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賽道狂人 Ford v. Ferrari

Serena Jin
33°空間
Published in
9 min readDec 24, 2019

上週去看了真人真事改編的賽車電影─《賽道狂人》,而我覺得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跟內容更為貼切,直接道出本片的重點 ─ 福特決戰法拉利。這是第二部我看的賽車相關電影,第一部是2013年上映的《決戰終點線》,兩部都驚人的好看!即使平常沒有在關注賽車,但這兩部電影都拍得非常觸動人心,且特效與畫面令人震懾,看完覺得內心的感動久久無法平復。

在了解電影背後真實的歷史後,發現電影劇情其實出乎意料的貼近史實。一開始看到電影標題Ford v. Ferrari其實覺得有點荒謬,因為福特汽車給我的印象,實在與帥氣拉風的法拉利相差太多了,更遑論要如何在賽車場戰勝它們呢?但這不可能的任務真的由主角Ken Miles達成了!在1966年於法國舉辦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福特GT40擊敗當時的賽車界霸主法拉利,不只拿下冠軍,甚至一舉包辦了前三名!

即使我不了解賽車,也認為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而非杜撰的編劇,更讓人想去深入了解當時的背景,是如何達成如此艱巨的任務,因此看完電影後針對相關賽事、歷史作了更深入的了解。

【電影中的核心賽事─利曼24小時耐力賽】

圖片來源: https://www.flickr.com/photos/zantafio56/5000513135

電影中最終極的目標便是要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 24 Hours of Le Mans)中勝出,而這個比賽我覺得網路上一篇文章下的標題非常貼切─「人與車的終極試煉場」

比賽在每年6月第二周、於法國利曼賽車場舉行,一般從下午開始,歷時24小時一直持續到次日相同時間,所有車回到終點線,行駛的里程數最多者獲勝。每部賽車由3名賽車手分段駕駛(1980年中期以前為2名)、比賽全程換人不換車,所有的加油、維修都必須在這24小時之內完成。(成績最好的賽車行駛的里程數將近5000公里)

比賽非常考驗賽車的引擎、車體,因為單圈有將近85%的時間,車子都是保持在全油門的狀態,除了短暫的維修時間外幾乎不間斷;此外,也非常考驗車手們與車的配合度、專注力與體力。想想,你得在超高速的行駛下連續駕駛數個小時,還要保持超高度的集中力,因為不到一秒的失神,都有可能造成失誤與意外,並在每一個彎道都要更加小心翼翼,真的是「人與車的終極試煉場」阿!(不用說我這種連在高速公路時速120都緊張的人了)

📌同場加映:1955年利曼慘劇

1955利曼慘劇指的是在1955年6月11日利曼大賽發生的嚴重事故,造成83名觀眾和車手當場死亡,120多人受傷,是賽車史上傷亡最嚴重的一次事故。

當時比賽才進行兩個小時,由捷豹D-Type取得領先,而賓士300SLR跟在後。在快要結束第35圈時,捷豹準備返回維修區並仍保持相當高速(當年維修區與跑道間沒有護欄區隔),這時候它為了超越前方一輛奧斯汀Healey,從左方外側超越並切入打算加油,然而後方被超越的Healey因為跟捷豹相距太近、無法短距離煞住車輛,只好試圖從外側再超越捷豹,不巧這時候位居第二的賓士正在外側高速行駛,兩者發生了碰撞,賓士300SLR直接騰空飛起、翻進旁邊的觀眾席,造成車輛解體並開始然燃燒。

此次嚴重的意外賽車界投下了震撼彈,並造成永久的影響。賓士在接下來的30年再也沒有參加過賽車比賽(直至2010才重返F1),法國、德國、西班牙及瑞士政府均宣告禁止賽車運動在其國內舉辦,除非賽車單位能拿出具體改善安全的規則與辨法。

利曼賽道

圖片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2%E8%8A%9224%E5%B0%8F%E6%97%B6%E8%80%90%E5%8A%9B%E8%B5%9B#%E5%88%A9%E6%9B%BC%E8%B3%BD%E9%81%93

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比賽賽道稱為利曼賽道(即薩爾特賽道),全長13.629公里、包含38處彎道,擁有眾多直線跑道,但在關鍵處設有急彎,也因為直線跑道長的因素,不少突破極速的成績在這條賽道上達成。

📌兩個「最快速」小知識:

(1) 最高時速紀錄由Peugeot WM P88達成, 由法國車手Roger Dorchy駕駛的WM-P88賽車在經過近6公里長直道來到末端測速器時,時速達到405公里/時。(後來主辦單位因此修改了跑道路線)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MG_6069-Le_Mans_Heritage_Club.jpg

(2) 最快單圈速於2017年由日本車手小林可夢偉駕駛Toyota TS050 Hybrid達成紀錄為3分14秒791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OYOTA_GAZOO_Racing_-_Toyota_TS050_Hybrid_-5_(27726936021).jpg

【真·主角─Ford GT40】

就是這張三台Ford GT40一起通過終點線的照片,害本片主角Ken Miles飲恨沒有成為三冠王。看電影的時候我想說:WTF?也太扯了吧!為了拍照要第一名放慢速度?! 我還以為是為了電影效果,結果都是真的!果真現實都會發生一些比小說還扯的事情呢!

車名GT是 Grand Tourisme長程旅遊的意思,而40代表這台車高40英吋。一d開始打造出來的GT40非常快、但也非常不穩定,剎車系統非常危險。當時的工程師計算出,若駕駛員在利曼大賽的6公里賽道尾端急煞,前剎車盤會在短短幾秒內瞬間升溫到850℃且失靈,對汽車及賽車手造成重大的危害。而後Ford與本片麥特戴蒙飾演的 Carroll Shelby合作,才打造出後來贏得冠軍的GT40,甚至在1966-1969都大獲全勝,至此成為跑車界的一大傳奇。

有趣的是,Ford在跨越半世紀後推出新世代Ford GT,於2016年再次於利曼24小時耐力賽成功奪冠,達成奪冠50周年紀念

【Ken Miles】

左/Ken Miles本人,右/Christian Bale 我覺得選角很棒耶!Christian Bale的五官、尤其是鼻子的神韻頗神似Ken Miles本人。

Ken Miles雖然是本片主角,但完全沒有主角光環(所以前面才稱GT40是真主角),沒有拿到冠軍已經很扼腕了,就在觀眾安慰自己說:「沒關係,明年再來就好了!」的時候,Ken Miles就在試車的時候因為意外過世了!讓觀眾看完心情真的很阿雜。

一般看的電影,即使主角前期再艱辛,我還是常常在心中跟自己說,沒關係,他有主角光環!他不會死的,他一定會成功!而通常結局也會來個大逆轉,讓大家知道皇天不負苦心人、正義中會戰勝邪惡。然而這部片不一樣,他幾乎完全照著歷史翻拍,事實上Ken Miles就是因為起跑點的落差而飲恨沒有拿到利曼大賽的冠軍,然後在比賽2個月後因為意外而過世,終生無法實現這個夢想。唯一的差別在於,電影中Ken Miles是因為沒有逃出車子火燒車而死,而現實中是因為車輛翻覆,把Ken Miles整個人拋出車外當場死亡,47歲就英年早逝。我想導演沒有試著改變結局的原因也在於,我們的人生就是這麼無常,隨時都有可能離開、沒有人能知道明天會不會發生甚麼意外,不是每次都能像電影劇情一樣順順利利。

“ 「精彩而短暫」、「漫長而平淡」的人生,你會選擇哪個? ”

答案沒有對錯,只是個人選擇而已,不過我想所有賽車手都選擇了前者。看完電影後讓我一直思考的是,為甚麼賽車手明明知道這是一項這麼危險的運動,仍然願意為了它付出生命呢?在參加每一場比賽以前,賽車手們是不是都做好了可能會付出生命的決心?

我想可能是我沒有這麼深刻的愛好,所以我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我也很羨慕,有的人可以傾所有的力去愛一項事物,即使為它付出性命也無怨無悔,就像電影中Ken Miles在接近死亡的那一刻,他沒有後悔、也沒有懼怕,而是開心的唱著兒歌 “ I’m H-A-P-P-Y …” 即使為了賽車而死,我想他也是幸福、沒有任何懊悔的。這些人生下來,大概就是為了做某件事而活,我想選擇平淡人生的我,即使可以過得安逸,卻也無法體會他們人生中體驗到的精彩。

像是電影中是這麼形容超過7000轉的世界的:

“ There’s a point at 7,000 RPM where everything fades. The machine becomes weightless. It just disappears. All that’s left, a body mov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 7,000 RPM, that’s where you meet it. You feel it coming. It creeps up near you, and it asks you a question. The only question that really matters. Who are you? ”

看文本片有很多心情想抒發,但無法好好透過文字記錄下來,除了上面提到的心得以外,我在看到Ken Miles達成個人「完美的一圈」後,減速等待後面兩台車追上時,其實感觸也很深刻,但一直沒辦法完整以文字傳達我的想法,這也是需要再努力的地方!可能最近太少閱讀了,用的詞彙也會變得比較貧乏,希望未來能多多透過撰寫Medium文章鍛鍊自己。

--

--