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藏野美術大學留學生活|2021.12

Chien- Pin Chiu
邱秋’s
Published in
Jan 8, 2022

轉眼來到了12月,在武藏美的第一個學期也慢慢進入了尾聲,我修的課程多以期末報告作結,而後在12月底開始迎來為期3個月的寒假。回顧整個學期的上課狀況,對比九月剛開學時的陌生與緊張,十二月時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不論是日文能力或是對日式設計思維的理解都有所成長,意識到了自己的成長著實令人雀躍。而承接上個月由拿到內定的大四學生進行的就活分享會,12月開始則是有密集的實習說明會,正式進入為寒假實習做準備的就活階段。因此這個月我想以就職活動以及課外學習資源進行分享。

【就職活動】(簡稱就活)

日本公司的就活資訊約會在每年的3月解禁,4月開始密集地投履歷與面試,而在二月的寒假時會有不少大企業舉辦實習工作坊讓學生參加,表現好的話可能有轉正的機會。校內的話,12月時有許多公司直接在校內舉辦實習說明會,如三菱電機、TOSHIBA、任天堂、YAMAHA等知名企業,且說明會上也常有不少武藏美的校友進行分享,能給予不少求職上的協助,可見企業與學校的連結十分緊密。但校內實習說明會等等的就職服務其實並不包含交換留學生,且有些是在舉辦在校內的實體說明會,因此我只能參加到部分不須事前報名的線上說明會。除了校內以外,我也藉由先前介紹過的設計類求職網站VIVIVIT聽了不少場企業說明會。

左- VIVIVIT在12/18時舉辦ビビビット展,同時有多間設計與遊戲業界的線上企業說明會可參加 / 右-不少企業(如Line、teamlab等)會自行舉辦多場說明會,讓求職者有更多管道了解工作內容,並且向公司提問,這些活動資訊都可在各自的網站上查看與報名

綜合下來有些收穫:

實習長度多為一至二周、形式像是工作坊

不確定是否能代表大部分的狀況,但從目前聽了幾間大手企業的說明會裡,發現日本的實習形式和台灣有滿大的不同,台灣多半是暑期兩個月的時間,而日本的實習長度多只有一至兩周,甚至也有3、4天的實習。形式上則多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由公司派題或自己設定題目、發展過程中可與公司的設計師討論,最後發表提案。

就算覺得作品集還不夠完整,也試著丟出去看看

菁培還有半年的時間,結束後則要迎接人生的下一個挑戰,所以最近的我也一步步地思考與準備著畢業後的求職。而這陣子的我慢慢有了想試試在日本工作的想法,但老實說對於日本的職場文化、工作與長期生活會是什麼模樣也還不夠了解,以及自己適不適合當地,也擔心自己的語文能力不足或身為外國人的身分較難被錄取等,因此也還無法下定決心。想說就先藉由多聽各公司的說明會,來多了解日本工作的模樣並審視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投投看、試試水溫,不管最後有沒有找到,相信這個過程對於自己的職涯規畫都是有很大的幫助,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把握現在擁有的日本大學生身分去嘗試,覺得自己未來要到日本工作的難度會更高,意願也會降低,因此希望能在這段時間盡最大努力試試。

而這邊想分享我在月底意外收到日本某公司的面談邀約的經驗。

上面提到的媒合公司和求職者的設計類求職網站VIVIVIT,需要在網站上傳作品以讓企業瀏覽、產生興趣並開啟對話,但因為我還在整理作品集、也還沒將過往作品的文字內容改成日文版本,總覺得還不夠完整到可以上傳到網站上,就先在自介的欄位放上了之前在behance上的中英文作品集連結,沒抱太多希望地先擱著。

結果年底時竟然在信箱裡收到了日本某間專注於零售業數位轉型、有B2B服務外也擁有自身產品的公司的設計主管寄來的面談邀約信(一般來說應該是直接透過VIVIVIT網站和對方聯絡),詢問我對於公司的inhouse UI Designer有沒有興趣。收到信的當下其實非常受寵若驚的,因為我在VIVIVIT上只放上了一個連結與mail,且過往作品沒有太多UI作品,因此一度懷疑是否是廣發的罐頭信件,還很認真地詢問對方為什麼會對我有興趣。和他聊了後,他說可以從作品集的整體構成、layout等等看出我在UI design上「才能やセンスがある」(有才能或sense),給了原本對在日本求職各方面都有點不安的我一點力量。以結論而言,他們招的是UI Designer,工作內容是我較沒興趣也覺得沒那麼擅長的部分,因此回絕掉了這次的面談。

但總結來說還是覺得這是個很棒的經驗,即使對於工作內容沒有興趣,但能被主動邀約面談真的非常榮幸,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大肯定。同時也激勵了我自己,就算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或許也沒有所謂真的準備好的那一刻),也都先把作品丟出去看看、勇敢爭取機會,或許就有被看到的可能。

【課外講座】

系上的群組裡助教分享了來自多摩美術大學的期間限定講座活動「Tama Design University」(https://tub.tamabi.ac.jp/tdu/),從12/1開始連續26天、共50場的免費設計講座,邀請活躍在各領域的設計師進行分享,題目諸如產品設計、編集、UX至AR、NFT領域都含括在內,一起思考在環境與科技有著巨大變化的世界裡,設計該做些什麼。而最令人振奮的是,除了現場講座外,這個活動也同時在Youtube上進行直播,因此在台灣的我也聽了不少場分享。

來自多摩美術大學的期間限定講座活動「Tama Design University」可以在此收看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PL-Tb04RnMwlxxR-Dgyw

第一場的講者是深澤直人,當下有兩千多人同時線上收看,相信這是日本設計圈人士與學生都十分關注的活動吧,能有這樣免費的資源非常令人感動,有興趣的人可以在Youtube搜尋「TUB Tama Art University」,每個都是含金量十分高的講座,其中特別推薦深澤直人提及Affordance以及菅俊一提及Cognitive Design概念的兩個講座,內容有如醍醐灌頂,從中不斷地打開了我對設計的思維與視野。

第一場講座,深澤直人談論「融入日常的設計(日常に溶け込むデザインとは?)」,線上同時有2000人一起觀看,聊天室很熱烈地討論中
深澤直人說明群體的無意識與affordance概念

深澤舉了生活中各式各樣的affordance例子,人們無意識地在身邊尋找剛剛好(ピッタリ)的東西來達成自己當下的目的,例如下面四張照片:用旁邊剛好有的東西克服段差 / 用剛好尺寸的衣架卡住會掉下來的窗戶 / 用剛好大小的瓶蓋來撚熄菸蒂 / 將椅子斜擺擋在門口以表示bar還未開門

而另一場我想分享的講座是菅俊一以「行動や判断の手がかりはデザインが可能なのか?」為題的內容,他著有《觀察的練習》書籍,看過此書的人或許就他的觀察角度不陌生。講座裡他分享了Cognitive Design的概念:設計是要「製造人腦裡的認知」,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透過製作物(物品、環境等)來讓人產生某個認知。

其中菅俊一舉了一個關於Cognitive Design的例子,我覺得十分有趣。下面是他在博物館的樓梯口拍下的照片,映入眼簾的是禁止人穿鞋上去的標誌和兩雙擺在階梯前的鞋子。但比起禁止的標誌,人們應該更容易注意到眼前的兩雙鞋,而且會意識到是媽媽和小孩在此脫了鞋、上樓。因此他判斷出「這裡是需要拖鞋的地方」而跟著脫鞋,但上樓後發現並沒有任何人,才意識到原來剛剛的兩雙鞋並不是真的有人脫了鞋上樓,而是博物館員刻意放的。

因此,比起放一個禁止的sign,藉由擺兩雙鞋製造出”前例”,讓人們自主判斷並且自然地跟著做,更能有效地達到目的,十分有趣。以這個例子而言,或許不一定要製作出某個物品才是「設計」,只要讓人腦海裡產生脫鞋的認知,就是設計的一種手法。

最後則分享一項最近發現的資源,在武藏美校內除了美術館、圖書館,還有一個名為「民俗資料室」的設施,裡面收藏了各式各樣、約9萬件的民具,也有不定期的展覽。產品設計特論最後幾堂課,即由學藝員(在日本於博物館從事專門工作的人的職稱)加藤先生分享「公共民俗學」、介紹該如何觀看與理解民具。其中讓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原來達摩和面具也是民具的一種,以前想到時都不會特別意識到它們是民俗資料的一種,但他們其實是以前人們用來展現幽默或靈性暗示的民俗資料。若對民具有興趣,或許可以到民俗資料室的網站看看。

民具的造型裡所含有的特點

--

--

Chien- Pin Chiu
邱秋’s

Web3 UI UX Designer | 日劇、設計與攝影 | '22 日本武藏美工デ留學生 https://bento.me/chloe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