面向的問題影響,甚至是疫情的肆虐,使原先政治局勢就不穩定的香港,更多了許多健康上的議題。積極的資源連結、情緒支持及各類型的個別化服務也是香港社工持續努力的面向,未來的發展尚有許多不確定性,但身為社工系的學生,無論是對於香港的社工處境、所實踐的社工價值都有相當程度的肯認與反思;同時也在思索著台灣社會工作的現況,是否較缺少社會運動或是倡議方面的溝通,或許歸咎於人數的短缺,也可能是社會大眾對社會運動的汙名,但這都是未來無論是理論或是實務方面可以多加著墨的。

[註] 有人認為這樣的社運方式在香港之所以可行,是由於長期的殖民經驗形塑出港人有較團結的共識。即便在政治方面與台灣類似,在國際上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狀態,但仍因為過去的殖民經驗,以及英國的殖民下港人發展出的民主意識,故在捍衛國人民主權益的時期,多有相同的共識,也較容易團結一致。

參考資料:

報導者(2019/11/26)。香港反送中大事記:一張圖看香港人怒吼的285天。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hong-kong-extradition-law-events?gclid=Cj0KCQjw0caCBhCIARIsAGAfuMyXpbiFuTUB1G2ijevhWABmRiUQNQiVdBM3L9imtTrcb3O8HxDITfkaApSQEALw_wcB

斯影(2019/7/26)。香港抗議中的「陣地社工」:隔在警盾和「雞蛋」間的柔軟力量。BBC News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1206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