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碎碎念】年度社群網路數據分析 - 2022社群行銷大補帖

Chanon/卡儂
卡儂儂儂儂
Published in
Feb 7, 2022

上次跟大家提到了2022年整個社群行銷的大方向,還沒看過或是想複習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的連結

這次的文章則會搭配截至2021年的網路&社群軟體數據分析,想參考原文報到的請點我。下面先來幫大家整理幾個重點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2021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2022年可以準備的方向。

1. 平均一天要花200分鐘追劇、看影片

以全球平均的數字來看,平均一個人每天會花200分鐘的時候拿來追劇或者觀看網路影片,是目前最大宗的使用習慣

如果再加上聽音樂、廣播節目以及Podcast的數字也算進去,平均一個人一天透過網路來接觸影音的時間高達6.8個小時,這也難怪許多品牌企業,逐漸開始調整自己的廣告內容,朝著更豐富的影音化方向前進。這邊可以觀察的是Podcast的收聽時間從2021第三季開始成長趨緩,2022年是否會有其他成長的可能性或是更多行銷的變化,是一個大家可以期待觀察的方向。

2. 台灣社群軟體的人口滲透比例為89.4%

截至2021年來看,全球使用的社群媒體的人口比例僅僅只有58.4%而已,這很大一部分是跟國家的科技發展以及富裕程度有關,當然,使用者的年紀以及使用習慣也會有所影響,不過我想這個數字跟你我的生活體感還是有蠻大的落差。

根據調查,台灣人一天平均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為2小時4分鐘,人口滲透率則是89.4%,在全球排名裡面算是前段班的國家,這當中包含Facebook(Meta)、Instagram、Tiktok…等等,根據不同的使用者年紀,大家偏好的社群軟體也不盡相同。社群軟體的高滲透率也讓企業在選擇宣傳自家的品牌時,也都會優先選擇透過社群軟體,不過我們還是要接著理解現在的使用者開啟社群軟體的原因。

3. 「聯繫親朋好友」仍為社群軟體的使用驅動力

品牌與企業主應該要瞭解受眾使用社群軟體的心態,才能調整優化自己的社群素材,這邊讓我們再繼續針對圖表內容做更多的討論。

● 你的社群素材,必須做到「與受眾有關」

我們把這兩份資料擺在一起觀察可以發現,不管是追蹤社群帳號的比例,或是開啟社群軟體的原因,不外乎都是「與親朋好友」有關。這符合了Facebook(Meta)、Instagram不斷調整演算法的一個大重點 - 「讓每個使用者能夠更輕易地接觸到自己朋友的動態」品牌或企業主想要突破這種演算法的邏輯,一昧地投放與使用者無關的折扣資訊或是活動內容,很難會有什麼大量的曝光,即便你用再好的創意,都是只能用廣告預算堆疊出來的煙火而已。

●想成為網紅嗎?那你有不可取代的專業嗎?

追蹤帳號的調查數據有一點蠻有趣的是,報告是以帳號的職業別或個人特色作歸納,所以每個帳號本身都會有一個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或是很簡單可以辨別的專業內容,調查也有一項叫做 "Influncer" ,按我們的理解就是「網紅」,不過追蹤比例上僅僅只有22.6%,是屬於中後段的追蹤類型,對做這份報告的調查者而已,網紅是一個獨立的職業,但真的應該是這樣嗎?

如果大家有認真研究一下現今比較長青的網紅,他們其實都會有一件自己的專業領域,有的人會理解為個人特色,但這其實不太精準,擁有個人特色也許會讓你短暫地獲得網友的新鮮感,但專業領域才是能長久吸引粉絲關注的重點,從帳號的追蹤比例上來說也是反應這個狀況。「職人網紅」反而才是現在更能吸引網路使用者的一大標籤。

現在的網路世界資訊,已經超過每個使用者一天能夠專注理解的數量,對使用者來說,更多的時候是採用「減法」來決定要不要瀏覽或是追蹤這個帳號的內容,「這個帳號的內容與我有關嗎?」、「他講述的內容對我有幫助嗎?」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網紅,不妨先建立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專業圈吧。

●重要的是「與受眾產生互動」而非不是單方面打廣告

瞭解使用者開啟社群軟體的原因,能夠有助於你設定社群廣告的方向以及素材挑選。有47.6%的受訪者表示開啟社群軟體是為了「與家人及朋友聯繫」,在這個狀態下的廣告資訊曝光都比較容易被視為雜訊,與其曝光單純的優惠訊息,不如調整成符合當下時節、節慶、天氣、生活狀況、時事類型…等等有關的內容。

36.3%是為了打發閒暇時間,這就是品牌或企業主很容易曝光自己的時候了。你可以透過廣告、社群活動、優秀好玩的創意...等等的方式來提升觸及率,但這些內容最好都能讓受眾產生互動,如果能進一步讓受眾產生互動,那麼接下來的「29.5% - 好奇大家在討論什麼」這個階段就很容易讓你的內容持續產生曝光效益,因為演算法會優先推薦那些互動程度較高的貼文以及素材,幫助你獲得更多的觸及以及關注度。

4. Youtube為廣告觸及人口比例為最高的社群渠道

以往總是有許多圍繞在Facebook(Meta)以及Instagram哪兩個社群經營效益最高的辯論,不過隨著影音內容竄為主流的情形下,從廣告角度來看贏家則是Youtube。

以台灣來說,Facebook及Instgram的受眾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區別,依據自身身品牌或是企業主的受眾輪廓,要專攻的社群渠道也不盡相同,不過Youtube看起來是一個可以兩邊通拿的解答。就之前的調查來看,Youtube也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之冠,影音內容的也從這一兩年開始蓬勃發展,從一般的影片開始衍伸出長短影片、Vlog、直播…等等,提供了品牌或企業主更多的素材選擇。

Facebook/IG雖然近年多次鼓勵自己的社群使用者多多上傳影音內容,演算法以及介面機制也都朝著該方向逐漸調整,但比起特色鮮明的Youtube來說還是差了這麼一點。不過影音製作的複雜程度可是非常高的,這點也考驗著克品牌及企業主如何在成本以及產出之間取得平衡。

5. IG平均互動率持續上升,多圖及影片類型最吃香

相較2021第三季的數字來說,Facebook各項數據基本上都蠻穩定的,當然絕對數字可能還是會讓行銷人員哭笑不得,還是要鼓勵大家在Facebook的貼文策略上,盡量避免連結類型的貼文內容,太過暴力的導流方式是不會有太顯著的效益。

Instagram的多圖文輪播倒是獲得非常好的平均互動率,更豐富的資訊內容還是能有效地吸引使用者互動。另外IG的影片類貼文互動率也有近乎翻倍的成長,除了貼文機制以及介面更鼓勵使用者發布影音外,也符合之前所提到的,使用者的閱讀習慣一直在朝著圖文影音的方向前進,可以觀察2022年是否會朝著這個方向持續上升。

這邊要記得貼文類型的數據只是一種參考,重點還是在素材本身的內容,呈現方式固然或多或少會影響效益,但如果不能符合前幾點提醒的社群原則,即便採用數據上最漂亮的貼文類型,還是很容易事半功倍白忙一場。

針對以上內容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是需要協助的地方,歡迎隨時透過Email與我聯繫:chanonkuo@gmail.com

--

--

Chanon/卡儂
卡儂儂儂儂

分享自己數位行銷、職涯經驗,同時也是一名職涯引導師、協助職涯規劃、履歷撰寫、面試技巧,於各大專院校、政府單位皆有演講及課程設計,歡迎聯繫chanonk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